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7 23:5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下第六单元单元《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词语古今异义的差异,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学习古人强烈的家国情怀。
3.体会文章结构的妙处。
【教学重点】
1.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理解古今意义的差别,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获胜原因,全面客观评价人物,学习古人强烈的家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结构的妙处。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战例,你知道哪些呢?
(预设:赤壁之战:5万孙、刘联军大胜曹操20万大军;官渡之战:2万曹军大胜袁绍军11万;淝水之战:8万晋军大胜80万秦军;巨鹿之战:5万项羽楚军大胜40万秦军……)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争的逆袭,靠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也走进一场战争——长勺之战,以3万鲁军大胜齐军30万。这场战役的指挥官是曹刿,我们一起看看他道出了怎样的作战逆袭真谛呢?(板书课题:曹刿论战)
二、朗读课文
1.扫除字词障碍。
曹刿 又何间焉 牺牲玉帛 小信未孚 夫战 望其旗靡
2.学生范读,强调朗读节奏。
三、疏通文意
(一)结合注释,同桌两人一组合作交流翻译,教师巡视指导,解决个别疑难翻译。
(二)疏通文意后再次明确如下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积累常见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1)又何间焉 (2)衣食所安 (3)弗敢加也 (4)必以情 (5)忠之属也
(6)公将驰之 (7)下视其辙 (8)登轼而望之 (9)彼竭我盈 (10)望其旗靡
2.一词多义: 信 作
3.古今异义:牺牲 狱 鄙 再
4.词类活用:(1)公将鼓之(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2)神弗福也
5.虚词:
(三)句子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见焉?(省略句)
2.何以战?(宾语前置句:以何战?)
3.夫战,勇气也。(判断句)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状语后置)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重点词)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重点词)
(说明:以上强调的内容,目的就是让学生积累巩固住常见的文言词语,并能掌握翻译的方法,即“增补留删调”,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与方法并重,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拥有在课外文言文天空翱翔的双翼。)
四、梳理故事情节
1.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复述课文。
(预设:以所写人物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情节概括为:请见——论战——参战——释疑)
本文论述了曹刿关于战争的理论。如果以作者角度所写事情的发展为线索,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复述课文。
(预设: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说明:紧扣上面积累词语的环节,疏通文意后,就要概括事件,从而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感知。)
2.思考:
(1)鲁国的这场战役,性质是什么呢?能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说明理由吗?
(预设:“伐”,攻打之意。“伐”表明了战争的性质,齐国是发动战争的入侵国。而“我”指的不是作者,而是指鲁国,在这场战争中是被动身份,进行的是一次保卫国家的正义之战。)
(说明: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就要探究事件的性质,这样学生才能理解人物形象的伟大。)
(2)介绍背景
(预设: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探究获胜成因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结合课文做简要分析。
(提示:政治上、军事上)
(预设:政治上取信于民,从二人战前对话可见;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善抓战机。)
五、分析人物形象
(一)请同学们从文中各找出一个词语概括出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特点。
(预设:曹刿:远谋 鲁庄公:鄙)
(二)分析曹刿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章的语句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认识。
1.找出直接描写曹刿言行的语句,做分析。
预设:(1)语言描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何以战”——敢于直率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彰显出曹刿国难担当的爱国精神。
从三次回答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曹刿的作战思想,那就是一定要做到取信于民。人民才是战争的决胜关键所在,由此可见曹刿很有政治远见。 “战则请从”,曹刿要求主动参战,在国难面前勇敢的担当大义,无畏生死。
③“未可”“可矣”很好的表现出曹刿的在大战中的胸有成竹、镇定从容、心思缜密的特点。
第三段曹刿释疑,体现了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的特点。
(2)动作描写:“曹刿请见”写出了曹刿勇于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热情。
2.思考:描写乡人的劝阻有何作用?
预设: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国家的爱国热情。
你又怎么评价不顾阻拦也要参与国事的曹刿呢?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预设:我赞同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是一介布衣而非掌权之人,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促使着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鲁庄公战胜强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启发示例:(1)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
(2)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3.思考:描写鲁庄公的“鄙”有何作用?
