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综合检测
(120分钟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干涸(hé) 挑衅(xìn) 畸形(qī) 虐待(nüè)
B.稽首(jī) 粲然(càn) 胆怯(què) 缄默(jiān)
C.哂笑(xī) 祈祷(qí) 酷肖(xiào) 憔悴(qiáo)
D.诘责(jié) 污秽(huì) 烂漫(màn) 鞭挞(tà)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A.截然不同 不容质疑 沧海桑田 诚惶诚恐
B.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不可名状 盛气凌人
C.长吁短叹 冥思苦想 众目睽睽 粗治滥造
D.暗然失色 翻来覆去 颔首低眉 抑扬顿挫
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侯万春院长亲自担任重庆火锅制作的大厨,煎炒底料、切煮肉菜、凉拌配菜……动作娴熟,一气呵成。
B.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辗转反侧地看。
C.理想,有时候它像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的心;但更多的时候,它能激发你昂扬的斗志。
D.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4.(2012·铜仁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通过这次灾后重建,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重要性。
B.一个卫生城市的标志不仅在于环境的洁净,更是在于广大市民卫生素养、文明意识。
C.在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中,中华大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博学睿智的科学家不断涌现。
D.这篇报道列举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5.(2012·衢州中考)将下列句子连接成意义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①走进一环,回首只见浮云衬着初冬的天空,自由自在地游动。下面众峰峥嵘,各不相让,实在看不出船是怎样硬从群山缝隙里钻过来的。
②天又晓得船将怎样从这些巨汉的腋下钻出去。
③往前看呢,山岚弥漫,重岩叠嶂:有的如笋如柱,直插云霄;有的像彩屏般屹立在前,恰似巨汉挡住去路。
④整个大江有如一环环接起来的银链,每一环四壁都是蔽天翳日的峰峦,中间各自形成一个独特天地,有的椭圆如琵琶,有的修长如梭。
A.④②①③ B.④①③②
C.①③②④ D.②④③①
6.名著阅读。(4分)
根据一位同学阅读《海底两万里》等名著后写的读书笔记,请你按要求填空。
【读书笔记一】情节概括
A.孤身斗舰队,奇招灭火灾
B.风暴中偏航,麦田里获救
C.遭冰山封路,陷缺氧危机
D.海底观美景,洋面见海难
(1)上述情节中,出自《海底两万里》的有( )( )(只填序号)
【读书笔记二】人物点评
A.他,知识渊博,机智勇敢,沉着果断。他是一个神秘浪漫的人,也是一个反抗压迫、支持正义的战士。
B.他,心地善良,刚毅勇敢,酷爱真理。他是一个外科医生,也是一个喜欢冒险、渴望自由的航海家。
(2)上述点评中,点评尼摩船长的一项是( )
7.(2012·郴州中考)综合性学习。(7分)
郴州市某中学准备举行一次以“关注书包里的小零食”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我探究】
2012年5月,《南方周末》记者随机抽取了安徽、湖北、湖南等九地的城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 072份,部分调查结果见下图:
(1)请你仔细观察图片,写出一项探究结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劝说】
材料一 近年来,哈尔滨、上海、安徽巢湖、云南昭通等地都发生过小学生食用小零食发生中毒甚至死亡的案例。2012年5月20日下午,湖南隆回县第二中学116名学生因食用校外流动摊点的凉皮等小零食后出现集体中毒症状。
材料二 食品行业人士称:很多小食品标注是豆制品,但是大豆价格比较高,许多小食品批发单价在三毛左右,甚至更低,所以采用的真正原材料很有可能是面粉,甚至是用其他替代品制作。常用的食品塑料袋多为无毒的聚乙烯薄膜制成,但价格较贵,廉价小食品的包装很可能使用更低价的聚氯乙烯——无毒,但根据薄膜用途加入的添加剂往往对人体有害。
材料三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教授范志红说:“零食的真正危险在农村,其进货渠道无从知晓,更没有建立大超市的索证制度,一旦出事,悔之晚矣。家长要明白,给孩子零食补的不是营养,而是一种看不见的慢性毒药,跟下毒没有两样。”
(摘自《南方周末》2012年5月30日)
(2)邻居家读五年级的小女孩月月特别爱吃小零食,请你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劝说她少吃或者不吃零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宣传】
(3)请你为本次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品悟(45分)
(一)阅读《海燕》,完成8~11题。(14分)
①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②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③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④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⑤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⑥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⑦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⑧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
⑨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⑩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8.下列关于本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散文诗通过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描写,深刻反映了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示着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然取得胜利的前景。
