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10 16:5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试卷Ⅰ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伦理规范的真相
人类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也就会有不同的社会规则,或者说,社会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规则。规则,是合作和共同生活的信用系统。
我们不可能无节制地疑神疑鬼,不可能怀疑一切合作和信用,否则无法生活。尽管有的人有时候忍不住会捣鬼,有的人有时候会受骗,但事实上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还是相当克制的,所以生活能够基本上正常进行。除了一些特殊时刻或特殊场合,一个社会不可能完全“礼崩乐坏”。似乎每一代人都乐意抱怨下一代人的“礼崩乐坏”,按照这种看法的逻辑,人类生活早就完全没有规则和责任,早就不堪忍受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是有些我们习惯了的规则被改变了,所以会有一种“礼崩乐坏”的错觉,其实只不过是“礼改乐换”而已。当然,决不是说规则越新越好,而是说,不管新规则还是旧规则,规则就是规则,都只不过是表达了某种特定社会生活的“存在条件”。至于一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规则,这要看实际情况的需要。
伦理规范是社会规则的一部分,是社会运转的一种技术性措施。伦理着重考虑的是,像这样一些规则是否有利于一个社会的合作和秩序。所以说,伦理规范首先是为社会着想的,而不是为所有人或者每个人着想的。在某种意义上,伦理规范相当于一种社会管理技术,它首先考虑如何把社会中的人和事情管理起来,而不是考虑如何让社会中的人和事情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我很乐意强调伦理规范的社会学性质。相比之下,通常的伦理学喜欢强调伦理规范的人学甚至神学性质,我相信是非常错误的。伦理规范虽然不很坏,但也不很高尚。其实,伦理规范和时尚是非常相似的东西,时尚是没有能够变成传统的规范,伦理规范是变成传统了的持久时尚。如果看到规范和时尚内在的一致性,就可以看出规范并不怎么神圣,伦理规范和时尚一样都在迎合着某种东西,当然,时尚可能是在迎合着一些比较“浅薄的”、不成熟的欲望,伦理规范所迎合的规则是某种深思熟虑的、老奸巨滑的、世故审慎的东西。
多数人总是当流行的伦理规范实际上对他比较有利时就热情地鼓吹这种伦理规范,而假如流行的伦理规范对他相对不利,他就很可能会批评这种规范,并且同时鼓吹另一种规范;或者还会有另一种做法,人们会按照自己的利益对规范作出各种“临时性”的解释,总之,人们在实际行动时总会按照自己的利益把规范解释为对自己比较有利的“规范”。人们按照利益去选择和解释规范,结果就是我们都能够观测到的事实:伦理规范从来都不是“普适的”,而是一群人有一群人的规范,有着共同利益的人们就有共同的规范。 (节选自赵汀阳《人之常情》,有删改)
1.对“伦理规范的真相”,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伦理规范相当于一种社会管理技术,它并不首先考虑如何让社会更加完美,而是考虑如何让社会正常运转。
B.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社会需要规则和责任,否则生活将变得不堪忍受。
C.伦理规范和时尚有内在的一致性,因为它们都在迎合着某种东西。
D.不同的人群总是会有不同的共同利益,所以适用于所有人群的伦理规范是不存在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社会规则,很难用“好”或“坏”来评价,而是需要引入另一个评价标准。
B.所谓“礼崩乐坏”其实是一种错觉,反映的是因为对现有社会规则改变不适应而引发的心理失落。
C.通常的伦理学喜欢强调伦理规范的人学甚至神学性质,是把它理想化了,并不符合生活实际。
D.伦理规范总是会被老奸巨滑、世故审慎的人按照自己的利益需要去选择和解释,这种选择和解释有时也就不太可信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真实的人在生活的许多方面是斤斤计较的,“互惠”只不过是由长期经验总结出来的、能够被广泛接受的原则。
B.社会中有一些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但遵守这些规则,并不等于可以过上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C.一旦人群的利益发生冲突,那么或者是规范要被修改,或者是人的群体将发生分化。
D.“普适性”的伦理规范看上去有着充分的道德光辉,可是这种设想只是在事实上是合理的,在理论上却并不合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
5.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王好战,请以战喻
B.享国之日浅 邻国之民不加少
C.有宁越……杜赫之属为之谋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词类活用的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
A.外连衡而斗诸侯
