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课后达标训练与作业提升(共5套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课后达标训练与作业提升(共5套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10 22:38:58

文档简介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属予作文以记之 ( )
(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
(4)波澜不惊 ( )
(5)而或长烟一空 ( )
(6)把酒临风 ( )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
(8)吾谁与归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乃 重 修 岳 阳 楼
(2)前 人 之 述 备 矣
(3)刻 唐 贤 今 人 诗 赋 于 其 上
(4)予 尝 求 古 仁 人 之 心
4.用原文语句填空。
(1)体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突出水天一色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洞庭湖景观总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4段中,描写水面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水中月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仁人之心”指的是什么?结合现实生活评价一下“古仁人之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2012·重庆中考)阅读《岳阳楼记》,完成8~11题。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前人之述备矣 ( )
(2)连月不开 ( )
(3)薄暮冥冥 ( )
(4)至若春和景明 (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
迁客骚人的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仁人的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这两种情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现代人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2012·龙东中考)阅读文言文,回答12~15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滕子京负①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③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选自范公偁《过庭录》)
【注】①负:依仗。②贻:遗留。③规:劝诫。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景:____________________ 书: ____________________
13.翻译下列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愤郁颇见辞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用原文来回答。
【甲】文中体现范仲淹政治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表现范仲淹对滕子京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范仲淹、滕子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人生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1)通“嘱”,嘱托 (2)通“俱”,全,皆 (3)雄伟景象
(4)起,动 (5)有时 (6)端着 (7)探求 (8)归依
2.答案:(1)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2)(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着长江流水,水势浩大,宽阔无边。 (3)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 (4)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3.答案:(1)乃/重修/岳阳楼 (2)前人之述/备矣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4.答案:(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5.答案:意在与“古仁人之心”做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6.答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评价:古代的仁人,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在人生的路上,有宠有辱,有喜有悲,我们也应该有古仁人的心态:悲则泰然,喜则淡然。
7.答案: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8.答案:(1)详尽 (2)天气放晴 (3)迫近 (4)日光
9.答案:(1)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10.【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迁客骚人的情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古仁人的情要联系“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回答,写这两种情的目的应联系文章主旨作答。
答案:以物喜,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 通过两种感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
11.【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首先要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深刻内涵,联系实际,表明观点,辩证地思考,理由恰当,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①能。这说的是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只要发挥心灵力量,砥砺意志,就可以养成平常心境。面对考试的失败,以平常心待之,便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不能。这是一种需要修炼才能达到的境界,作为中学生,心灵尚需砥砺,战胜外在的力量不易。担心考试失败是学生普遍的心态,便亦是这个道理。
12.答案:日光 书信
13.答案:(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色上。
14.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友善,爱其才
15.【解析】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从范仲淹、滕子京的优秀精神品质及他们之间的友情来思考作答。
答案:①我们要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②做人要有宽阔的胸襟。
③对朋友要真诚帮助。④要善于接受他人意见。⑤做人要谦虚。
附【乙】【译文】
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色上。范仲淹和他同年进士,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范仲淹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所以文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就在于规劝好友了。
PAGE
- 1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醉翁之意 ( )
(2)树林阴翳 ( )
(3)云归而岩穴暝 ( )
(4)杂然而前陈者 ( )
(5)苍颜白发 ( )
(6)醒能述以文者 ( )
(7)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已而夕阳/在山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庐陵/欧阳修也
4.选出下边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开头先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特征,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B.文章写“醉翁亭的命名”主要为了介绍醉翁亭的由来和写作本文的原因。
C.文章第2段描写了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