B.本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把海燕安排在暴风雨“将来”——“逼近”——“即将”三个场面中刻画。
C.《海燕》成功运用了象征手法,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而且拓宽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空间。
D.在语言方面 ,《海燕》一文笔触细腻柔韧,感情真挚深沉。
9.文章所要歌颂的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和企鹅?在写海燕高傲地飞翔前写了大海、狂风和乌云,目的何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请从修辞的角度,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4分)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15分)
谎言会发芽
刘清山
每个人少年时代几乎都会经历一段荒诞不经、充满幻想、心血来潮的时期。我的“神经病”发作是在十岁左右的时候,一会儿想当科学家,在家里用铁丝等工具制造飞机,希望能够“试飞”成功;一会儿想当歌唱家,每天中午,大家都在午休的时候,我的个人演唱会正式开始。我那公鸭似的破锣嗓子彻底惹怒了大家,父亲拿不愿睡午觉而又精力充沛的我毫无办法,他拿出一串葡萄贿赂我,以便让我安静下来。
吃葡萄的时候,我又突发奇想,要栽种葡萄。我把葡萄籽收集起来,挑出几枚籽粒饱满的作为种子。我跑到家中的院子里,找到了一个空花盆。然后四下寻找松软的泥土。母亲打理的小菜园土质肥沃,我用铲子挖了一盆土,然后把葡萄籽种了下去。
睡醒午觉的母亲一眼就发现小菜园里的土被人动过,一向严厉的她找到正装模作样看书的我:“菜园里的土,你是不是动过?”我蓦然想到,母亲几天前就在菜园里撒下菠菜种子,并千叮咛万嘱咐不许我动菜园里的土。我怕母亲拧我的耳朵,头也没敢抬:我没有挖过菜园里的土!母亲狐疑地看着我,紧接着她就发现原先的一个空花盆里装满了土。
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栽种的葡萄!我战战兢兢地回答。
你种葡萄的土是从哪里来的?母亲不依不饶地追问我。
是,是从外面找来的。汗水几乎浸透了我的衣裳,但我依旧选择把谎言进行到底:我真的没有动过菜园里的土。
母亲长叹了一口气,放过了我。我也长吁了一口气,料想我的谎言被埋进了泥土里,永远没有人会知道。
一周后,我栽种的“葡萄”竟然发了芽。我兴奋地大喊大叫。母亲看了一眼,笑道:你还真了不起,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吃到你种的葡萄。
两周后,“葡萄”开始抽出麦苗一样的细长叶片。它每天的变化与成长都让我喜出望外!母亲菜园里的菠菜也开始陆续长了出来,满园一片碧绿,只有我挖过的地方,始终寸苗不生,像一个人的头上长了“斑秃”,深深刺激着我的神经。
随着花盆里的“葡萄苗”越长越大,我开始变得忐忑不安。因为明明种的是葡萄,怎么长出的叶子和母亲菜园里的菠菜一个模样啊?
有邻居来串门,问母亲:你们家怎么在花盆里种菠菜?母亲意味深长地回答:是我们家孩子专门种的,他想培育出能结出葡萄的菠菜!笑声中,我感觉自己的脸一下子变得火辣辣的。
第二天,母亲用种在花盆里的菠菜做了我最爱吃的菠菜面。吃面的时候,我吞吞吐吐地向母亲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母亲并没有感到惊讶,很显然,她早就发现我在撒谎,但一直没有当面戳穿我的谎言。
吃过这碗味道独特的菠菜面后,我就在心中向自己保证:以后再也不说谎了,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因为谎言即使被隐藏得再深,总有一天,它还是会破土发芽,而大家都会看到它。
(摘自《少年大世界》2012年第4期)
12.理清情节,补全下面的思路。(3分)
“演唱”扰民,葡萄“贿赂”→菜园取土,栽种葡萄→________________→“葡萄”发芽,长出菠菜→吃菠菜面,许诚实愿。
13.文中“我的‘神经病’发作是在十岁左右的时候”一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几件事上?(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我”当时内心的矛盾,假如你是文中的少年,请写一段话表达出自己当时的内心活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结尾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2·重庆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16分)
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
元无心
①梨、苹果、香蕉、土豆等果蔬汁很容易变色。变色后不仅难看,味道也受到影响。怎么办?加点柠檬汁。
②果蔬中都含有多少不等的多酚化合物。去皮之后,这些化合物就暴露在空气中被氧化,生成醌(kūn)化合物。这种醌化合物很容易互相连接,成为“褐色素”,从而使这些食物变色。而柠檬汁中含有大量的“抗坏血酸”,它可以把醌还原为初始的多酚状态;也可以直接被氧化,从而消耗掉多酚周围的氧气,以此来保护多酚免受氧气的攻击。这样,抗坏血酸牺牲了自我,保护了脆弱的多酚,保持了果蔬“新鲜”的颜色。
③在食品工业中,人们根据柠檬汁的作用机理,就可以直接添加抗坏血酸。在超市销售的果汁和蔬菜汁,很多就添加了抗坏血酸,以保持其外观和风味。
④抗坏血酸的作用不仅于此。人们在熟肉制品中经常会加入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有两种作用:一是与肌红蛋白反应,使之呈现诱人的红色;二是抑制细菌生长,实现防腐功能。加入抗坏血酸,可以促进前一个反应的进行,从而加快“发色”的过程。许多人认为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其实,它本身并不致癌,只有当它与肉中的氨基酸反应,生成的亚硝胺才是一种致癌物。如果在肉中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抑制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从而降低亚硝酸盐“可能”的致癌风险。在不需要亚硝酸盐的肉类食品中,有时也会加入抗坏血酸。因为肉中油脂氧化会释放出不好的味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哈喇味”。如果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抢先消耗周围的氧气,从而保护油脂不被氧化,有助于保持肉味的“新鲜”。
