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会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初步理解诗歌的情感。
学会运用意象分析法把握诗歌情感,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会通过赏析语言理解诗歌情感,同时体会诗歌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蕴。
教学方法:讲授法 问答法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播放关于“北固山”的故事视频以理解诗题,激发学习兴趣。
初读古诗,感受诗情。
结合课本注释,简单梳理诗歌的意思,抓住关键词“次”“客”“乡书”“归雁”“洛阳”来理解诗歌的思乡之情。“次”是停宿的意思,诗人奔波在外停宿在北固山下;“客”是指在外漂泊的游子;“乡书”是指家信 ,“归雁”是指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每一个关键词都传递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初读古诗,我们感受到这是一首游子思乡的诗歌。
再读古诗,由景入情。
基于学生的问题“这首诗尾联抒发了思乡的情感,那么颔联和颈联描写的景物有什么意义?”展开意象分析法教学。
首联中的意象是“客路”“青山”“绿水”“行舟”,虽然“客路”暗含奔波之苦,但“青翠的山”“碧绿的水”“行驶的舟”带给人一种人在旅途欢快的感觉;颔联中的意象是“潮平”“风正”“两岸”“一帆”,与江面齐平的潮水、开阔的岸、和顺的风、悬挂的帆给人一种意气风发、豪迈开阔的感觉,同时又为下一联的“江春“作铺垫;颈联中的意象是“海日”“残夜”“江春”“旧年”,水面刚升起的红日以及将要消退的夜,江上新春的气息以及即将过去的一年,给人以新旧交替、蓬勃向上的盎然生机,同时又有一丝时间易逝的感慨,又有一丝已到年底人还未归家的愁绪。由此,诗歌的情绪自然而然过渡到尾联的思乡之情。尾联的意象“乡书”“归雁”正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由此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的情感借助描写的景物自然流淌、层层相因、浑然一体,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
三读古诗,缘词探情。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平”“阔”“正”“悬”四字用得极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这是横向的景色。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这是纵向的景色,这一横一纵的景象开阔宁静,呈现出宏大的盛唐气象。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生”和“入”用得极好。“生”“入”二字使“海日”“江春”有了人的意志和情感。诗人无意说理却蕴含着一种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再次让我们感受到盛唐时期国人的恢弘气度。
吟诵名句,重回盛唐。
吟诵盛唐名句:王湾的积极进取、李白的自信豪迈、杜甫的凌云壮志、高适的自信豁达、王昌龄的坚定豪迈让我们重回盛唐,让我们带着盛唐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去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结本课。
课堂测试。
布置作业。
请用本节课学到的读诗方法,赏析第四首《天净沙·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