(共26张PPT)
望岳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21课
学习目标
1、声情并茂读诗,学会“知人论世”。
2、咬文嚼字品诗,学会“对比鉴赏”。
3、读思结合悟诗,学会“领悟哲理”。
目录
CONTENTS
壹
诵读品味
贰
知人论世
叁
对比鉴赏
肆
领悟哲理
诵读品味
一个人,一座山
是中国人,就有权利向上帝要一座山,陶渊明需要有南山,让他享受“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李白需要有庐山,让他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壮,苏轼也需要庐山,让他体会“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背景知识
他曾满怀大志,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却一生颠沛流离
他向往功名,却始终仕途蹭蹬,穷困潦倒
他生逢盛世,却在中年经历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尊为“诗圣”……
他是?
杜甫
它雄踞于中国东部,东临渤海,背靠黄河
它位列五岳,虽非最高,却被称为“五岳之尊”
历代帝王都以登临这座山举行“封禅”为至高荣誉
它是?
背景知识
泰山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小组探究
壹
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杜甫笔下的泰山体现出了哪些特点?
贰
从哪个角度“望”?
叁
杜甫在《望岳》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
请同学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讨论,赏析《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青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王维
割
钟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入
创作背景
《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东岳泰山。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二首诗作于作者中年时,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而满是失意。第三首作于作者暮年。
作者简介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创作背景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窃比稷与契。
登飞来峰
作者简介
字介甫,号半山,谥文,世人又称王荆公,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宋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宋神宗熙宁二年(1070年)任宰相,实行变法,保守派反对,新法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
王安石
(1021~1086)
背景链接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对比赏析
登飞来峰
品读《登飞来峰》并比较和《望岳》的异同
建议:可以在所处角度、写法和抒发情感上去比较异同。
对比赏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望岳
登飞来峰
山下仰望
登顶俯瞰
实写
虚写
气魄雄壮
意蕴深沉
找出两首诗中富含哲理的句子,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感悟哲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古诗对对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拓展练习
欢迎指导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课件PPT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