D.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如“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二、课内阅读
(2012·岳阳中考)阅读全文,完成5~8题。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翼然临于泉上 ( )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3)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
(4)太守谓谁 (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全文,说说太守到底在“乐”些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写景的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2012·湖州中考)阅读下文,完成9~11题。
龙井题名记
秦 观①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龙井③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
舆⑤,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⑥,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⑦,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②会稽:今浙江绍兴。③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⑤篮舆:竹轿。⑥霁:雨后放晴。⑦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⑧惠因涧:山涧名。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书邀余入山 ( )
(2)比出郭,日已夕 ( )
(3)濯足于惠因涧 ( )
(4)谒辨才于朝音堂 (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2段画线处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1)的 (2)遮盖 (3)昏暗 (4)摆开 (5)脸色苍老
(6)用 (7)以……为乐
2.答案:(1)树木茂密成阴相互遮盖,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2)但是鸟儿只知道自己在山林中的乐趣,而不懂得人们的乐趣。
3.【解析】选D。A项应是:至于/负者歌于途;B项应是:已而/夕阳在山;C项应是: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解析】选B。是为了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5.答案:(1)靠近 (2)寄托 (3)离开 (4)为,是
6.答案: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
7.【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太守的“乐”表面在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深层在与民同乐。
答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与民同乐)。
8.【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可以从听觉视觉相结合、动静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作者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糅合在一起,静的山景和动的酿泉,相映成趣。(答出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这个写景的角度即可)
9.答案:(1)信 (2)等到 (3)洗、洗涤 (4)拜访
10.答案: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1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概述景致的特点,分析作者的情感体验,意思对即可。
答案:隐显的灯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出奇优美、幽寂,让作者赏心悦目,内心沉静、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
附【译文】
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再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注:法号或人名)大师,通过书信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道人参寥,问(参寥)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轿子,(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便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过了雷峰,渡过南屏一带,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意外发现一条小路(沿着它)上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历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茅庐里的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蓊蓊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谒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PAGE
- 1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2)伐竹取道 ( )
(3)佁然不动 ( )
(4)其岸势犬牙差互 ( )
(5)以其境过清 ( )
(6)悄怆幽邃 ( )
(7)寂寥无人 ( )
(8)乃记之而去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提示填写恰当的语句。
(1)《小石潭记》中写小石潭周围美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中明写潭中鱼,实写潭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潭中鱼动静相宜、灵动有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2012·天津中考)阅读《小石潭记》1~4段,回答问题。
4.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 冽:凉
B.卷石底以出 卷:弯曲
C.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可以
D.乃记之而去 去:离开
5.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影布石上
B.潭西南而望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6.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三、美文品析
(2012·东营中考)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钴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⑤,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选自《永州八记》)
【注】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嵚(qīn)然:倾斜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⑤沣(fēng)、镐(hào)、鄠(hù)、杜:均为古地名,其中沣、镐分别为周文王、周武王建都处。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烈火而焚之 烈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虽: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陋: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横线在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描写丘“石”的语句并在下面翻译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写“坐潭上”和“卧丘上”观感的文字,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②“枕席而卧……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合《小石潭记》的写作背景,谈谈本文写“弃地”小丘的际遇,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1)向西 (2)砍伐 (3)呆呆的样子 (4)参差不齐
(5)因为 (6)忧伤的样子 (7)空虚,寂静 (8)离开