B.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C.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D.序八州而朝同列
7.把下列文段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沈瑀字伯瑜,吴兴武康人也。为余姚令。县大姓虞氏千余家,请谒如市,前后令长莫能绝。自瑀到,非讼诉无所通。县南又有豪族数百家,子弟纵横,递相庇荫,厚自封植,百姓甚患之。瑀召其老者为石头仓监,少者补县僮,皆号泣道路,自是权右屏迹。瑀初至,富吏皆鲜衣美服以自彰别,瑀怒曰:“汝等下县吏,何得自拟贵人!”悉使着芒屦粗布,侍立终日,足有蹉跌,辄加榜捶。(《南史》)
(1)县南又有豪族数百家,子弟纵横,递相庇荫,厚自封植,百姓甚患之。(5分)
(2)富吏皆鲜衣美服以自彰别,瑀怒曰:“汝等下县吏,何得自拟贵人!”(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作。东坡,苏轼在黄州居住地。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貌。
8.诗中首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5分)  
9.诗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 。
(2)大弦嘈嘈如急雨, 。
(3)此情可待成追忆? 。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6) ,不复挺者, 。
(7)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8)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
(9)吾师道也, ?
(10)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送 花 [美]弗·奥斯勒
生活的真谛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了,于是这才真有点奥妙。
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一连好几年,这位温和的小个子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她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后来有一天,他们照面了。那天,一辆小车开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说“夫人在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
一位上了年纪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已哀伤,毫无光采。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
“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礼拜给你寄钱……”
“买花。”守墓人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放花,夫人。”
“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存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意思了。我只是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这些花。”
小个子守墓人眨巴着眼睛,没了主意。他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
“我说,夫人,这几年您常寄钱来买花,我总觉得可惜。”
“可惜?”
“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是这么想的?”
“是的,夫人,你别见怪。我是想起来自己常跑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他们爱看花,爱闻花。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
老夫人没有作答。她只是小坐了一会儿,默默地祷告了一阵,没留话便走了。守墓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太率直、太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
“我把花都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说得对,他们看到花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好转了,医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我自己明白,我觉得活着还有些用处!”
不错,她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活着要对别人有些用处才能快活。要对人有些用处。
