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们心中塑像——《孔乙己》教学案例——颜运静

文档属性

名称 在孩子们心中塑像——《孔乙己》教学案例——颜运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11 09:3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孩子们心中塑像
——《孔乙己》教学案例
重庆市南开中学 颜运静
[教学设计简述]
《孔乙己》毫无疑问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真正的经典之作。细读《孔乙己》,我们就会发现,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视角的选择、语言的把握等方面都表现出一种举重若轻的成熟,显示了一个大师所具有的非凡艺术创造力。
这是一篇人物小说,人物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情节并不曲折,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个个大小不等的事件,这些事件的描述只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场景。如果依旧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教学,会使教学过程散乱,教学内容不咸不淡,浮光掠影,深入不下去。因此,本文教学以人物形象为重点,以填写“孔乙己小档案”、给孔乙己塑像和比较“孔乙己与范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小说的各个要素中悟到人物的性格内涵,通过人物形象的透析进而理解小说展现的深刻主旨,体会小说艺术表现手法之精妙,了解作者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及病态社会的批判,感念社会的进步,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填写孔乙己小档案,给孔乙己塑像;第二课时进行孔乙己和范进的比较阅读;第三课时品析小说精妙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实录片段]
课前布置预习,填写孔乙己小档案,提示注意抓关键词句。(档案内容由教师提示)
姓名:
年龄:
学历:
身体状况:
特长:
家庭成员:
生活来源:
生活空间:
身份:
地位:
结局: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导入课文后,请同学们交流所填档案)
师:今天,大家一起来给孔乙己塑像。姓名……
生:孔乙己。
师:是姓孔名乙己吗?
生:不是,是绰号。
师:请读出关键语句。
生1:“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
师:看来,姓名“不清,绰号孔乙己。”为什么别人叫他“孔乙己”?
生2:因为他姓孔……
师:这是根本原因吗?
生3:不是。“他对人说话,总是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师:这名字有特色吗?
生:有。
师:表明他是个……
生:读书人。
师:极有“个性”的读书人。他的年龄……
生4:老年。
师:你怎么知道?
生:“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师:花白胡子就是老年吗?当然,正常情况下是老年。学历……
生:童生。
师:请找到依据。
生5:“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终于没有进学”。
师:身体状况……
生6:不健康,常受伤。
师:身材高大,但营养不良,不健康,常挨打。特长……
生7:写得一笔好字,会茴字的四种写法
师:家庭成员……
生:没有。
师:小说中没有提及孔乙己的家庭成员,估计没有,就是有,也不照顾他,就算是“不清”吧!他的生活来源呢?
生8:抄写,偷窃。
师:偷窃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来源吗?不能,“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师:生活空间呢?我们请同学朗读1-3自然段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读。
师:注意读音:笋、荤、踱、侍候(伺候)。孔乙己生活在什么时代?什么地点?氛围如何?这就构成了他的生活空间。
生:晚清、鲁镇咸亨酒店、等级分明、单调、无聊、冷漠(在老师的追问下逐步完成)
师:何以见得冷漠呢?从全文来找找依据。
生9:从4自然段众人取笑的孔乙己描写可以看出,众人并不在乎孔乙己的感受,只是为了自己快乐,表现出众人的冷漠。还有7自然段可以看出,连心地较为善良的“我”也看不起孔乙己,认为他是讨饭一样的人,不配考我。
生10:10自然段,“‘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孔乙己的生死只是酒客们聊天的话题,他的生命对每个人都似乎无足轻重,把别人的灾难说得这么平淡,可见他们的冷漠。
生11:11自然段,“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对孔乙己的痛苦与感受的漠视在这“说笑”中更加鲜明,足见当时人情之冷漠。
生12:“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对掌柜而言,孔乙己的生命还不值十九个钱,对生命冷酷到如此地步,让人心寒。
生13:孔乙己自己偷人家东西被打是罪有应得,为什么要同情?
师:从一般意义上说,孔乙己受雇于人抄书却将人家的书籍纸张砚偷走当然不对,挨打活该。但这只是一种简单的道德批判,孔乙己为什么偷东西?他偷什么东西?
生:因为穷,为了生活。偷书。
师:鲁迅先生怎样叙述他的偷窃行为?
生:“免不了偶然做一些偷窃的事”。
师:先生这里使用了“免不了”“偶然”这样的词,是否可以理解为对孔乙己有所同情呢?再注意下面的转折:“但他在我们店里……”
师生:“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师:鲁迅先生分明在肯定孔乙己身上的最可贵的品行:诚信。他还热心地教“我”写字,分茴香豆给孩子吃更表明他的善良。当大家取笑他偷东西时,他“睁大眼睛”,“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进行“争辩”……
师生:“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师:他的违反逻辑的“争辩”是“欺人”,更是在“自欺”,言词间显示出的是他内心深处的尊严:羞惭。显然,孔乙己并非一个完全没有廉耻之心的偷窃者。他的认罪态度如何?读10自然段。
生读。
师:“先写服辨”,说明孔乙己认罪态度好,认罪之后,被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足见这是什么样的社会。我们不禁要问:人啊,为什么对自己的同类那么冷漠?用如此冷漠的语气谈论自己的同类,为什么彼此之间就不能多一点点关爱与同情?为什么像孔乙己这样已经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人人们却不肯给他一点点的关心与帮助,还要对他加以欺凌和嘲弄?咱们现在的公安机关都写着“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这么一个可怜的人拖着断腿,垫着蒲包,带着恳求的神色,几乎是跪在你的面前,你就不能产生一点点悲悯之情?
