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县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统一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題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固:必修上、下册;选择性必修上、中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法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有管仲、李厘、中不害、商鞅等代表人物,以商鞅变法为明确确
立,以奏统一中国为鼎盛,达到了相当精细的程度(参见《睡虎地秦简》)。法家虽然在秦以后的
中国历史中,备受历代统治者和学人表面上鄙弃,然而实际上其统治国家的不分贵贱、以法治国
思想和所创立的众多诸如郡县制、功绩制、户籍制等制度设计,深刻扎根于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演
化中,形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形态的思想上外儒内法,儒法合流,制度上“百代都行秦政法”。可以
说,是法家真正奠定和塑造了中华数千年的大一统的封建制度格局。因此,在中华文明的制度
历史上,法家事实上是具体制度形态上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
从法家的起源和其核心的思想而言,法家毫无疑问是起源于道家,可以说是道家思想在社
会治理的显现和具象化,法是道的人间化。从起源来看,《汉书·艺文志》认为,“法家者流,盖出
于理官,信赏必罚,以捕礼制”。也就是说,法家上古就来自于司法实践。以法家思想来看,法家
所秉承道家的天地自然的规则,认为人间治理同样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则,而不应该以君王官吏
的个人意志擅自更改,认为法是道在人间的显化,只有通过确立道的化身一法,才能通过法的
约束而实现道家的无为而治,例如,后世认为是法家的改革家的管仲所著《管子》一书,其《明法》
篇开篇即讲,“所谓治国者,主道明也”,这里的道明,实际上就是通道明道,进而指出,“先王之治
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也”“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
量功,不自度也”。整部《管子》所体现的处处是类似的道法治国的思想。所以,班固在《汉书·
艺文志》将《管子》列为道家典籍而不是法家典籍。
对于法家思想诠释的最为彻底的毫无疑问是《商君书》,《商君书》被认为是商鞅或者其下属
所著,但其中显然有些篇章(如《徕民》)是后人托做,这已有明确结论,但《商君书》所表达的思想
的确是法家的精要。《商君书》毫无疑问贯彻了以法治国、重刑轻赏、以法止刑、贵贱平等等理
念。但其中亦充分体现了道家大道不仁,圣人无为而治,不行仁而行道的思想,例如《商君书·
画策》,“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在对待仁义的态度上,法家更是与道
家一致,例如《道德经》所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又如《商君书·说民》所言,“辩慧,乱之赞也;礼乐,淫佚之微也;慈仁,过之母也;任苍,奸之鼠
【高二期中统一考试·语文第1页(共8页)】云县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统一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道显示的是人世间秩序,法显示的是万物秩序”错误,曲解原意,原文是“法是道的万物秩序在人世间秩
序的显化和具象”。)
2.C(不是对比论证;且证明的是“法家的根本内核思想,依然是道家,法是道的万物秩序在人世间秩序的显化和
其象”:另外“法家与道家的关系”应该是“法家与道家的继承关系”。)
3.D(A项“儒家和法家的思想没有什么不同”不符合实际。B项“老子从根本上否定了仁义对人的重要性”错
误,原文是“这里不是说圣人认为仁义不重要,而是认为仁义靠说教没有用”。C项逻辑颠倒,说法绝对。原
文是“所以法家认为要以法、信、权治天下,而首要是法和信”。)
4.B(元宇宙进人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第二人生”的推出。)
5.D(A项“其内涵和我们当初所说的元宇宙已经完全不同”错误。根据文本内容,不同阶段的元宇宙的内涵并
没有显著变化。B项“提出了自己的担心”错误。根据原文内容,提出自己的担心的主体应该是“很多专家与
