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权利与理性
——17、18世纪西方美术
人教版高一
权利与理性
——17、18世纪西方美术
●皇室的荣耀与贵族的浮华
●市民生活的礼赞
●理性的光芒
●教会的权威
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17、18 世纪欧洲各国的发展很不平衡,天主教统治的国家、君主制国家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美术风貌各有不同,呈现出异彩缤纷的面貌。 17、18世纪艺术家继承了文艺复兴的美术传统,并发展出新的风格。
17世纪巴洛克风格流行于欧洲;18 世纪初罗可可风格在法国兴起;18 世纪后期,新古典主义取代罗可可美术,取得了突出成就。
教会的权威
巴洛克美术在意大利诞生。地理大发现之后,通过地中海通往东方的商路被海上商路取代,意大利商品经济发展停滞,封建贵族的势力愈见壮大,天主教教会成为最高权威。教会为了树立威信与地位,大规模赞助美术工程,远离现实生活、宗教色彩浓郁的巴洛克美术获得了教会的支持。
《巴尔贝里尼的胜利》皮耶特罗.达.考尔托纳
“巴洛克”的意思是“不规则的珍珠”。
18 世纪晚期和19世纪初期,批评家们用这一词来贬低17世纪的相关作品,固它们突破了古典美术的理性、和谐,显得奇特、担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贬义的内涵消失了。
与文艺复兴美术相比,巴洛克美术追求豪华,强调幻想,充满动感与激情,空间层次更为丰富,并善于利用建筑、绘画与雕塑多种媒介综合地进行表现。
意大利的贝尼尼和佛兰德斯的鲁本斯是巴洛克美术的杰出代表。
《圣德列萨的沉迷》表现了16 世纪西班牙修女德列萨自述的宗教体验。雕塑生动地再现了德列萨梦幻中的感受,小天使将金箭刺向她的胸口,修女的神情既痛苦又陶醉。在难像背后,金属条如阳光般散落下来,与白色的大理石质感形成鲜明对比。贝尼尼充分利用建筑和雕塑,以及独特的光影效果,为观众营造出充清戏剧性的梦幻氛围。
《圣德列萨的沉迷》贝尼尼
《阿波罗与达芙妮》贝尼尼
《普鲁东抢劫泊尔塞福涅》贝尼尼
《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鲁本斯
皇室的荣耀与贵族的浮华
17世纪,西班牙的经济深陷泥沼,帝国统治勉力维持,而法国逐渐成长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两国统治者都热心赞助巴洛克风格的美术,以宣扬皇室的权威。
《宫娥》委拉斯贵支
委拉斯贵支是西班牙宫廷画师,他的名作《宫娥》描绘了皇室的成员。
玛格丽特公主与两位女仆站于前景,一位大臣站在远处的门后。站在画布前的正是画家本人,墙上的镜子折射出国王与王后的影像,暗示出他们可能就站在观众的位置,也可能这只是左侧画布的投影。画家描绘与暗示出不同空间层次的形象,画前,镜中,屋外的人物拓展了观赏者的想象空间,这是此两的精妙之处。
《玛丽·美第奇的抵达》委拉斯贵支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委拉斯贵支
“罗可可”亦译为“洛可可”, 原意是“贝壳形”,早先用来形容用贝亮等图案做的装饰风格,后被美术史家用来形容这一时期整体的美术风格。
《舟发西苔岛》华托
华托的《舟发西苔岛》中年轻情侣们从密林中缓步走来,金色的小天使们在空中盘旋飞舞,一片欢乐祥和。华托的画色彩朦胧、笔触流畅,人物神情甜美,举止优雅,恰到好处地迎合了大多数法国贵族的品味。
《梳妆的维纳斯》布歇
《秋千》弗拉戈纳尔
市民生活的礼赞
17世纪既是荷兰共和国的黄金时期,也是荷兰艺术的黄金时期。经济的繁荣使富有的商人成为荷兰艺术的主要赞助者,他们往往偏爱朴素的肖像、静物、风俗和风景等小幅作品,与意大利和佛兰德斯绘画的炫目与奢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信》维米尔
维米尔笔下的家庭生活简单面舒适。
作品《信》中,女主人在演奏鲁特琴,却被仆人送来的信打断,随之接信、抬眉、回首,一系列举止真切自然。左侧的窗外透进清冷明晰的光线。照亮略显散乱的室内,而拉起的门帘则似乎将观者引到了画中。维米尔是表现光线的大师,质感与光影刻画得微妙细腻,让人叹服。
《倒牛奶的女仆》维米尔
画家在画中描绘了一个简陋厨房的一个角落,淳朴的妇人将陶罐中的牛奶缓缓倒下,阳光透过窗子照进来,屋子中的每一样物品都静静的,平淡无奇,但却充溢着一种时光的空灵之感,所有的一切都统一在和谐的气氛当中。画面上的桌布、毛巾、铜壶、竹篮、面包、流淌而下的牛奶、女仆专心致志的神态……画家在表现物体的质地、色彩和形状上都达到了完美的程度,同时又将这一切统一在黄、蓝、白三种整体的色调中,融合得恰到好处。
