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文档属性

名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11 09:5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2张PPT。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诲女知之乎  ______通______。
(2)如日月之食焉   _______通________。
(3)无欲速   _______通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______通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其何以行之哉?
女汝食蚀无毋彫凋判断句判断句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1 、为下列词语注音
莒父_______輗______軏_______  彫_______
jǔ fǔníyuèdiāo参考译文1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你懂了吗?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聪明。”
?
2孔子说:“不念叨‘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拿他没办法了!”
?
3孔子说:“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就是错误!”
?
4子贡说:“君子犯错,就好比日蚀月蚀:犯错的时候,人们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们都仰望着他。”
?5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
?
6孔子说:“人能够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够使人显扬。”
?
7孔子说:“严于责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人们就不会怨恨你了)。”
?
8子夏做了鲁国莒父这座城邑的长官,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说:“做事情不要贪快,不要计较(贪求)小的利益。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9 孔子说:“做人却没有信用,我不知道他怎么可以(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有车辕和横木衔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前端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它靠什么行走呢?”
10 子贡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说:“使食粮充足,使武器装备充足,百姓就会信任政府了。”
?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那么对于这三项先去掉什么呢?”孔子说:“先去掉充足的武器装备。”
?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还要去掉一项,那么对于剩下的两项先去掉什么呢?”孔子说:“先去掉充足的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没有粮食也不过是死亡而已),但假如人民不信任政府,那政府就不可能站得住脚了。”
?11 孔子说:“天冷了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零落的。”
?12 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时间像这流水,昼夜不停地流淌!” 孔子既是伟大的教育家,又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教育弟子的不少言论都体现了深刻的生存智慧,充满了启示意义。给十二则论语分类,说说它们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孔子的人生智慧。 ①孔子如何阐述求学的态度?
②如何面对过错?
③如何加强自身修养?
④如何待人处世?
⑤如何阐述为政之道?1、 求学:
正视无知、勤于思考、自强不息
2、 做人:
知错能改、宽恕、诚信、有气节
3、 为政:
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失信于民探究研讨12则语录的思想内容。 ???(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知识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不念叨‘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拿他没办法了!”
——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己的无知。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角度:求知方面---实事求是 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已的无知。孔子告诉我们: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聪明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
一提到“木桶理论”,大家都会理解其基本含义: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成为“木桶定律”或“木桶理论”。木桶定律告诉我们: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提高水桶的整体容量,不是去加长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要下功夫依次补齐最短的木板。
这就告诉人们别少了最短的那块木板、脚踏实地的走下去、认真学习知识 。知之为知之 不知网络知 木桶理论 启示一、是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不知道是正常的,不知道却要装知道就可能闹笑话;
二、是装知道就会关上学习求知的大门,老老实实承认不知道就有了求知的动力;
三、是要分清知道的与不知道的,知道的不需要过分重复学习,不知道的才是学习研究的重点。 启示一是要正视问题,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就要想办法,不能应付搪塞,只有正视问题的人,才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别人对他才能提供具体的帮助,如果遇到问题搪塞应付,谁也帮不了他,谁也拿他没有办法;
二是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只有自己不断动脑子,老师对他才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问题,不思考问题,老师对他来说,其作用就不大。 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译文】孔子说:“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就是错误!”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5.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译文】子夏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3)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重点翻译:过:名词作动词,犯过错。 而:表转折,却 是:这
翻译: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一是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害怕犯错误,畏惧犯错误的人不可能取得进步;
二是犯了错误不改正就是真正的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三是要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在同一个地方两次跌倒。 启示——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他的弟子有时候也这样做。——正视错误很很重要,而改正错误更重要。
角度:对待错误----知错能改一是有过错,别人都能看见,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对领导者、公众人物而言尤其是这样;
二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会赢的人们的尊重。? 启示 话题:知错能改引用论证:人非圣贤、孰能无错;
错而能改,善莫大焉
巴金老先生在《小狗包弟》勇于反省自己在文革期间对小狗包弟犯过的错。
二战后,德国敢于承认发动大战的错误,得到国际的认可和原谅,而日本则相反。
拓展高晓松 知错就改是条汉子09年2月9日晚,央视元宵晚会董卿依然是主持人,当她为马东参与的“五官评说”报幕时,她慢慢地一字一字地说着:下面请欣赏由马季先生的儿子马东参加的群口相声“五官评说”(大意)。她说对了,她会心地笑了!马东等五人上场后,又重提董卿央视春晚为一句“马先生的儿子马季”口误,连春节也没有过好。
  央视春晚主持人董卿,由于误将“马先生的儿子马东”说成了“马先生的儿子马季”,她公开向郎昆导演、马东及全国观众道歉。央视名主持董卿,为一句主持词出现口误而公开道歉,她的如此执着的精神是“知错就改”的精神。负荆请罪 2009年10月12日,温家宝总理给新华社总编室发来了一封更正信,更正信中称:“贵社昨天播发我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文,其中岩石学的分类,应为沉积岩、岩浆岩(也可称为火成岩)、变质岩。特此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致以歉意。” 一国总理专程为讲话文章中的疏漏而郑重地发出更正信,这是绝无仅有的事。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温家宝总理对科学、对学术的一丝不苟态度。其实,这种可贵的认真态度和“纠错”精神,不单一名为民服务的官员应该具备,广大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也应该像总理那样身体力行。 列宁打碎花瓶的故事 .有一次母亲带着列宁到姑妈家中做客。小列宁把姑妈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于是,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小列宁因为害怕受姑妈批评,便跟着其他孩子一起说:“不是我!"然而,母亲猜到花瓶是淘气的小列宁打碎的,因为这孩子特别淘气,在家里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她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一直没有提起这件事,而是给儿子讲诚实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着儿子能主动承认。有一天,小列宁突然在妈妈讲故事时失声大哭起来,痛苦地告诉妈妈:“我欺骗了姑妈,我说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实是我干的。”听说孩子羞愧难受的述说,妈妈耐心地安慰他,小列宁马上起床,在妈妈的帮助下,向姑妈写信承认了错误.从此以后,列宁没有再说谎,长大以后,他也通过诚信这可贵的品质获得了人民的支持。 小时候,沈从文特别喜欢看木偶戏, 有一天上午,沈从文从课堂里溜出来,一个人跑到村子里去看戏,那天木偶戏演的是“孙悟空过火焰山”。沈从文看得眉飞色舞,捧腹大笑。一直看到太阳落山,他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学校。这时,同学都已放学回家了。第二天,沈从文刚进校门,老师就严厉地责问他为什么旷课。他羞红着脸,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老师气得罚他跪在树下,并大声训斥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第二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天我虽然批评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老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的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长大后成了著名的作家。 孔子总结了先贤先圣的经验,尤其弘扬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人能弘道,说人能指挥创造一切,非道弘人,并不是一切指挥人,这是赞扬人的主观能动性。”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重点翻译:弘:扩大、光大。 使‥‥显扬。
