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中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47张)+同步练习(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高中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47张)+同步练习(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9 23:10:01

文档简介

十八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合格性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4分,共30分)
1.(2021·济南高一检测)1898年,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开制度局于宫中”,推行新政改革,但没有直接提开议院。这说明 (  )
A.财政困难制约了各项改革措施
B.新政改革并未借鉴外国经验
C.维新派缺乏政治智慧急于参政
D.维新派意识到变法阻力较大
2.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直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这段材料可以看出 (  )
A.充分肯定戊戌变法
B.变法的影响非常深远
C.变法内容符合现实需要
D.变法有广泛群众基础
3.义和团揭帖中有以下诗句:“沿河一带建楼房,扯旗放炮逞刚强。有朝西北真主来,一炬火光化无常。”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
A.盲目排外性,对清政府缺乏警惕
B.利用迷信,具有浓厚的封建落后性
C.缺乏正确斗争目标和正确理论指导
D.组织过于松散,没有统一的领导
【补偿训练】
  “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2020·北京高一检测)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互保的区域实际上包括了十三省。这一现象表明 (  )
A.清朝君主专制走向终结
B.湘淮官僚集团迅速崛起
C.清朝中央权威严重受挫
D.军阀割据局面初步形成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材料二  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理由是什么 (6分)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 签订了什么条约 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8分)
【备选习题】
  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该条约签订后 (  )
A.北京东交民巷成为“国中之国”
B.列强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内地
C.列强在华办厂合法化
D.沙俄侵占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等级性练习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6.(2021·青岛高一检测)《蔡锷集·军国民篇》中曾这样写道:“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发鼓击锤,声撼大地。……未几有戊戌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逾年有长江一带之骚动,此奋起自下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这说明 (  )
A.甲午战争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
B.当时中国社会政局比较动荡
C.义和团运动是自下而上的斗争
D.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材料二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6分)
(2)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结合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9分)
PAGE(共47张PPT)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必备知识生成
知识点一 戊戌维新运动
任务驱动:维新运动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的,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
方法,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为两大目标的一场爱国政治运动。这
场运动把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寻求国家出路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
的阶段。戊戌变法是如何兴起、发展并失败的 这场变法运动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1.戊戌变法兴起
(1)兴起:公车上书。
①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引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
②经过:_______、_______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
③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高潮:百日维新。
①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②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③内容: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
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
康有为
梁启超
2.戊戌变法失败
(1)失败:戊戌政变。
①时间:1898年9月21日。
②失败的原因:
a.守旧势力很强大。
b.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c.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2)历史意义。
①经济上:有利于推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思想上:有利于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③政治上: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_____。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旧式官僚体制
探究1 维新变法思想
 【情境】康有为说:“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梁启超说:“吾所谓新法者,皆非西人所故有,而实为西人(对中国之法)所(做)改造……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思维交互】依据材料概括康有为和梁启超的主要思想。(史料实证)
提示:康有为:托古改制,中西结合,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梁启超:阐述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论,强调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探究2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原因和意义
【情境一】戊戌变法初期,康有为认为“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连类并败,必至无功”。戊戌政变后,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市民百姓围观(戊戌)六君子被斩,纷纷叫骂:“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们的舌头!不好好读圣贤之书,跑出来祸乱人心!”
【思维交互1】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史料实证)
提示:强求变法的“速度”“全变”;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情境二】《回顾戊戌·重温历史》中记载:“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
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
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
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思维交互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
到的作用。(历史解释)
提示:变法触动了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是近代中国政
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力量薄弱,变法以失败告终,没有从根本
上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史论生成】
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1.政治上:试图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2.经济上:提倡发展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上: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文化教育上:改科举,废八股,设新式学堂,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5.社会生活上: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移风易俗,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6.军事上:推动了军事近代化。
  【深化点拨】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悬殊。
(2)具体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和平”“合法”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有限改革。
知识点二 义和团运动
任务驱动:“一九○○年的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
现。他们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义和团运动
爆发的背景、口号、清政府对其态度及评价分别是怎样的
1.背景
(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_______________,民族危机日
益加剧。
(2)反洋教的斗争。
(3)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瓜分中国的狂潮
德国强占胶州湾
2.口号:“_________”。
3.清政府政策:对义和团采取_________的举措。
4.评价
(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_____________,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2)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
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梦想。
扶清灭洋
先抚后剿
反帝爱国倾向
探究 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情境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思维交互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史料实证)