在《倒牛奶的女仆》这幅作品中,观者心中自然会升起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穿蓝衣读信的少女》维米尔
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乃至欧洲美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弗朗兹·班宁·柯克上尉的连队》又名《夜巡》。是一幅群体肖像画,伦勃朗一改传统、呆板的构图方式,将人物安排成整装待发的集合场景,从面创造出一幅具有巴洛克式运动感和光感的杰作。
《夜巡》伦勃朗
《夜巡(局部)》伦勃朗
《弹曼陀铃的小丑》哈尔斯
理性的光芒
17世纪法国美术带有明显的古典主义倾向,主张理性至上,抑制个人情感,在绘画形式上追求均衡的构图和规范准确的素描,画面概括、简练、明确。他们认为真实的大自然并不完美,需经艺术家创造才能展现出理想的状态。法国艺术家大多不喜欢巴洛克美术,鲁本斯留在法国的组画对他们并无太大影响。
《我也在阿卡迪亚》普桑
法国画家普桑就认为艺术家应努力追求启迪心灵而不是唤醒感觉,推崇神话传说等宏大题材。
他的作品《我也在阿卡迪亚》描绘了三位年轻人研究葛碑铭文的场景,一位女子将手搭在年轻人身上,似乎在提醒他们人生的结局。画中的光线均匀且色彩单纯,人物姿态如同古典雕塑一般,显得宁静和谐。
18世纪后期,艺术家们对慵懒柔摩的罗可可美术越来越不满,并且重新燃起了对古典文化的热情,这一时期的古典风格美术被称为新古典主义,大卫是重要的代表人物。
《马拉之死》大卫
1793 年,革命者马拉遇刺,大卫深感同情,创作了《马拉之死》 。
画中,暗色的背景使人物形象更为突出。黄色矮桌如同一块为英雄所立的纪念碑。马拉的身体瘫倒在浴缸里,姿势取自古典雕塑中沉睡人物的形象,场面震撼人心,成功地表现出对革命英雄的裒悼。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新古典主义美术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萨宾妇女》大卫
《荷加斯兄弟的宣誓》大卫
小结:
17、18 世纪欧洲美术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一方面继承了文艺复兴的写实传统,另一方面为19世纪美术的变革做了准备。由于欧洲各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美术风格与题材也多有不同。一些艺术家将眼光放到现实生活与真实事件中,绘画内容得到极大丰富,而伦勃朗、维米尔等人对色彩和光的运用,也为后来的艺术家带来了启迪。
课后作业
预习下节课新内容。
尝试分析文艺复兴、巴洛克美术 、洛可可美术 、古典美术与新古典主义之间的不同,小组讨论并做表格。
17世纪,意大利罗马很多的宫殿与别墅都绘有天项画,规模巨大,场景宏伟;而同时期的荷兰,画家却热衷以较小的画幅表现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二者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权利与理性——17、18世纪西方美术教学设计
课题 权利与理性——17、18世纪西方美术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高一
教材分析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必修“美术鉴赏”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本课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巴洛克美术、罗可可美术、荷兰黄金时代的美术.法国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美术特征。“基本问题”提示学生注意美术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引导学生探究和认识,17、18世纪西方美术在世界美术史的地位。了解17世纪巴洛克艺术、18世纪初罗可可艺术、18世纪后期新古典主义的主要特点,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鉴赏。了解这个阶段欧洲美术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世界美术史上的地位。通过对17、18世纪欧洲历史背景的了解,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作品。
重点 了解并掌握17、18世纪西方美术史中各种不同风格的特点。对不同地区美术风格流行的社会条件要做比较全面的了解。