2.答案:(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3)溪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3.答案:(1)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3)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4)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4.【解析】选C。“可”是“大约”的意思。
5.【解析】选A。只有A项中的“影”是名词,“鱼的影子”的意思。其他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6.【解析】选D。本文的抒情方式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委婉地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7.答案:①却 ②点燃大火 ③即使 ④认为……鄙陋,看不上
8.答案:语句: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翻译:那些嶒崚重叠相负而下的,好像牛马俯身在小溪里喝水;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好像熊罴在登山。
9.【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第①句通过环境的凄清表达作者孤寂、凄苦、悲凉的心境;第②句通过人与环境的和谐表达作者心神愉悦、陶醉自得的心境。
答案:①孤寂、凄苦、悲凉。 ②心神愉悦、陶醉自得。
10.【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作者当时被贬永州,寄情山水以排解心中抑郁之情。本文写“弃地”小丘的际遇,即表达怀才不遇、遭遇不幸的苦闷抑郁不平的情感,作者希望得到重用,为国效力。
答案: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遭遇不幸的苦闷抑郁不平的情感和希望被重用的愿望。
附【译文】
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循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潭。离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水深流急的地方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上面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拔地而起曲折起伏,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嶒崚重叠相负而下的,好像牛马俯身在小溪里喝水;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好像熊罴在登山。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可以装到笼子里占为己有。 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而没人买。”问它的价钱,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它,就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以为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就轮流拿起镰刀、锄头,铲去杂草,砍掉那些乱七八糟的树,点起一把大火把它们烧掉。好看的树木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也呈现出来了。站在其中眺望,只见四面的高山,天上的浮云,潺潺的溪流,飞禽走兽的遨游,全都自然融洽地呈巧献技,表演在这小丘之下。枕石席地而卧,清澈明净的溪水使我眼目舒适,潺潺的水声分外悦耳,那悠远寥廓恬静幽深的境界使人心旷神怡。不满十天就得到二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或许也不能达到这样理想的境地呢。
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地,那么,喜欢游览观赏的人士争先恐后地来买它的,每天增加重价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瞧不上眼。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我和深源、克己独独为了得到它而高兴,这个小丘难道真的有遇合或不遇合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这小丘的遇合。
PAGE
- 1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名句默写
1.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将登太行雪满山。
3.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卷我屋上三重茅。
6. _____________________,娇儿恶卧踏里裂。
7.将军角弓不得控,_____________________。
8.停杯投箸不能食,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纷纷暮雪下辕门,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
11.李白在《行路难(其一)》里充分发挥浪漫主义的大胆想象并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希望重新被朝廷起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温家宝同志提出:“让每个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我们期盼在不久的将来,不再有人呼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句回答)
13.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人们常用龚自珍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无私奉献,即使牺牲自己,也要造福来者。
15.面对离别,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为归京的友人吟诵“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二、诗词鉴赏
(一)(2012·湖州中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其二)
姜 夔①
湖上风恬月淡时,卧看云影入玻璃②。
轻舟忽向窗边过,摇动青芦一两枝。
【注】①姜夔(kuí):宋朝著名诗人。②玻璃:形容西湖面如镜子一般。
16.第二句诗中“卧看”二字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三、四句诗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2·滨州中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免书讯,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并作此诗。
18.诗的前两句与郦道元在《三峡》中写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三峡水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19.“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一、答案:1.心远地自偏 2.欲渡黄河冰塞川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4.愁云惨淡万里凝 5.八月秋高风怒号 6.布衾多年冷似铁 7.都护铁衣冷难着 8.拔剑四顾心茫然 9.风掣红旗冻不翻 10.浩荡离愁白日斜
11.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12.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3.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14.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15.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二、(一)16.【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卧看”一词中,一个“卧”字就可看出诗人心境的悠闲、恬淡。
答案:向往自然,追求宁静(或“闲适”“愉悦”“沉静”等)。
17.【解析】本题考查诗句所表达的意境。抓住几种景物,如,轻舟,青芦,注意动词“过”“摇动”之动态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
答案:展现了静谧怡人的湖上夜景:一叶扁舟窗外过,轻快迅捷,微波轻漾,芦苇随之摇曳。
(二)18.【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此题通过比较阅读的形式,考查三峡水流的特点,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和李白的诗句,都是侧面描写,通过写交通时间之短,来表现三峡水流之快。