业内人士”。C项所说的“第三阶段中后期”即是当下,根据原文内容,“穿梭于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在
元宇宙中学习、工作、交友、消费”是将来才会发生的事情。)】
6.①媒体:避免妙作,合理引导,定位转向等。②@专家:深入研究,广泛讨论,普及知识等。③公众:勇于尝试,理
性认识,科学认知等。④政府:制定规则,维护秩序,避免垄断等。①企业:积极参与,努力创新,完善技术等。
(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7.C(“微笑”这一细节展示了桥本阴险歹毒,让人不寒而栗的心理。)
8.①动作描写。“这时不知哑孩从哪里拿起一根劈柴,顺势就往狼狗的臀部狠狠敲去”,体现出哑孩的机智。
“哑孩用手比划着哇哇向师傅扑去,想解下师傅臂膀上绑的绳子”,体现出哑孩对师傅的深情和他的知恩图
报。②神态描写。“师傅和哑孩的眼睛里布满恐惧”,哑孩“就站在厨房的门口,向吊过师傅的单杠望去,一连
几天,哑孩都是这样的神情”,这些描写都体现出哑孩子对敌人的恐棋和愤根。③侧面描写(衬托)。以老中
医称其小义士或“我”父亲的叙述表现哑孩的英勇无畏。(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9.①在情节上,与开头交代的墓地环境以及文中插叙的父亲对王士臣的介绍相呼应。②在表达效果上,用第
人称“我”的口吻讲述,增加故事的真实性。③在主旨上,老中医石远来的话以及当时人们掉下的眼泪,体现
出人们对哑孩大无畏精神的赞颂,“我”在墓地所抒发的情感,也体现出后来人们对哑孩的纪念,深化了文章
主题。④在人物上,通过人们对他的怀念表现哑孩的英勇无畏。〔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10.A(原文标点处为:先王惟恐不闻其过,陛下既使之上封事,止得恣其陈述。苟其言可取,固有益于国:若其
无取,亦无所损。)
11.B(“朝官的高级官员犯法可以直接弹劾,或者会集体弹劾”错,如果朝官的高级官员犯法,一般由侍御史报告
御史中丞然后上报给皇帝。低级官员可以直接弹劾,或者会集体弹劾。)
12.C(“要对柳范治罪”错,是要对权万纪治罪。)
13.(1)房玄龄侍奉陛下,尚且不能阻止陛下狩猎,怎么能只怪罪权万纪呢?(得分点:“事”“止“罪”各1分,句
意2分)
(2)国家创建之初,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是创业难啊!(得分点:“草味”“并起”“臣”各
1分,句意2分)
14.B(“内心的无奈与愁苦”理解有误,此处恰恰表现的是作者进退悠然的豁达情怀。)
15.承上启下,承接上片词人酒醒之后,“倚杖听江声”时对于人生的思考。(1分)这两句词是词人对现实人生
的思索和感叹,一种想要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人生困惑和感伤,(2分)为最终心境转向平和,表达渴望生活
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做了铺垫。(2分)既饱含哲理又直抒胸臆,是全词的枢纽。(1分)(答到运用反
问修辞,引发读者思考,也可以酌情给分。)
16.(1)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17.D(“洋洋洒洒”,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写作时才思敏捷,写起来很顺畅。也指文章篇幅很长或说话连续不
断。“随处飞扬”,随处飘动。这里适用对象是枫树的果实,应选“随处飞扬”。“张牙舞爪”,多比喻人的猖狂
凶恶的样子。“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这里写枫树的干枝在寒风中的样子,无武力和威风可显,
应选“张牙舞爪”。“顺三倒四”,形容说话、做事错乱,没有条理。“横七竖八”,形容杂乱无章的样子。这里
使用对象是木块,应选“横七竖八”。“举目无亲”,抬起眼睛看不到一个亲人,形容人地生疏,无依无靠。“茕
茕子立”,形容一个人孤弧单单,无依无靠。这里运用拟人手法。语境中没有人地生疏之意,应选“茕茕
子立”。)
18.D(A项不当,“枫树逃过多少灾难”应是在“由萌芽而滋长”的过程中。B项、C项不当,与前句的“蕃息力量”
相连,少了转折语气。D项,转折语气,强调了枫树成长过程的艰难,与前后句衔接最恰当。故选D项。)
19.B(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毛病:一是“原因是…因此…”语义重复,应改为“原来是…因此…”;二是
“有气无力”是“冒出”的状语,而不是“儿片小叶”的定语。只有B项全部修改正确,故选B项。)
20.①山毛榉的寿命很长②阳光很雄到达地面③生长速度极其缓慢(每点2分)
【高二期中统一考试·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