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课后达标训练与提升作业(共5套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课后达标训练与提升作业(共5套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10 22:39:19

文档简介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 )
(2)是马也 ( )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4)策之不以其道 ( )
(5)执策而临之 ( )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7)安求其能千里也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朗读语句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二、课内阅读
(2011·安徽中考)阅读《马说》,回答问题。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
(2)才美不外见 ( )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4)执策而临之 (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2012·漳州中考)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9~14题。
【甲】(《马说》)
【乙】骥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③,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⑧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岳飞《论马》)
【注释】①骥(jì):良马。②称:以……出名。③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④介胄: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
(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指饮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常奇之 ( )
(2)比行百余里 ( )
(3)安求其能千里也 ( )
(4)一食或尽粟一石 ( )
10.下面各组中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以千里称也。 ②骥不称其力。 
B.①其真无马邪? ②称其德也。
C.①执策而临之。 ②介胄而驰。  
D.①虽有千里之能。 ②故常奇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在【甲】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好马在日常生活中异于常马的一个共同特点,根据这个特点请把原文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共同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伯乐与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举历史或当今社会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1)只是 (2)这样的 (3)犹,尚且 (4)正确的方法
(5)面对 (6)通“饲”,喂 (7)怎么
2.答案:(1)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3)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解析】选B。正确停顿应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解析】选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发现人才的人,而不缺乏人才。
5.答案:(1)有时 (2)通“现”,表现 (3)同样 (4)拿着,举着
6.答案:(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 (2)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
7.【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筛选能力。从第1段中筛选出表现千里马遇不到伯乐的悲惨命运的句子回答。
答案: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8.【解析】本题考查对寓意的理解。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自身的遭遇理解文章蕴涵的寓意。
答案:反应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9.答案:(1)对……感到好奇 (2)等到 (3)怎么 (4)有时
10.【解析】选C。C项中的“而”都表示承接关系,不翻译。A项中的“称”的意思分别为:著称/以……出名;B项中的“其” 的意思分别为:难道/它的(代词);D项中的“之” 的意思分别为:的(助词)/代指二马(代词)。
11.【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一要逐一落实关键字,如“且”“等”“介胄”“若”“疾”;二要语句通顺,翻译准确。
答案:(1)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做不到)。(2)(给它)披上战甲奔驰起来,一开始好像跑得不很快。
12.答案:(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共同特点:食量大。【甲】文句子:一食或尽粟一石。【乙】文句子: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
13.【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两文都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两篇文章表面谈“千里马”“良马”的特质,实则是在谈人才的识别、任用问题。
答案:要善于考察人才,发现人才,选拔人才。
14.【解析】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观点要鲜明,最好采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例要恰当,有说服力,语言简洁。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伯乐更重要。社会上的人才很多,但一开始却总是不为人所知。如果没有“伯乐”去考察发现他们,他们又如何有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比如周文王从渭水河边发现任用了姜子牙,从而帮助自己兴周灭纣。
示例二: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会发光”,如果没有人才,空有伯乐也没用。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千里马”在各个方面发挥自己的才能,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比如“毛遂自荐”,一开始并没有人发现他的才能,但正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实力,也是真有那些本事,才一举成名的。
附【乙】【译文】
良马不以它的力气为出名,而以它的品质出名。我有两匹马,所以经常以之为奇。每天窥视它食豆数升,喝水十斗,然而不是清洁干净的宁愿饿死也不吃,(给它)披上战甲奔驰起来,一开始好像跑得不很快。等到跑了将近一百里后,才开始挥动鬣毛长声鸣叫,奋振四蹄迅速奔跑,从午时到酉时,还可跑两百里;脱下鞍甲不喘息、不出汗,就好像没有事的样子。这马,吃的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是到达远路的良材啊。
PAGE
- 1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到乡翻似烂柯人。
2.折戟沉沙铁未销,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4.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
7.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8.杜牧在《赤壁》中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代表东吴命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9.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孤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1.《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深切地表达了对百姓之苦的理解和同情,对昏君的鞭笞和怨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词鉴赏
(一)(2012·南充中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赠 从 弟
刘 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2.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2·临沂中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
鸟 鸣 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4.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2·德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采 桑 子
晏 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5.这首词从字数上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创作风格上看,属于_______________派。
16.“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在下阙中,“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2·泸州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行 香 子
秦 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①。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②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注】①陂(bēi)塘:池塘。②飏(yánɡ):飞扬,飘扬。
18.填空:这首词随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开景物描写,作者笔下的景色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19.这首词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1.怀旧空吟闻笛赋 2.自将磨洗认前朝 3.山河破碎风飘絮