(1)对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中写了“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这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主要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B.“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在守墓人看来,人活着就应该多关心那些活着的人们,至于死去的就大可以不管了。
C.小说主要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来表现老妇人,其形象虽有些模糊却集中表现了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
D.小说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的,在简洁的对话中交代了事情的经过,显得简练而丰富。
E.这篇小说构思精致,情节有起落,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小说中“亚当夫人”这一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随着情节的进展,这一形象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请分别进行概括。(5分)
(3)使老妇人的病好转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6分)
(4)小说开头写道:“生活的真谛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了,于是这才真有点奥妙。”从这篇小说的内容看,所谓“生活的真谛”“幸福的源泉”是什么呢?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1)~(4)题。
守在科学的屋檐下 王波
1913年,普朗克担任柏林大学校长不久,便将爱因斯坦请到柏林大学,并为他设立了一个新的教授职位。在他看来,“把更多有天赋的科学家留在德国”是一名科学家应尽的责任。
当然,对普朗克来说,一切并不是“责任”两个字这么简单。在这个路德教徒心中,科学是他的另一个上帝。而终其一生,他一直守在科学的屋檐下。
1878年,20岁的普朗克已在慕尼黑大学小有名气。名声来自他的音乐天赋,这个大二学生曾为多首歌曲和一部歌剧作曲。但在选择专业时,他选择了物理。一位物理学家教授试图劝说年轻人另走他路,这样或许更容易有所成就。普朗克拒绝了教授的好意,他回应:“我并不期望发现新大陆,只想把现有的物理知识搞清楚。”
第二年,当为自己以“论热力学的第二定律”为题目的博士论文答辩时,年轻的普朗克被一位知名化学家进行了近乎讽刺的批评。幸运的是,普朗克最终通过答辩,并获得了慕尼黑大学的教职,可以继续从事他的理论物理研究。
普朗克所不曾期望的“新大陆”,则在22年后浮现。1900年,普朗克提出黑体辐射问题,进而提出了量子概念,这给物理学带来巨变,也在18年后给普朗克带来了诺贝尔奖。
只是,此时的奖励,已难以抚平普朗克内心的千疮百孔。他的妻子和女儿先后离世,大儿子则死于一战战场。
战争带给普朗克的,不仅是家庭的巨变,还有事业的动荡不安。1914年,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德国科学和文化界发表了《文明世界宣言》。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界享有最高声誉,不得不在这个臭名昭著的宣言上签名。很快他便后悔了。两年后,他再次签名,不过是反对军国主义。
与此同时,德国的科学研究也陷入了困境。为了让局面改观,普朗克向同事们呼吁“坚持到底,继续工作”。1920年10月,他和犹太化学家弗里茨 哈伯创建德国科学临时学会,以求募集资金支持科学研究。
纳粹的上台,则让普朗克的努力几乎化为乌有。身为威廉皇家学会主席的普朗克,眼睁睁看着大批犹太朋友和同事被驱逐和羞辱,数以百计的科学家被迫离开德国。部分人在普朗克的劝说下,留了下来,其中包括哈伯。
只是,这些为科学而留下来的人,几乎处处饱受屈辱。普朗克曾直接找到希特勒,抗议哈伯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但丝毫于事无补。德国科学的屋檐之下,已无这些人的容身之处。哈伯最终在1934年死于流亡途中。爱因斯坦则在1935年远走美国。普朗克弹钢琴时,由爱因斯坦拉小提琴伴奏的场景,也从此成为绝响。
那些在皇家学会研究所内工作的犹太科学家,在失去了普朗克竭尽全力的保护后,不得不离去。普朗克则选择留在德国,在他看来,自己“有责任”留在国内,保护已经支离破碎的科学研究。他无力反抗纳粹的暴行,但当二战的战火燃烧到柏林时,他似乎看到了希望。他写到:“要渡过危机,一直活到重新崛起的转折点那天。” 可惜的是,在1944年2月的一次空袭中,普朗克在柏林的家完全被摧毁,他留在家里的论文手稿和藏书化为灰烬。5个月后,他的二儿子埃尔温 普朗克因参与密谋暗杀希特勒,被逮捕关入盖世太保的总部,并在1945年被处决,曾经幸福的家庭,只剩下一位87岁的老人,在屋檐之下体会着家国的凋零。
而为了“扩大科学的影响”,老人不顾健康问题的困扰,前往各地巡回演讲。在演讲中,他呼吁人们“向上帝走去”,这个“上帝”不是他信仰了一生的耶稣,而是他为之付出了一生的科学。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在表现普朗克对科学的坚守的同时,说“科学是他的另一个上帝”,文末进一步提到普朗克的呼吁——“向上帝走去”,这正暴露出人性的两面性。
