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乐安县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川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乐安县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川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5-10 15:0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据1986年9月出版的《乐安县志》记载:1949年9月18日解放军抚州军分区483团解放乐安县。根据这份史料,我们不可得出的信息有( )
A.这一天是本县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的起点
B.这一天是本县人民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起点
C.这一天是本县人民摆脱剥削制度的起点
D.这一天是本县人民进入社会主义改造的起点
2、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农村社会调查,就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增加40%以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3、乐安县牛田中学组织学生去流坑古村考查学习,发现一旧宅石门两侧刻着“无产阶级革命万岁 毛主席万寿无疆”一副对联,并用红漆染色。该对联最有可能刻于( )
A.抗日战争时期 B.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C.1949——1956年间 D.改革开放新时期
4、某班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大量收集“政企分开,股份制改革”资料,据此判断该小组研究的课题应是( )
A.国有企业改革 B.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C.城市化进程 D.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5、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据此可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端于( )
A.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十二大
C.党十六大 D.党十七大
6、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下列属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农村不同时期采取的系列经济政策,其中坚持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地位的政策有( )
①1950年土地改革 ②农村生产合作社
③人民公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我国经济特区的特殊之处在于( )
A.当地实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B.当地人民可以区域自治
C.当地可实行特殊经济政策 D.当地可以自主召开外交
8、观察下表,探寻数据背后的历史。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白城县岭下,胜利、建筑三村阶级结构的变动情况表(单位:人)
年份 雇农 贫农 中农 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 83 197 116 18 27 2
1953 3 74 355 0 0 7
A.土地改革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建立 D.农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
9、 对表1解读正确的是( )
表1:1952年和195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
产量年份 粮食(百万吨) 棉花(百万吨) 煤(亿吨) 钢(百万吨)
1952 163.42 1.30 0.66 1.35
1957 195.05 1.64 1.31 5.35
A.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迅速发展 B.大跃进运动片面发展重工业
C.一五计划实施使重工业迅速发展 D.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业发展
10、到1957年,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煤产量达到1.31亿吨。工业产值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文中的这“五年”,中国实施了( )
A.社会主义改造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土地改革 D.“大跃进”运动
11、“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 )
A.第五次反“围剿”的教训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C.“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D.三大改造的教训
12、中国对外开放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被誉为“对外开放排头兵”的是( )
A.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 B.1985年开放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C.1990年设立的上海浦东开发区 D.1992年开放的长江沿岸城市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题(26分 ):
13(8分). 历史既是过去,更是人类吸取智慧的源泉。结合主题三相关知识,请你结合本县实际为家乡乐安发展出谋划策。
14(8分).某同学绘制了《中华民族复兴示意图》。其线索是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该同学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之路上迈上的一个重要台阶,主要理由是这场革命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这里所说的“历史性巨变”主要指什么?(2分)
(2)新中国成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准备了怎样的基本条件?(2分)
(3)有学者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伟大转折和新的革命起点”。“(它)意味着中华民族在历经种种探索与曲折之后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里所说的“新的革命”是指什么?(1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又被称作什么?(1分
(4)“民族复兴,任重道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你认为未来要迈上的一个重要台阶是什么?(2分)
15(10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发人深省的往事】 1958年几千万人开始大炼钢铁,不仅钢铁厂开足马力,土高炉也遍地开花,到了10月底就达到了几百万座。……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
(1)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是什么?(2分)
【回味无穷的话语】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文选》
(2)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作出的?“中国农村的改革”指的是什么?(3分)
(3)请举出一个1980年建立的经济特区并说说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2分)
【鼓舞人心的数据】
时间 国内生产总值 工业增加值 粮食产量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78年 3642亿元 1607亿元 30477万吨 343元
2007年 246619亿元 107367亿元 50150万吨 13786元
(4)以上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