4.月有阴晴圆缺 5.山河表里潼关路 6.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7.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8.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9.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10.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11.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1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赏析。“一何”是“多么”的意思,联系具体诗句来看,第一个“一何”突出风的“盛”;第二个“一何”突出松枝的“劲”。
答案: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近即可)
13.【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感。本诗借松柏来表达情感,是一种象征的手法。结合松柏不畏严寒,高洁坚贞的本性和诗歌的题目回答第二问。
答案: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意近即可)
14.【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及意境。所描写景物包含在诗句中,从“闲”“落”“静”“空”“春涧”等词思考本诗的意境。
答案: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
15.答案:小令 婉约
16.【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好梦频惊”的原因可以根据下阙描绘的景象进行总结。
答案(示例):西风吹寒、梧桐叶落、淡月胧明、高楼雁鸣。
17.【解析】此题考查对情感的把握能力。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时光只解催人老”“长恨离亭”等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情感。
答案(示例):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苦思恋。
18.答案:春游(游览)顺序或游踪 色彩明丽 生机勃发或欣欣向荣
19.【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要扣住“白描手法”的特点(用词精准,不着力修饰)举例分析,结合词句内容分析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答案: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
PAGE
- 1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
(2)晏如也。 ( )
(3)短褐穿结。 ( )
(4)不汲汲于富贵。 ( )
(5)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原文填空。
(1)表现五柳先生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表现五柳先生衣食不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述五柳先生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赞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概括了五柳先生的高尚品德,“传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五柳先生生活爱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朗读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C.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D.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
5.五柳先生的生活状况如何?请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2012·临沂中考)阅读全文,完成 7~10 题。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 )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 )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和“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山市》)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五柳先生“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他的“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2012·德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②,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宋史·寇准传》
【注】①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②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每期会赋役 ( )
(2)事决乃退 (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通读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 答案:(1)处所 (2)安然自若的样子 (3)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4)心情急切的样子 (5)辈、同类
2.答案:(1)喜爱读书,却只求领会其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2)常以写文章为乐,充分显示他的情志。
3.答案:(1)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2)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 (3)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 以此自终 (4)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好读书 性嗜酒
4.【解析】选D。A项正确停顿应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项正确停顿应为: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C项正确停顿应为: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5.答案: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6.答案: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
7.答案:①爱好 ②有时
8.【解析】选C。题干中的“以”是“用”的意思。A项的意思为:介词,因为;B项的意思为:连词,表示目的;C项的意思为:介词,用;D项的意思为:介词,凭借。
9.答案:(1)每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记了吃饭。(2)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的,不能遮挡风吹日晒。
10.【解析】本题考查对五柳先生品格的把握。阅读全文,从五柳先生自述的性格特点和行为等方面筛选相关语句作答。
答案:“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忘怀得失”。
11.答案:(1)适逢、正赶上 (2)才
12.答案: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能欺骗君主呢?
13.【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根据寇准的言行进行分析:如他年轻时精通《春秋》三传,十九岁时中进士;“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能欺骗君主呢?”;交税赋服役时从没拿出官府征调敕命文书,百姓却从没有敢误期的;敢于直谏等。
答案(示例):才华出众,诚实守信,为官有方,敢于直谏。
附【译文】
寇准年轻时才华出众又认真努力,精通《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十九岁时中进士。太宗选拔人才,经常亲自到殿前平台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经常不被录取。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能欺骗君主呢?”后来寇准考中,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先后担任归州巴东县、大名府成安县的县令。每次到了交税赋服役的时候,从没拿出官府征调敕命文书,只根据乡亲的姓名张贴在县门口,百姓从没有敢误期的。连续升职担任殿中丞、郓州通判。皇帝在学士院将他招来考试,授予寇准右正言、直史馆的职位,做为三司度支推官,后来又变成担任盐铁判官。早晨会师官员们讨论国事,寇准极尽陈述事情的优点和缺点,皇帝更加地器重他了。把他提升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寇准曾经在宫殿之中向皇帝启奏事项,他的话与皇帝的想法不相符,皇帝很生气地站起来,寇准于是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因此皇帝奖赏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文皇得到了魏徵一样。”
PAGE
- 1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余幼时即嗜学 ( )
(2)无从致书以观 ( )
(3)尝趋百里外 ( )
(4)门人弟子填其室 ( )
(5)援疑质理 ( )
(6)俟其欣悦 ( )
(7)腰白玉之环 ( )
(8)略无慕艳意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
(1)媵 人 持 汤 沃 灌
(2)腰 白 玉 之 环
(3)又 患 无 硕 师 名 人 与 游
(4)盖 余 之 勤 且 艰 若 此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B.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C.作者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艰,叩问之艰,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D.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5.作者写“同舍生”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表现了宋濂的什么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2012·张家界中考)阅读全文,完成7~10题。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录毕,走送之 ( )
(2)媵人持汤沃灌 (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段从行、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方面写了“余”年轻时求学的艰苦情形,但这些之所以未能动摇求学意志,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一处用原文回答)。