提示:《马关条约》签订,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教会势力猖獗。
【情境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思维交互2】如何评价“扶清灭洋”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提示:评价:这一口号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扶清”容易使义和团放松对清政府的警觉。“灭洋”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这一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
【情境三】1900年八国联军头目瓦德西(德国)在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信中说:“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思维交互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作用 (历史解释)
提示: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直接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和延缓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
【史论生成】
正确认识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知识点三 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任务驱动:八国联军经常强指人说是义和团,不由分说加以杀害。杀人时,八国联军全副武装“监斩”,从各个角度照相,企图恐吓中国人民,如今成为八国联军罪行的铁证。八国联军缘何做出天怒人怨的侵华暴行 其侵华主要过程有哪些 最后逼迫中国签订的《辛丑条约》对中国造成了哪些严重的危害呢
1.八国联军侵华原因
(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是帝国主义“时常讨论”的事情。
(2)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为帝国主义提供“千载难得之实行瓜分时机”,说明义和团运动不过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借口。
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_______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
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被迫退回天津。
(2)1900年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发,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
___________。
(3)1900年7月14日,天津陷落。
(4)1900年8月中旬,北京失陷,_________进入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
闻的罪行。
西摩尔
天津保卫战
八国联军
3.签订《辛丑条约》
内容 危害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严重干涉中国内政
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_______
不得居住,各国派兵驻守 “使馆区”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线铁路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中国人
探究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情境】1900年法国明信片《经过盟军的努力,龙被征服了》
【思维交互】“盟军”是谁 盟军为什么要征服“龙”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提示:“盟军”是指八国联军。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
斗争日益高涨,特别是义和团运动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1900年八国联军借口镇压
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探究2 民族危机的加深
 【情境一】图中人得意地说:“嘿嘿,你们的地盘,我做主。”
【思维交互1】漫画说明了什么 (史料实证)
提示:说明《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情境二】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
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商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地在经济上压榨中国……
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
狮。……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
化。
【思维交互2】指出材料中作者评价历史的方法,并总结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
影响。(历史解释)
提示:方法:辩证的方法。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形成。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史论生成】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1.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3.充分暴露了清王朝“洋人的朝廷”的本质,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4.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深化点拨】
相对于其他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尽管没有割地、开辟通商口岸的规定,但它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特别是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规定,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沦落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课堂素养达标
1.(2021·济南高一检测)甘必大为法国共和派领袖,普法战争期间积极组织抗击普鲁士的爱国活动。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群体主办的报刊,如《江苏》(江苏留日学生主办)等都突出介绍了他的事迹;梁启超主笔的《新民丛刊》也刊登了《法国爱国者甘必大纪念碑》的照片。这些宣传意在 (  )
A.鼓吹民主共和,推行反清革命
B.传播启蒙思想,弘扬理性主义
C.宣扬民族主义,激发爱国精神
D.介绍法国经验,推行政治变革
【解析】选C。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必大之所以被大力宣传,主要是因为其抵抗普鲁士的爱国行为,这些媒体宣传甘必大的事迹,其目的还是在于救亡图存,故答案为C;这些媒体宣传甘必大的重点在于他的爱国行为,并非其民主共和思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启蒙思想,排除B;D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2021·菏泽高一检测)戊戌变法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这说明戊戌变法 (  )
A.壮大资产阶级的实力
B.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
C.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D.增强了革命社会基础
【解析】选C。材料信息“戊戌变法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说明戊戌变法促进知识分子明确了时代使命,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正确;资产阶级的实力来自资本主义的发展,材料信息未强调资产阶级实力,故A错误;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故B错误;材料和增强革命的社会基础无关,故D错误。
3.中国近代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民间组织是 (  )
A.太平天国 B.义和团
C.洋枪队 D.义勇军
【解析】选B。1900年 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义和团奋勇抵抗,侵略军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经过激烈战斗,侵略军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天津。由此可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2021·青岛高一检测)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中国南方五省“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不久浙江、福建、两广、山东、四川、山西、河南相继参加,互保区域扩大到13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被追究。由此可知 (  )
A.清政府已经土崩瓦解了
B.清政府地方已实行自治
C.南方与清政府分庭抗礼
D.清政府中央权威已下降
【解析】选D。根据“……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被追究”可得出在列强入侵的过程中,清政府的权威不断被削弱,统治根基动摇,D正确;A、B、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1900年,八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侵略中国的直接目的是 (  )
A.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推动中国改朝换代,寻找新的代理人
C.强迫清政府投降
D.镇压义和团,维护它们在中国的侵略利益
【解析】选D。1900年春,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义和团的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故选D。
6.北京是一座饱经历史沧桑的文化名城,见证了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与灾难。下列年代尺中能够见证北京的屈辱与灾难的时间是 (  )
A.①③    B.②④    C.②⑤    D.③④
【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①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发生于南京,②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发生于北京,③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发生于日本马关,④1898年戊戌变法,属于近代化的探索,⑤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发生于北京,故答案是②⑤。
7.一场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使西方列强深刻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场农民运动指的是 (  )
