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

文档属性

名称 我的第一本书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3-25 20:48:00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欢迎走进语文课堂商城县李集乡初级中学
授课人:张凤玲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铭记?
忘了… …创设情境我的第一本书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牛汉教学目标
1、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重点句子,理解字里行间的深意。
3、体会文中的父子之情和同学的友情,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走进作者:
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时代背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贫穷、饥饿、寒冷,读书在当时是有钱人的事情 ,牛汉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人生的意义。设疑自探
活动一 :检查预习竞赛文中围绕“第一本书”都记叙了哪些事情?你能复述课文内容吗?要求:
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设疑自探
活动二 :深度挖掘竞赛
(提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理由须足够充分。)用一个“字”来概括全文,并说说你的依据 。 “我”的“第一本书”就是一本普通的“书”吗?它还有其它的含义吗?读一读解疑合探 再次自读课文,针对文中感兴趣或有疑惑的部分提出疑问……
合作探究 质疑再探这一本书中蕴含了作者太多的情感,如果让你来品味,你能从中品出什么滋味?拓展提高这是一个描写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贫穷、饥饿、寒冷的情况之下,读书在当时是有钱人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读书到底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学完这篇文章后谈谈你的体会…… 知识改变命运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中的乐趣。你生活当中的第一曾经给你留下过怎样的思索?请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第一。“我的第一是……”课堂练笔《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 ? 烟台十三中???王小艳 ? 一、教材分析: ????《我的第一本书》是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六篇课文均是名家之作。它们或追忆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示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有特色。《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学习了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因此我尽量介绍一些关于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的苦难生活,课前也让学生到图书馆、上网或访问老人等形式查找那个时代的情况,以加深对本课所展示的生活景况的理解,借以去想象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另外,本课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因此学生读起来比较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辞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体会文中词语的含义。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说: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因此,我把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因此,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初三语文阶段阅读的一个目标。因此,我把本课重点明确为理解语句含义,复述课文。 ????联系二十世纪初的文化背景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到感悟,对今天的学生来说,由于不是亲身体验,难度要大点儿,因此,我把难点定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课语言浅显易懂,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学,预习好课文,处理好字词问题。理解语句则采用合作探讨的方法,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可是诗人牛汉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二)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蒙古族。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牛汉在'文革'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 理解词语: 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很轻松的完成问题。 (三)整体感知: 1、用五分钟的时间朗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主要情节,复述时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 2、在朗读感知课文和听复述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a、“我的第一本书”仅仅只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b、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涵。 (四)问题研讨: ?????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就有疑问的句子或不懂或乡考察同学的句子提出来,请同学解答。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畅所欲言: ????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第一本书的故事吗? ????这是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考考你: 本题是就课文最基本的知识,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七)拓展提高: ????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人选一个,在课文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五分钟后交流。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阅读课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调动、激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通过写作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八)布置作业: ??a、把课堂小作文整理好抄写在小作文本上。(必做题) ??b、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一本书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写下来,并且谈谈这本书对你的影响。(选做题) ??本题是进一步加强能力强的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九)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很远,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难度,但同时在对于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适当在文章的写作背景上多介绍一些,并注重对学生感情的引导,以此为突破口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问题探究”和“畅所欲言”两个环节中,欣喜的感觉盈满心间。真的没想到,在我眼里一向缺乏自主阅读体验的学生,一旦给他们机会唤醒与文本主动对话的欲望,他们的表现是多么出色!当学生的问题一个个报出时,我看到了提问题同学的骄傲和尚未习惯于“发问”的那部分学生脸上的惊羡!当问题报完,请学生自主探寻问题答案时,大部分学生兴趣浓厚,发自内心地开始探究起来。那一刻,我在课堂中,仿佛听到了田间禾苗在阳光下生长的声音 本课有两点收获: 1、我体会到了认知心理学中所说的“任务分析”的重要。 因为事先让学生写写读课文后的感受、听听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我才能了解学生真实的需要,并根据他们的需要来确定课堂设计方案。平时牵着学生上课,所有对学生的需要的揣摩只是老师从经验出发的判断,这种“一厢情愿”其实是一种武断的行为。 2、要设法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与文本产生对话。 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我们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自我的解读这样的弊病。阅读教学中要改变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化的自我阅读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现实中,缺乏自我体验的能力,抓住阅读权不放。这次尝试让我发觉,错的是我自己。 但是,目前这些做法还只是个尝试,如果能带给学生一点阳光的话,也只是从指缝间流下的几缕而已。我期盼着能有一天完全放手,让自主学习的阳光直射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