10.你认为作者“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段回答,至少两点,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2012·台州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
与诸弟书(节选)
清·曾国藩
诸位贤弟足下: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①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二则,此三事者,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②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行之。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③,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予身体甚弱,不能苦思,苦思则头晕;不耐久坐,久坐则倦乏。时时属望,惟诸弟而已。兄国藩手草。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
【注】①审:清楚,明白。②洎(jì):至,到。③骤几:很快成功。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未尝一日间断
尝贻余核舟一
C.虽行船走路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不敢以一得自足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时时属望,惟诸弟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和“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1)爱好,喜爱 (2)得到 (3)快步走 (4)充满
(5)引、提出 (6)等待 (7)腰佩 (8)羡慕
2.答案:(1)有时遇到他训斥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回答。 (2)住在旅店,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 (3)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
3.答案:(1)媵人/持汤沃灌 (2)腰/白玉之环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解析】选B。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求师的诚恳。
5.答案:通过对比,反衬自己求学生活之艰苦,同时也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
6.答案:勤奋好学,不怕艰辛。
7.答案:(1)跑 (2)热水
8.答案:(1)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2)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9.答案:衣 食 以中有足乐者
10.【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可以从作者的乐于读书、勤学好问、不畏艰辛等方面思考作答。
答案:因为“我”好学,以书为乐;因为“我”勤学好问;因为“我”不畏艰辛。
11.【解析】选 D。D项中“得”的意思分别是:得到/领会。A项中“自”的意思是“从”; B项中“尝”的意思是“曾经”;C项中“虽”的意思是“即使”。
12.答案:(我)时刻所期望的,只有几位弟弟罢了。(意对即可)
13.【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从“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个有毅力的人;从“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个对诸弟要求严格的人。
答案:①有毅力(坚持不懈)。 ②对诸弟要求严格(爱诸弟)。
附【译文】
各位贤弟:
弟弟们在家读书,不知道每天是如何用功。我自十月初一日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仍如往日,而每天用楷书写日记,读史书十页,每天记茶余偶谈二则,这三件事,没有间断过一回。十月二十一日,(我)发誓永远戒掉吃水烟,至今已经两个月不吃,习惯成自然了。我自己设的课程很多,只是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这三件事,发誓终身不间断。弟弟们每天自己设立课程,必须天天不间断,就是行船走路,也要带在身边。我除这三件事以外,其他课程不一定求其有成,而这三件,将终身实行。
因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有见识就明白学无止境,不敢以一得自满自足,如河伯观海、井蛙窥天,都是无知;有恒心就绝没有不成功的事。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弟弟们现在只有见识不是马上可以广博的,至于有志有恒,弟弟们勉励吧!我身体很弱,不能苦想,苦想便头昏;不能久坐,久坐便倦乏。(我)时刻所期望的,只有几位弟弟罢了。兄国藩手草。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PAGE
- 1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天山共色 ( )
(2)天下独绝 ( )
(3)水皆缥碧 ( )
(4)互相轩邈 ( )
(5)争高直指 ( )
(6)风烟俱净 ( )
(7)猛浪若奔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任意东西
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经纶世务者
D.千丈见底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5.请根据《与朱元思书》一文的内容拟写下联。
上联:春江水碧千丈见底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水流势湍急,与《三峡》一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7.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最能表达作者志趣和情怀,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任意东西 ( )
(2)从流飘荡 ( )
(3)天山共色 ( )
(4)争高直指 ( )
9.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百许里/杂然相许
B.猿则百叫无绝/天下独绝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见余,大喜曰
D.在昼犹昏/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富春江山“奇”水“异”的特点。
山“奇”水“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B.通过写景,作者表达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厌恶的情感。
C.本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鲜明、强烈。
D.该文与《答谢中书书》,可谓一去一往,一唱一和,都是书札中的精品,亦是写景文的佳作,共同表达出与知音共赏美景,传情达意的高雅志趣。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
游白水书付过
苏 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13.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源殆可熟物 ( )
(2)循山而东 ( )
(3)俯仰度数谷 ( )
(4)顾影颓然 (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暮归倒行,观山烧火,壮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写瀑布奇观,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写于苏轼被贬惠州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1)一样的颜色 (2)绝妙 (3)青白色 (4)远,向远处
(5)向 (6)全,都 (7)飞奔的马
2.答案:(1)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一样的颜色。
(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3)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凶猛的巨浪就像飞奔的马。 (4)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3.【解析】选D。D项的意思是看见,见到;A项的古今义分别是“向东西飘荡”和“方位名词,东边和西边”;B项的古今义分别是“左右”和“或许,应允,赞许”;C项古今义分别是“筹划,治理”和“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4.【解析】选C。正确的停顿是: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答案:夹岸猿啼百叫无绝
6.答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游 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8.答案:(1)任凭,听凭 (2)顺、随 (3)一样的颜色 (4)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9.【解析】选C。A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分别为:表约数,“左右”/赞同。B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分别为:停止/绝妙。C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均为:看见,见到。D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分别为:好像/还。
10.答案:(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好像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1.答案:高、险(峻);清、急。
12.【解析】选D。《与朱元思书》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13.答案:(1)大概、估计 (2)顺,沿 (3)越过 (4)回头看
14.答案:(1)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2)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壮观。
15.答案:“雪溅雷怒,可喜可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
16.【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苏轼被贬惠州仍寄情山水的豁达胸襟。
答案: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附【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倒映着的月亮。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