生(肃然齐声):同情。
师:身份……
生14:“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师:生活贫困、硬摆读书人架子、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地位如何?
生15:“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说明他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师:结局……
生:“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师:“大约”表猜测,“的确”肯定了猜测的结果。
师:主要优点。
生16:诚信,善良,热心。
生17:他还使人快活。
师:“使人快乐”也算优点吗?
生18:我认为不算,因为如果“使人快乐”是一种优点的话,它应该是一种幽默,而人们是在嘲笑他的缺点,侮辱孔乙己的人格,严重伤害他的自尊。
生19:如果是发挥自己的特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动作使人快乐,这可以算是优点。而以羞辱和出卖自己的自尊而使人快乐,这不是一种优点,而是悲哀。
师:对,那是病态社会扭曲的心理表现,决非孔乙己的幽默。主要缺点……
生20:好喝懒做。
师:他的“之乎者也”“窃书不算偷”“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表明他……
生:迂腐可笑。
师:重要的是他用这种方式来“自欺欺人”。他为什么“不会营生”?为什么“站着喝酒而穿长衫”?
生21:轻视劳动,一心想中举,追求功名。
师:请用一句话评人物。
师生:孔乙己是个热衷功名,轻视劳动,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而又诚实善良的读书人。
师:如果请你给孔乙己塑像,你选择那个场景中的孔乙己?说说你的创作设想。
生22:我会选择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情景。这是孔乙己的标志性动作,虽然没有钱,但却装着“有底气”,有钱的模样,面部应显出一副得意洋洋的神色,身上穿的是一件又破又脏的长衫,九个大钱排成一排,眼中还带有一种轻视的神色,脸上是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发辫也没有梳整洁。
生23:我会选择孔乙己给了孩子们茴香豆时的情景。一个年老沧桑穿着破旧长衫的读书人,右手端着酒,左手拿着茴香豆分给孩子们。我选这一场景,是觉得孔乙己在自己都贫困的情况下,仍无法拒绝孩子们的请求,可见,他骨子里那一份善良和不灭的人性,我是很喜欢这一点的。
生24:我会塑孔乙己坐在蒲包上,用手行走的场景。在我的塑像里,他身体高大但瘦削,脸上已无一点生机,满是颓唐疲惫,长衫上补巴很多,蒲包磨损得破旧,两条草绳把双肩勒下一条深深的凹沟,头发松散着,手粗糙的很。我会把他放在公园里,警惕中国人:曾经有这样一段历史。
师:草绳也能勒出很深的凹沟?雕塑时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
生25:我也会选择腿被打断后孔乙己垫着蒲包买酒的场景。我要以青铜为材料来塑造形象,突出人物面部的皱纹和伤痕,腿部不自然地弯曲,夹袄雕得肥大一些,身边还可以加几片落叶。塑像上适当添加铜锈来增加厚重感。
师:(师生掌声)考虑得真周到细致,极有创造性,尤其是几片落叶把深秋的凄冷凸现出来。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我预设给孔乙己塑像,以填写小档案的形式展开,切入到人物小说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辐射。从效果看,抓住了教学的制高点,学生能积极思考,在填写档案的过程中学生既训练了思维又读懂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在给孔乙己塑像中把孔乙己这尊像塑在了孩子们心中。
但预设不等于灌输,它需要在随机的生成过程中得到补充、矫正和深化。备课时,我没有想到孔乙己不会令心清如水的孩子同情,所以当我们如同雕石像一般在雕琢孔乙己的形象时,汪雨骁同学突然说“孔乙己不能让人同情,他被打折腿是罪有应得。”而且我分明看出不止他一个同学这样看,我觉得有些寒冷,但是,我还是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我慢慢的引导孩子们读书,孔乙己为什么要去偷?他偷了什么?他的认罪态度如何?教室里少了几分浮躁,多了几分安静,他们开始沉入课文之中,感知着孔乙己的悲苦。我动情地说:“这么一个可怜的人拖着断腿,垫着蒲包,带着恳求的神色,几乎是跪在你的面前,你就不能产生一点点悲悯之情?”,我听到了孩子们肃然的“同情”声。原来,孩子们并非无情,他们是没有读懂,显然,对文本的漠视,对“人”的漠视,可能导致人文情怀的萎缩。教师不能在“自主学习”的幌子下让学生随意地、长久地自主感悟文本内容,而应该对学生的“读”进行恰当的示范、引领和指导。
[点评]
《孔乙己》教学的两个环节设计巧妙。首先,摈弃传统的从小说“三要素”入手解读文本的方法,而代之以人物形象把握未突破口,填写“孔乙己小档案”,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写,同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从简单问题的解决进入到深层次的探讨,把思维引向深入,切入点小而生成空间大,教学效果良好。其次,请学生给孔乙己“塑像”,有了前面的铺垫,“雕塑”的完成就水到渠成了,从学生学习来看也不错,思维激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火花被点燃,学生就能有效地挖掘文本资源,扣住文本选择典型场面塑像,突出人物特征。整堂课在简单、平易的问答中逐步升华,渐渐进入了阅读的再创造中。这堂课教师对师生讨论中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了深层的开掘和利用,可见教师驾驭课堂的的能力。
魏书生说过,凡是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老师就坚决不说。本课师生的互动很充分,教师的引导、组织也很到位,但个别地方如对孔乙己被打该不该同情的讨论,教师的插入稍嫌多了点。如果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甚至争论,相信学生会得出很好的结论来。(王方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