⑤抗坏血酸本身很容易被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这些脱氢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人们利用这一特性,在面食加工中,常常加入抗坏血酸,改善面团性能,增加面团筋道。面粉中含有谷胶蛋白,其中有许多巯(qiú)基——就是带着一个氢原子的硫原子,脱氢抗坏血酸会掠夺其氢原子。当我们揉面时,巯基中的氢原子就会被脱氢抗坏血酸夺走,剩下的硫原子就会两两相连,形成所谓的二硫键。当大量的二硫键形成,面团中的谷胶蛋白就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从而增强其筋道。
⑥大多数情况下,食品添加剂都是为了改善风味、口感,增加食品稳定性等等,本身并不具有营养意义。但是抗坏血酸并不属于这个“大多数”。在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时候,它通常被叫做“抗坏血酸”。而它本身也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维生素C不稳定,空气、光照、加热、与金属容器接触,都会使它失去活性或者分解。但是,正是它的这种不稳定,使它具有了良好的“抗氧化性”。在体内,它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加到食品中,它舍己为人先被氧化,从而保护食品中的其他成分。
(选自《食品与生活》,有删改)
17.题目“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在文中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有营养?请具体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仔细阅读②~④段,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4分)
(1)抗坏血酸添加到果蔬汁中的作用机理是:它能把醌还原为初始的多酚状态;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抗坏血酸添加到加入亚硝酸盐的熟肉制品中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抑制亚硝酸盐与肉中氨基酸反应生成亚硝胺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
19.联系上下文,请你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作用。(4分)
(1)如果在肉中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抑制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从而降低亚硝酸盐“可能”的致癌风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脱氢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本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人们一般认为,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有害的,往往谈“剂”色变。读了本文,你对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有了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0分)
22.(2012·山西中考)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汉字集音、形、义三者于一体,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
不是每个人都有美丽的外表,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
文章有魅力,人们就会爱不释手;人有魅力,别人就想靠近与之交往。
刘白羽《日出》:“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就对我有魅力的一件事。”
……
请以“_____________________魅力”或者“_____________________魅力”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先选择题目并补充完整;(2)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3)避开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4)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40行;(5)书写规范、标点正确、卷面整洁。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A项中的“畸”应读jī;B项中的“稽”应读qǐ,“怯”应读qiè;C项中的“哂”应读shěn。
2.【解析】选B。A项中的“不容质疑”应为“不容置疑”;C项中的“粗治滥造”应为“粗制滥造”;D项中的“暗然失色”应为“黯然失色”。
3.【解析】选B。“辗转反侧”一般用来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此处应该用“翻来覆去”。
4.【解析】选C。A项缺少主语,应去掉“通过”或“使”;B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应用“不仅……还……”;D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上“的行径”。
5.【解析】选B。这是一个写景的语段,作者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第④句是眼前的整体景象,应放在段首;由地点的变换“走进一环”“往前看呢”可以判断出接下来应是第①③句。
6.答案:(1)C D (2)A
7.【我探究】(1)答案(示例):小学生大多数都购买零食。吃零食容易导致身体不舒服。
【我劝说】(2)答案(示例):月月,你要不吃或少吃零食,零食制作过程很容易混入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对身体是很有害处的。
【我宣传】(3)答案(示例):拒绝零食,健康成长。
8.【解析】选D。在语言方面,《海燕》一文文笔粗犷,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9.【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把握。写其他海鸟是为了和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海燕的形象;写大海、狂风和乌云,是为了烘托海燕的形象。
