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评价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评价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10 16:3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评价检测(六)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解释加点词语。(3分)
(1)以其境过清 (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
(3)朝晖夕阴 ( )
(4)春和景明 ( )
(5)临溪而渔 ( )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2.翻译句子。(4分)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A.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D. 玉盘珍羞直万钱。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默写。(5分)
(1)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3)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在《行路难》中表现积极进取精神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自己的拳拳心语。
6.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走进自然,品读名山大川,领略风土人情。(4分)
(1)在某旅游景点,你看到一个男青年正在乱写乱刻,这时你走上前去,劝阻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右图是“中国旅游日”标志图案,标志的主体创意造型来源于甲骨文的“旅”字及传统的印鉴艺术。请描述变形的“旅”字所展示的画面。(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2012·随州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9题。(5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言文《小石潭记》(节选),完成10~13 题。(8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2)伐竹取道 ( )
(3)佁然不动 ( )
(4)其岸势犬牙差互 ( )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为坻(水池) 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因为) 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1)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第4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怎样的心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1·安顺中考)阅读文言文《岳阳楼记》(节选),完成14~18题。(14 分)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薄暮冥冥 ( )
(2)去国怀乡 ( )
(3)春和景明 ( )
(4)长烟一空 (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 分)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写出选文中具体体现“二者之为”的两个短语,并说出“二者之为”所表现的胸怀与古仁人有何不同。(用原文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②③两段对第④段的作用。(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13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①,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①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9.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 )
(2)醉翁之意不在酒 ( )
(3)心窃乐之 ( )
(4)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 )
20.下列语句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1分)( )
A.林壑尤/美 B.作亭/者谁
C.饮少辄/醉 D.昨/游江上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读懂山水。(4分)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40分)
23.(2012·聊城中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女孩生下来就是唇腭裂,六岁时她发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女孩:“妈妈,我为什么与别人不一样呢?”
妈妈:“孩子,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缺陷,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
你有缺陷吗?你是怎样面对自己缺陷的呢?别人有缺陷吗?你又是怎样面对别人缺陷的呢? 请以“面对缺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自选;(2)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可以记叙经历,抒写感受,也可以发表议论;(3)不少于600字,若写诗歌,不少于15行。
答案解析
1.答案:(1)凄清 (2)大约 (3)日光 (4)日光 (5)捕鱼
(6)寄托
2.答案:(1)这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3.【解析】选A。B项中“属”通“嘱”;C项中“具”通“俱”;D项中“羞”同“馐”、“直”同“值”。
4.【解析】选B。正确的划分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答案:(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落红不是无情物 (3)千树万树梨花开 (4)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5)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6.(1)答案(示例):大哥,请你注意自己的形象,别在美丽的风景地留下你的污点,好吗?
(2)答案(示例):一面旗帜引领下的一队游人正秩序井然、兴致勃勃地游走于美妙的旅途中。
7.答案:心远地自偏。
8.【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先理解“悠然”的含义,然后结合全诗意境回答。
答案:“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9.【解析】此题考查语言品析能力。要根据“见”和“望”的基本含义的不同,扣住“悠然”体会用“见”字的妙处。
答案: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10.答案:(1)向西 (2)砍伐 (3)呆呆的样子 (4)参差不齐
11.【解析】选A。“坻”指水中高地。
12.答案:(1)(鱼儿)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快乐。
(2)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3.【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要抓住“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来理解。
答案:写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孤独忧伤(痛苦)的心情。
14.答案:(1)迫近 (2)离开 (3)日光 (4)全
15.答案:(1)(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2)水面上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而在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却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16.【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理解。
答案:“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通俗一点就是说在朝廷上做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通俗一点即是说不在朝廷上做官,隐退江湖。
17.答案:“忧谗畏讥”和“宠辱偕忘”二者之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或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8.【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段在文中所起作用的把握能力。解答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回答。
答案:②③段紧扣上文的“异”字细致地描绘了“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这阴晴两种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由此产生的忧、喜两种览物之情。这两段描写为第④段的议论奠定基础。
19.答案:(1)靠近(高踞) (2)情趣(乐趣)
(3)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感到快乐)
(4)确实(果真;实在)
20.【解析】选D。A项应是:林壑/尤美;B项应是:作亭者/谁;C项应是:饮少/辄醉。
21.答案:(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从外面望里面,是一种感受;从里面望外面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22.答案:(1)示例: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2)示例:【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附【乙】【译文】
昨日游于江上,看见茂密修长的竹子数千株,竹林其间建有茅屋,隐隐有棋声和茶香从中飘扬而出,心底为之暗暗高兴。第二天,路过前往拜访那户人家,看见琴、书、茶几、坐席等用具俱是一尘不染,泛发出一片豆绿的色彩,大约是竹子的翠绿光芒映射到其上的缘故。静静地坐了许久。从竹叶的缝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见了青翠的山和宽阔的大江,江上飘荡着帆船和鱼艇,又有一丛丛的芦苇洲,耕作着的人和前来送饭的妇女,还有两个在沙滩上嬉戏的小孩儿,狗谨慎立在岸旁,就像一个守护着的人,这简直就是小李将军的画中之意悬挂在竹枝和竹叶间。从外面望里面,是一种感受;从里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不同角度地思考看待事物,千秋万代的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哪里只是画呢?
23.【写作提示】这是一道话题作文。审题时,首先就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文章的观点。 要吃准材料,抓住关键问题思考立意。在这里,命题者的意图就是让我们正确对待自己或别人的缺陷,选材时,应注意选取如何对待缺陷的事例,可记叙经历,抒写感受,也可以发表议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拟写题目要含蓄,新颖,要大题小做,不要小题大做,可以引用诗句、格言、警句、符号, 也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还可以出奇制胜,别出心裁,以反胜常。如《缺陷成就人生》《细心体会缺陷》《眼睛上的“窗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