翻译:孔子说:“人能够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够使人显扬。” 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译文】孔子说:"严于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人们就不会怨恨你了)角度:与人相处-------责己严,待人以宽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对自己要求轻而对别人要求严,那些要求别人苛刻,而要求自己却宽松,那些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的人,必然会招致诸多的怨尤,要改变这种情况,需从自己身上下工夫。?
拓展 1、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秦]李 斯《谏逐客书》
2、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
──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
3、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法.雨果
与人相处---------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选文8【译文】子夏做了鲁国莒父这座城邑的长官,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说:“做事情不要贪快,不要计较(贪求)小的利益。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角度:从政方面 -----欲速则不达 处事 --------欲速则不达(积累)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也可证明“毅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拓展任何成功都不可急于求成 做事情不要急于求成 揠苗助长在沈阳、哈尔滨、大连的一些幼儿园及幼儿辅导学校看到,开设英语、心算、古诗、数学等课程在这些学校中已相当普遍,有些课程的深度甚至达到或超过小学范畴。面对这些超前化发展的幼儿教育方式,有些家长认为这是对孩子智力的提前开发,将为孩子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打下良好基础,但也有家长和部分专家担忧,这种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长远发展不利。
急于求成"误伤"孩子 急于求成可能事与愿违 急于求成者往往"欲速则不达". 文理分科是"急功近利"? 有些干部急功近利 搞虚假政绩 政绩的好与坏是由百姓来评价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重点翻译:①其:副词,怎么;②何以行: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翻译:孔子说:“做人却没有信用,我不知道他怎么可以(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有车辕和横木衔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前端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它靠什么行走呢?”
一是信用是人的立足之本,没有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二是强调信用不仅指对人要守信,还要注意对自己负责,守信自己的信仰、目标,不能迷失自己。 启示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10、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子贡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说:“使食粮充足,使武器装备充足,百姓就会信任政府了。”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呢?”孔子说:“先去掉充足的武器装备。”
子贡说:“如果不得已一定还要去掉一项,那么对于剩下的两项先去掉什么呢?”孔子说:“先去掉充足的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但假如人民不信任政府,那政府就不可能站得住脚了。”曾子,又叫曾参,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妻哄小孩时随口答应儿子要杀猪给他吃, 事后,曾子为了实现这个承诺真的杀了猪。“曾子杀彘”是则家喻户晓的故事, 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父母一旦有所承诺,就一定要守信兑现的道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抱柱之信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为人治国---------诚信
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 ——(中)三毛
信用就像一面镜子,只要有了裂缝就不能像原来那样连成一片。 ——(瑞士)阿米尔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 ————大仲马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 ————莎士比亚 拓展讲诚信就能安邦强国,不讲诚信就要亡国亡民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终于有人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50 金。商鞅的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竖立起了威信,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的变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全国。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sì),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燃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就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美人一笑的花招后就愤然离去。褒姒见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会在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淍也。”选文11、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说:“天冷了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零落的。”【译文】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时间像这流水,昼夜不停地流淌。”青松? 作者:陈毅 元帅?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赞颂了人的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和那个特定时代的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坚强的精神。 【评析】文中孔子认为:人应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时,孔子还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劝戒后人要珍惜时间,用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角度:为人处事----要有骨气、远大志向及惜时奋干为人-------要有骨气,要惜时
骨气: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
惜时: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
——鲁迅先生
拓展小结:本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给予我们后人深远的启示: ????1、求知----实事求是、知错能改?2、处世-----责人严,待人宽3、从政----切记“欲速则不达” ?4、治国处事----“民无信而不立” 5、为人处事---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且要惜时奋干课堂小结: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 3、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矣!” 与人相处---------责己严,待人宽
启发: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于律己,宽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
4、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处理政事 --------欲速则不达
启发:“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对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文中孔子强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