答案:写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地飞翔”、欢乐地“叫喊”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写海燕高傲地飞翔前写了大海、狂风和乌云,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从而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
10.答案:(1)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黑色的闪电”,写出海燕的敏捷、迅速;“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突出了它的英勇、矫健。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抱”“甩”和“恶狠狠”分别赋予狂风以人的行为和思想情感,突出狂风势力的猖獗。
11.【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答题要结合时代背景,联系全文内容,回答出作者饱含的战斗情怀。
答案:表达了作者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渴盼经受革命风暴战斗洗礼,召唤革命者奋起斗争、搏击风暴、挣脱桎梏,赢得解放,去迎接伟大的战斗。
12.【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把握。阅读全文,确立所填情节应是3至7段的内容,然后仿照所给情节的句式进行概括。
答案:母亲责问,种下谎言
13.【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在句中含义的理解。从下文所写的事例想当科学家、歌唱家、吃葡萄时又想种葡萄中可以看出:奇思异想、心血来潮。
答案:荒诞不经、充满幻想、心血来潮。体现在想当科学家、想当歌唱家、想种葡萄几件事上。
14.【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根据母亲对“我”的教育,抓住母亲的言行进行概括。
答案:母亲是一个善于教育孩子,对孩子非常有耐心,能引导孩子自己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教育有方的母亲。
15.答案(示例):妈妈千叮咛万嘱咐我:不许动菜园里的土。我怎么就忘了呢?发了怒的妈妈,我怎能惹得起呢?还是不承认为好,要不然,不知道会有什么灾难等着我呢!于是,我低下了头……
16.【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作用的把握。文章结尾句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以此作结,教育孩子们一定要诚实。
答案:画龙点睛,揭示主旨。告诉我们不能说谎话,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17.【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抓住重点语句“柠檬汁中含有大量的‘抗坏血酸’”“而它本身也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使它具有了良好的‘抗氧化性’”“它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提炼即可。
答案:抗坏血酸。抗坏血酸就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它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保护体内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18.【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第(1)个问题,可阅读第②段,从“它可以把醌还原为初始的多酚状态;也可以直接被氧化,从而消耗掉多酚周围的氧气,以此来保护多酚免受氧气的攻击”总结。第(2)个问题,应从“与肌红蛋白反应,使之呈现诱人的红色”“加入抗坏血酸,可以促进前一个反应的进行,从而加快‘发色’的过程”中总结作答。
答案:(1)直接被氧化,消耗掉多酚周围的氧气,保护多酚免受氧气的攻击。
(2)促进亚硝酸盐与肌红蛋白反应,加快“发色”过程
19.【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1)题,先回答“可能”的意思,再联系本句内容分析“可能”在这里所表达的意思。第(2)题,注意分析“败家”一词所用的修辞手法,再联系具体语境作答。
答案:(1)“可能”表示不确定性,说明了亚硝酸盐本身并不致癌,只有当它与肉中的氨基酸反应生成亚硝胺时,才有致癌风险。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败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抗坏血酸很容易被氧化,从而生成另一种物质——脱氢抗坏血酸。
20.【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第③段举了“在食品工业中”和“在超市销售的果汁和蔬菜汁”中添加抗坏血酸的例子,其作用可从抗坏血酸作为食品添加剂的运用、作用方面回答。
答案: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抗坏血酸作为食品添加剂运用广、作用大。
21.【解析】本题是一道拓展题。结合文章中抗坏血酸作为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有益,再联系日常生活中对食品添加剂的片面理解作答。
答案:不是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有害,有的食品添加剂有营养价值,有的食品添加剂能改善风味、口感,增加食品稳定性,不必谈“剂”色变。只要合理使用食品加剂,对人体是无害的。
22.【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写好此文,首先要补题。可以补写人、事、物、景等,如“人格魅力”“汉字魅力”“艺术魅力”“魅力山东”“魅力长城”等。其次,立意要深刻。“魅力”,其含义为特别的吸引力、迷惑力,是以人为主要对象的用语,也可扩展为自然事物。所以在立意时要琢磨主体语词的内涵,尽力展示人或物的特殊魅力,且有对魅力的见解或感受,这就是要努力挖掘魅力引申出的深刻感受、独特见解或潜在哲理,使其立意具有富于时代气息的启发意义,尽显深刻。第三,选材求灵活。你写自然的魅力,可从其立体特征性来筛选材料;你写语言的魅力,可抓其多重审美性来整合内容;你写人格的魅力,可据其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来精选典例;你写艺术的魅力,可将音乐、绘画等领域的时空画面、跳跃意境等逐层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