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

文档属性

名称 伤仲永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3-25 21:0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一杯牛奶被打翻了,我们是哭泣,还是抛开它?”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如果,我们都有这一份勇气,那还有什么失败和痛苦不可以面对呢?还有什么不可以重头再来呢! 在灾难面前,需要的不是惊慌和悲伤,而是我们能够勇敢地去面对。 伤仲永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   宋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
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 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在哲学思想方面,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洪范传》、《老子注》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经散佚。他的文章以论说见长,列于唐宋八大家。在诗歌方面,早年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两本都掺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或王文公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史·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 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 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
所谓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他们的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所以也称“唐宋散文八大家”,其文章不但震撼唐宋文坛, 而且是后世散文的楷模,炳彪于文学之林。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以革新六朝以来骈丽雕饰、专事浮华的文弊,建立崭新的文风为号召,在文坛上蔚为一股风度潮。宋代的欧、曾、王、苏等文家,继承唐朝古文运动的传统,更拓展了散文创作的领域,因此可说“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代表着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岁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
王安石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岁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读准字音作者简介翻译课文特殊用法理解句式结构层次内容理解小 结练习1练习2启 示名言警句参考译文课文朗读退 出仲 隶 尝
啼 焉 邑
扳 谒 称
泯 矣 耶zhònglìchángyìyāntímǐnyèpānyéyǐchèn读准字音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学习第一段 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1)文章首句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籍贯、身份、姓名、家世。2)介绍方仲永的家世有什么作用?(3)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4)“奇之”“宾客其父”“乞之”:(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
愚昧无知的形象。(6)“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7)方仲永的父亲为什么不让儿子读书学习? 原因主要有二:
(1)贪财
(2)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
第一段重点字词:学习第二、三阶段 一“见”,一“闻”,一“问”。
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开头一句有何作用?承上启下(过渡句)方仲永后来有何变化?他的结局又是如何?
(原文回答)(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年阶段详写。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作者认为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二者之间,后者更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三段重点字词:归纳文章的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写方仲永才能衰竭,
终于成为普通人。议论虽有先天的聪明,
但后天的学习更重要。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抑后扬,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邑人奇之”
4、“稍稍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名词活用为动词,写。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理解下列句式
⒈“不使学”
⒉“还自扬州”
⒊“受之天也”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㈠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A.世隶耕( )
B.未尝识书具( )
C.即书诗四句( )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 )
E.或以钱币乞之( )( )
F.从先人还家( )
G.贤于材人远矣( ) 属于曾经写赡养团结内容有的人求取跟从比……优秀 ㈡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A.忽啼求之( )
B.借旁近与之( )
C.邑人奇之( )
D.或以钱币乞之( ) 书具方仲永这件事方仲永写的诗㈢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稍稍宾客其父。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名言警句参考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看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的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完全同平常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常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常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1、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 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2、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工作上。(鲁迅)
3、人的天才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而逼它燃烧起来的方法是劳动,劳动,再劳动。(高尔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