B.在作者看来,20岁的普朗克凭借他的音乐天赋已在慕尼黑大学小有名气,可选择专业时,他选择已经研究得差不多的物理,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C.文章运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普朗克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苦难经历,塑造了一位执著爱国的物理学家的形象。
D.普朗克不曾期待在物理学上有“新大陆”般的发现,但他在1900年,却提出了黑体辐射问题,进而提出了量子概念,这正反映出他对科学始终不渝的探索。
E.尽管作出了最大的努力,普朗克还是不能使那些为科学留下来的人免受屈辱,后来,他本人也不得不在《文明世界宣言》上签名。
(2)文章第四段写普朗克在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时被一位知名化学家进行了近乎讽刺的批评,这是否会影响普朗克的形象?请说明你的理由。(5分)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普朗克终其一生,一直守在德国科学的屋檐下的?请举例说明。(6分)
(4)在其他科学家选择了“不得不离去”后,普朗克则选择留在德国,他的这个选择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试卷Ⅱ 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旦在没有是非标准的文化环境下长大成人,孩子们就会变成五十步笑百步的文过饰非之徒,甚至变成一百步笑五十步的无耻厚颜之徒。
B.书中所写,既非林黛玉式的悲秋伤春,也不是少不更事的强说愁绪,而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记叙,有一份笑中带泪的无奈。
C.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鳞次栉比。
D.各部门在作经费预算时应该有原则。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财经预算就好比下棋的开局,开局能够深谋远虑,才可以赢得最后的胜利。
15.将以下打乱顺序的古诗重新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河上仙翁去不回 ②此日登临曙色开 ③三晋云山皆北向 ④汉文皇帝有高台 ⑤陶然共醉菊花杯 ⑥二陵风雨自东来 ⑦且欲近寻彭泽宰 ⑧关门令尹谁能识
A.①②⑧④③⑤⑦⑥ B.④①③②⑦⑥⑧⑤
C.①④③②⑧⑤⑦⑥ D.④②③⑥⑧①⑦⑤
16.说话的方式有直言和婉言。参照示例,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内容。(6分)
示例:【公园入口处标语牌】
直言:请勿乱扔果皮纸屑!
婉言:朋友,不要让别人说,你来之前,这儿的地面还是洁净的。
(1)【某剧场电子显示屏提示语】
直言:演出期间不准使用手机。
婉言:     (3分)
(2)【某记者读了钱钟书的作品后想采访他,钱钟书婉言谢绝了】
婉言: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
直言: (3分)
17.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5分)
  第1组:孔子与孟子 第2组:项羽与刘邦
  第3组:李白与杜甫 第4组:林黛玉与薛宝钗
【要求】①答出所选组别和人物。②对所选组中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比较。③不出现常识性错误。字数在50-70字之间。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关于西西弗斯的传说:西西弗斯得罪了众神主宰宙斯。宙斯对他的惩罚是:罚他把一块巨石推到山顶,当巨石块推到山顶时,石头的重量迫使他后退,巨石滚回原来的地方,于是,他又向山下走去。西西弗斯这种重复而枯燥乏味的工作,永无终止。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西西弗斯日夜推石,无休无止。在漫长的推石运动中,身体变得更加强壮,同时由于苦难的磨砺,思想更加成熟。他在这种孤独、荒诞、绝望的生命过程中发现了新的意义——他看到了巨石在他的推动下散发出一种动感庞然的美妙,他与巨石的较量所碰撞出来的力量,像舞蹈一样优美。他沉醉在这种幸福当中,以至于再也感觉不到苦难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四.(21分)(1)CD
六.(60分)18.写作提示:
“西西弗斯神话”是古希腊神话。法国现代作家、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加缪从这则著名的古希腊神话中,发现了人类现实困境的某种象征意义,于是写成了阐述他荒谬英雄理念的名篇《西西弗斯神话》,在人类的文化艺术领域影响深远,并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材料中除了叙述神话内容,还有起引导作用的倾向性语言,集中在材料的第二自然段。考生可据此立意。
参考立意:1、幸福来自对待生活的态度,所以要有积极的心态。2、要直面现实,勇敢地承担自己的工作。3、要在行动中寻找生命的意义。4、不必过多关注“结局”,要在“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