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 教案(表格式 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 教案(表格式 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8 10:4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 2.学习运用字词句。 3.学会写话。 4.熟练朗读古诗《悯农(其一)》。 5.正确、流利地朗读《最大的“书”》,理解短文的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读8个生字,学会运用字词句。 难点:熟练朗读并理解古诗和短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拼音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问题导入, 趣味识字 师:同学们,你们出门的时候,会怎么认路呢? 学生思考问题,然后自由回答。 1.认一认,读一读。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含有课本中词语的图片。 词语:博物馆 展览馆 科技馆 体育馆 研究所 派出所 哨所 诊所 (2)学生指认,并在课本上圈出生字,标出不认识的字。 (3)教师出示这些字词的带拼音的卡片,指名认读。 (4)教师示范领读。学生跟读。 (5)学生“开火车”读,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2.检查学习效果。 教师遮掉字词的拼音,检查学生的认读效果。 3.交流生字记忆的方法。 (1)小组讨论记忆的方法。 (2)全班同学分享识记的方法。教师适当点评。 (3)教师讲解生字识记的方法。(形声字法、联想法)
二、字词句运用 1.指导书写。 (1)学生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2)学生分小组研究书写方法。 (3)教师示范书写,学生描红。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练习书写。 2.理解词义。 (1)教师指名读课本中的句子,让学生思考加点词的意思,说一说自己对加点词的理解。 (2)学生自由讨论,并推选代表说一说。 (3)教师点拨,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加点词。 (4)学生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三、我爱阅读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最大的“书”》的短文录音。学生听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句子的读法,并标记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齐读,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这篇短文讲了什么。 3.学生合作讨论,集体交流。教师总结。(给出部分生字词的解释) 4.学生思考:“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书”有双引号?短文里的叔叔是谁?他是干什么的? 5.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点评,给予鼓励。 6.学生思考:学完这篇短文后,问题都解决了吗?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指名读词语。 2.学生猜一猜: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
第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回顾旧知 师:上课前,我们先看看多媒体课件上展示的图片。大家认识这些东西吗?仔细想想我们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回顾词语:博物馆 展览馆 科技馆 体育馆 研究所 派出所 哨所 诊所
二、学习“写话” 1.师:大家读过《十万个为什么》吗?大自然多么神奇呀,它有着很多的秘密。你对大自然了解吗?你心中是不是也藏着很多的“为什么”? 学生思考:为什么星星会眨眼睛?为什么雨后天上会挂着彩虹?为什么花是五颜六色的呢? 2.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将自己关于大自然的问题写出来。 3.学生读自己写的关于大自然的问题,说说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出什么。 4.学生集体交流。 5.教师解说注意事项。 6.学生练习写问题。 7.学生展示问题,教师点评,大家交流讨论。
三、学习“展示台” 1.学生仔细观察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和文字。 2.教师请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关于图书角和图书管理的问题。 3.教师讲解注意事项。 4.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
四、学习“日积月累” 1.师: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悯农(其一)》。(板书古诗标题) 2.学生打开课本,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3.教师指名读古诗。 4.学生独立想象,畅所欲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学生分小组解释每一句古诗。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置不种的田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
四、学习“日积月累”(续) 5.教师结合发言,适时引导学生品析诗句,深化理解与体会。 (1)“春种”“秋收”概括了什么? (2)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写出了什么? (3)从前三句中,你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4)农夫的结果又是什么? (5)师: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农夫的劳动成果呢?(学生回答后,全体朗读,读出悲愤与同情) 6.学生朗读,并背诵。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流利地朗读古诗,并理解古诗的内容,还能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课堂拓展   查阅资料,找找古诗《悯农(其二)》,自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