预设:对比,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从而更好的突出了曹刿“远谋”的特点。
(说明:从塑造曹刿的形象上来说,乡人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都属于侧面陪衬。这样在评价分析曹刿时,就可以提醒学生分析人物至少可以从正侧面角度进行分析。)
(三)分析鲁庄公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章的语句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认识。
1.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地方?
预设:
(1)战前——“公将战”有勇气有血性但无远谋深虑。三次回答,对作战条件认识不清,目光短浅。
(2)战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不懂作战韬略,缺乏军事指挥能力,显得急躁冒进,无知轻率。
(3)战后——“公问其故”虽然取胜,却不明缘由,足见其驽钝鄙陋,真的是“未能远谋”的一个人。
2.思考:鲁庄公真的是“鄙”,一无是处的昏庸君主吗?从文中的语句里找出你的依据。
预设:鲁庄公虽然愚钝鄙陋,资质平庸,政治上目光短浅,军事上无知妄动,但他绝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例如:(1)“公将战”也写出了他不甘受欺凌的刚烈性格。(2)“曹刿请见”写出了鲁庄公乐于倾听民声,广开言路的特点。(3)耐心回答曹刿的“三问”,说明了鲁庄公能够礼贤下士、广开言路的特点。(4)作战时,他和曹刿一起奔赴战场,并且“公与之乘”体现出他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而且在作战中,全听曹刿的决策,可见他知人善用,任人唯贤的特点。(5)战后询问取胜缘由,也可以说他是一个虚怀若谷、谦虚好学的人。
(说明:分析一个人物要能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鲁庄公这个人物就是从优劣两个角度来分析,这样对人物形象的评价才会公正客观。)
六、写法特点
1.在文章中主要笔墨放在了战前启发三问三答上以及战后论述获胜原因上,而有关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等都没有提及,“请见”“从战”等更是一笔带过,为何如此安排结构?
预设:题目是“曹刿论战”,当然要突显“论”字,这样详略得当的剪裁更能突显曹刿的战争理论,突显人物“远谋”的特点,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
2.链接文学常识。
预设:本文节选自《左传》,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记录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刚才所说对史料的精当剪裁就是这部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另外它在语言上也有着“史家笔法”。我们看看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呢,请结合文中的语句做分析。
3.语言的特点。
预设:简洁精炼不置褒贬却又把情感寓于字里行间,即“春秋笔法”。例如:描写鲁庄公与曹刿在战场上的场景时,下笔极其简洁。“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表现出鲁庄公的轻率妄动,急躁冒进。曹刿所说的“未可”“可矣”,简单几字,表现出曹刿思维的敏捷、决策的果断和胸有成竹的坚定自信。
4.表现手法:善用对比
预设:为突出曹刿勇于担当责任,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以及远谋的形象特点,特提到乡人的阻拦,以及对鲁庄公的种种刻画,这些都是在为塑造曹刿的主角形象做出的写法设置。
(说明:写法上链接文学常识,让学生认识“春秋笔法”的特点。知晓文章叙事线索清晰,语言简洁精练,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七、总结:
《经学通论·春秋》评论说:左氏叙事之工,文采之富,即以史论,亦当在司马迁、班固之上,不必依傍经书,可以独有千古。学者梁启超也曾说过:“《左传》文章优美,情节叙述得极委曲而简洁,可谓极技术之能事。……故专以学文为目的,《左传》亦应在精读之列也。”名家眼中的《左传》是一部杰作,我们所学还只是粗知妙处一二。《曹刿论战》更是让我们结识了一位平民英雄,逆袭谱传奇!国难当头时,华夏儿女从来都是丹心一片慨而慷!这是我们民族的血脉传承,也是我们民族屹立千年的根基和灵魂!同学们,纵使平凡,愿也能永生不敢忘忧国!
八、齐声诵读《曹刿论战》,致敬经典,致敬爱国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