答案:湍急
19.【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能力。赏析时既要紧扣事物的特点,还要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答案:“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的轻松和喜悦。
PAGE
- 1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廿二日天稍和 ( )
(2)泉而茗者 ( )
(3)柳条将舒未舒 ( )
(4)凡曝沙之鸟 ( )
(5)夫不能以游堕事 ( )
(6)恶能无纪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局促/一室之内
B.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C.柳条将/舒未舒
D.山峦/为晴雪所洗
4.判断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 )
(2)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
(3)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
二、课内阅读
(2011·舟山中考)阅读“柳条将舒未舒……己亥之二月也”,完成5~8题。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风力虽尚劲 ( )
(2)呷浪之鳞 (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第1段是从哪三方面描绘满井早春气息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9~12题。
【甲】《满井游记》一、二段。
【乙】虎丘①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②,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③。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④,无得而状。
布席⑤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置⑥,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⑦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⑧,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⑨;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竹肉相发⑩,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节选自袁宏道《虎丘记》)
【注】①〔虎丘〕山名,位于苏州市西北,有虎丘塔、千人石等名胜古迹。②〔下迨(dài)蔀(bù)屋〕下至小户人家。③〔交衢间〕指路边。④〔雷辊(ɡǔn)电霍〕雷鸣电闪。⑤〔布席〕安设筵席。⑥〔分曹部置〕分批安排。⑦〔妍媸(chī)〕美和丑。⑧〔瓦釜〕比喻粗俗的歌子。⑨〔属(zhǔ)而和
(hè)者,才三四辈〕随着唱和的就只有三四群人。⑩〔竹肉相发〕箫管声伴着歌唱声。竹肉,管乐器和歌喉。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髻鬟之始掠也 (梳掠)
B.风力虽尚劲 (猛,强有力)
C.得数十人而已 (得到)
D.虎丘去城可七八里 (大约)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寂然停声
B.罍而歌者 一人缓拍而歌
C.竞以歌喉相斗 独以近城故
D.郊田之外 城居者未之知也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段理解。
(1)【甲】文写____________________景,以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景观为主,重点描绘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等优美景色;【乙】文绘秋景,以人文景观为主,重点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的热闹场面。
(2)【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取景方式,由面到点,极富层次感。请以【乙】文为例举例说明(可借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1)暖和 (2)喝茶 (3)舒展 (4)晒太阳 (5)坏、耽误 (6)哪里,怎么
2.答案:(1)冷风时常刮起来,一刮起来就飞沙走石。
(2)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放眼望去,空阔的景象,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3)游人虽然不多,但是汲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红装骑驴的,也经常有。
(4)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都悠闲自在,一切动物之间,都充满了欢乐气氛。
3.【解析】选C。正确停顿应是:柳条/将舒未舒。
4.答案:(1)比喻 (2)排比 (3)拟人、借代
5.答案:(1)猛,强有力 (2)代鱼
6.答案:(我)才知道郊田野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7.【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读本段,找出作者所写的景物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郊外的植物(柳条麦田)、游人、鱼鸟。
8.【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结合作者对官场的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来体会。
答案: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生活的人生态度。
9.【解析】选C。“得”在这里意为“只不过”。
10.【解析】选B。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无实际意义。A项中分别为连词,表转折,“但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项中分别为介词,“用,凭借”;介词,“因为”。D项中分别为助词,“的”;代词,代春天已至。
11.答案: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高约一寸。
12.【解析】(1)题考查对文段的理解,要认真比较两文的区别。(2)题要看哪些是概括描写,哪些是具体描写。
答案:(1)早春 自然 游人聚饮斗歌 (2)示例:①面:“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点:“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②面:“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点:“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无得而状。”③面:“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点一:“分曹部置……才三四辈。” 点二:“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听者魂销。”(答出其中一种点面结合的方式即可)
附【乙】【译文】
虎丘离苏州城只有七八里。那山上没有高耸的山岩、幽邃的沟谷,只是因为接近苏州城的缘故,(达官贵人)装饰豪华、满载声歌的游船,没有一天没有的。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游人来来往往,纷繁错杂得像织布一样。中秋节(这景象)就更加繁盛。
每到这一天,苏州城家家户户倾城而出,肩挨肩,人挤人,接踵而来。无论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还是平民百姓,没有谁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都在路边,用垫子摆上酒,席地而坐。从千人石到山门,密密麻麻紧挨着的游客多如鱼鳞,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积得就像山丘,酒器里盛的酒如云彩一样奔泻不停,远远望去,就像无数大雁落在平坦的沙滩上,又像彩霞铺在江面上,即使用电闪雷鸣也无法形容那热闹的场面。
刚摆上酒席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像蚊虫齐鸣,分不清(唱些什么);分部安排好后,都竞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争高低,雅乐俗乐都有,唱得好坏也自有分别。过了一会儿,摇头踏脚按节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数十人了。不久,明月高悬在空中,山石反射着月光,如同白练,所有粗俗之乐,都悄悄停了下来,应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群了;他们伴着一只箫,一只笛,一人舒缓地敲着歌板歌唱,管乐器和人的歌声一起发出,清幽嘹亮,使听众陶醉不已。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