A.三元里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运动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使列强认识到了“瓜分一事,实为下策”,D正确;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都没能起到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美梦的作用,A、B、C不符合题意。
8.对下列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
A.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曲折历程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的发展历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历程
【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示反映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故A正确。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上卷:“西学”诸书 算学、电学、化学、光学、汽学、天文学、地学、动植物学、医学
中卷:“西政”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材料二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材料三 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归纳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内容。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
【解析】第(1)题,依据“西学书目表”的内容及时间“1896年”分析。第(2)题,依据“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分析即可。第(3)题,依据“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分析。
答案:(1)内容: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
(2)特点:托古改制;中西结合。
(3)意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人们救亡图存的意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备选习题】
 《庚子诗鉴》载,1900年间,拳民搜索教堂,“见蜡人不能辨,以为人腊。遇粤之荔枝干,又以为人眼,相与痛詈西人,暴其惨酷”。据此推断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
A.义和团痛恨西方列强侵略
B.义和团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
C.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制华”的工具
D.农民阶级展开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解析】选A。材料体现的是义和团认为西方国家残忍,因而痛恨并加以反抗,故A正确;从材料可知,义和团不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故B错误;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制华”的工具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故C错误;义和团没有反封建,故D错误。十八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合格性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4分,共30分)
1.(2021·济南高一检测)1898年,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开制度局于宫中”,推行新政改革,但没有直接提开议院。这说明 (  )
A.财政困难制约了各项改革措施
B.新政改革并未借鉴外国经验
C.维新派缺乏政治智慧急于参政
D.维新派意识到变法阻力较大
【解析】选D。材料显示,康有为对《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开议院”的主张作了修正,这是其意识到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为减少变法阻力、尽快推行新政改革的表现,D正确;A材料不能说明,排除;B与材料中的“取万国之良法”不符,排除;材料体现了维新派具有政治智慧,C错误。
2.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直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这段材料可以看出 (  )
A.充分肯定戊戌变法
B.变法的影响非常深远
C.变法内容符合现实需要
D.变法有广泛群众基础
【解析】选A。根据“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直达天听”可见戊戌变法若成功了,将会是一种政通人和的景象,故A正确。
3.义和团揭帖中有以下诗句:“沿河一带建楼房,扯旗放炮逞刚强。有朝西北真主来,一炬火光化无常。”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
A.盲目排外性,对清政府缺乏警惕
B.利用迷信,具有浓厚的封建落后性
C.缺乏正确斗争目标和正确理论指导
D.组织过于松散,没有统一的领导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扯旗放炮”“真主”“火光”等判断义和团盲目排外,说明他们既无科学的斗争目标,也无科学的理论指导,故答案为C。
【补偿训练】
  “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统治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实行使“西太后”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与之直接有关的是《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列强治华的代理人,故选D。《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并没有磨掉清政府的抵抗意识,排除A、B、C。
4.(2020·北京高一检测)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互保的区域实际上包括了十三省。这一现象表明 (  )
A.清朝君主专制走向终结
B.湘淮官僚集团迅速崛起
C.清朝中央权威严重受挫
D.军阀割据局面初步形成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地方势力发展,C符合题意;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君主专制走向终结,A错误;湘淮官僚集团迅速崛起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与题意不符;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于民国时期,D与题意不符。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材料二  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理由是什么 (6分)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 签订了什么条约 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8分)
【解析】第(1)题,从“1840年3月”分析“当前局势”,从“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分析理由。第(2)题,从“瓜分”二字入手,可知时间,然后判断当时中国发生的大事,最后综合分析。
答案:(1)“当前局势”指林则徐虎门销烟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理由:中国地广人多,有望成为巨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原因: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沉重地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势力,使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方式:列强由直接控制中国转变为在华扶植代理人。条约:《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备选习题】
  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该条约签订后 (  )
A.北京东交民巷成为“国中之国”
B.列强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内地
C.列强在华办厂合法化
D.沙俄侵占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解析】选A。《辛丑条约》规定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该条约还规定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A正确;B是《天津条约》影响;C是《马关条约》影响;D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
等级性练习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6.(2021·青岛高一检测)《蔡锷集·军国民篇》中曾这样写道:“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发鼓击锤,声撼大地。……未几有戊戌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逾年有长江一带之骚动,此奋起自下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这说明 (  )
A.甲午战争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
B.当时中国社会政局比较动荡
C.义和团运动是自下而上的斗争
D.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
【解析】选D。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不欲为亡国之民”,出现了“自强之举”的戊戌变法,爆发了反对“外族之凭陵”的义和团运动,说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D正确;甲午战争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只是一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A错误;当时中国社会政局动荡与材料主题思想不符,B错误;义和团运动只是材料部分内容,不是材料的中心,C错误。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材料二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6分)
(2)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结合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9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能力。第(1)题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即可。第(2)题要依据材料中的观点分别列举史实,注意史实与观点的一致性。
答案:(1)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材料二: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或者变法者主观方面的局限性)。材料三:整体的社会环境。
(2)材料一: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措施。
材料二: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光绪帝大幅度调整礼部官员),遭到激烈反击。
材料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