难点 了解不同艺术风格流行的社会背景,理解社会文化与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展示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仆》和《信》两幅作品,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一时期荷兰小画派美术的突出特点?为什么不同于在中世纪巨大的天顶画,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引出课题:权利与理性——17、18世纪西方美术
讲授新课 权利与理性——17、18世纪西方美术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17、18 世纪欧洲各国的发展很不平衡,天主教统治的国家、君主制国家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美术风貌各有不同,呈现出异彩缤纷的面貌。 17、18世纪艺术家继承了文艺复兴的美术传统,并发展出新的风格。17世纪巴洛克风格流行于欧洲;18 世纪初罗可可风格在法国兴起;18 世纪后期,新古典主义取代罗可可美术,取得了突出成就。一、教会的权威巴洛克美术在意大利诞生。地理大发现之后,通过地中海通往东方的商路被海上商路取代,意大利商品经济发展停滞,封建贵族的势力愈见壮大,天主教教会成为最高权威。教会为了树立威信与地位,大规模赞助美术工程,远离现实生活、宗教色彩浓郁的巴洛克美术获得了教会的支持。“巴洛克”的意思是“不规则的珍珠”。18 世纪晚期和19世纪初期,批评家们用这一词来贬低17世纪的相关作品,固它们突破了古典美术的理性、和谐,显得奇特、担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贬义的内涵消失了。与文艺复兴美术相比,巴洛克美术追求豪华,强调幻想,充满动感与激情,空间层次更为丰富,并善于利用建筑、绘画与雕塑多种媒介综合地进行表现。意大利的贝尼尼和佛兰德斯的鲁本斯是巴洛克美术的杰出代表。二、皇室的荣耀与贵族的浮华17世纪,西班牙的经济深陷泥沼,帝国统治勉力维持,而法国逐渐成长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两国统治者都热心赞助巴洛克风格的美术,以宣扬皇室的权威。“罗可可”亦译为“洛可可”, 原意是“贝壳形”,早先用来形容用贝亮等图案做的装饰风格,后被美术史家用来形容这一时期整体的美术风格。三、市民生活的礼赞17世纪既是荷兰共和国的黄金时期,也是荷兰艺术的黄金时期。经济的繁荣使富有的商人成为荷兰艺术的主要赞助者,他们往往偏爱朴素的肖像、静物、风俗和风景等小幅作品,与意大利和佛兰德斯绘画的炫目与奢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四、理性的光芒17世纪法国美术带有明显的古典主义倾向,主张理性至上,抑制个人情感,在绘画形式上追求均衡的构图和规范准确的素描,画面概括、简练、明确。他们认为真实的大自然并不完美,需经艺术家创造才能展现出理想的状态。法国艺术家大多不喜欢巴洛克美术,鲁本斯留在法国的组画对他们并无太大影响。18世纪后期,艺术家们对慵懒柔摩的罗可可美术越来越不满,并且重新燃起了对古典文化的热情,这一时期的古典风格美术被称为新古典主义,大卫是重要的代表人物。
课堂练习 1、尝试分析文艺复兴、巴洛克美术 、洛可可美术 、古典美术与新古典主义之间的不同,小组讨论并做表格。2、17世纪,意大利罗马很多的宫殿与别墅都绘有天项画,规模巨大,场景宏伟;而同时期的荷兰,画家却热衷以较小的画幅表现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二者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3、预习下节课新内容。
课堂小结 17、18 世纪欧洲美术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一方面继承了文艺复兴的写实传统,另一方面为19世纪美术的变革做了准备。由于欧洲各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美术风格与题材也多有不同。一些艺术家将眼光放到现实生活与真实事件中,绘画内容得到极大丰富,而伦勃朗、维米尔等人对色彩和光的运用,也为后来的艺术家带来了启迪。
板书 权利与理性——17、18世纪西方美术一、教会的权威二、皇室的荣耀与贵族的浮华三、市民生活的礼赞四、理性的光芒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