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
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性格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研究性学习、联系实际扩展作品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穿过时光的云烟,我们看到,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有一场葬礼正在举行奇怪的是,送葬的人们的悲伤好像是装出来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就让我们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这场葬礼说起吧。
初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1、葬礼首先出现在课文倒数第三段,集体朗读这一段
这是谁的葬礼 人们称他作什么
3、人们为什么叫他“装在套子里的人” 别里科夫的表现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
(1)穿着上的套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2)用具出行上的套子: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3)家的套子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睡觉蒙脑袋,门紧关着,又热又闷
(4)职业上的套子:教古希腊文的教师,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5)思想上的套子:“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
(结合“漫画事件、恋爱事件”具体描写的“不合规矩”的事。)
(6)语言上的套子:“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提示:文中出现九次,注意每一次的语气)
总结:有形的套子与无形的套子将别里科夫彻底包裹起来,让人读上去感觉可笑又可恶。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封闭自我、孤僻、自闭、保守、因循守旧、惧怕新事物等
三、品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
1、别里科夫成为“套中人”后有什么后果?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
明确:
套己(战战兢兢、六神不安、脸色苍白、垂头丧气、唉声叹气)
“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恶梦……”
“他俩走远,不见了。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宁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
(脸色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他畏惧新事物的程度不断加深。)
套人
“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 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人们像别里科夫一样蜷缩在自己的套子里苟且偷生)
(3)套死
别里科夫与科瓦连科争吵,科瓦连科一推、华连卡一笑,最终结束了别里科夫的生命。这个人最后死在自己的套中。
四、再读课文,探究主题
1、再次回到那场葬礼,别里科夫死了,城里的人是什么心情?
(再次阅读最后三段)
明确:大快人心、高高兴兴。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2、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却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呢?
明确: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的死象征着一切反动势力必然灭亡,使人们看到了摆脱沉闷气氛后即将到来的曙光,因此人们觉得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然而死了一个别里科夫,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着,因为这是一个僵死、腐朽的社会。恐惧的情绪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因此,“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3他们的生活有没有发生改变?禁锢人们的是别里科夫吗?禁锢人们,让人们不敢说话的到底是什么?
“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
(结合课文背景)
本文写于1898年,当时正是俄国历史上最反动的时期。农奴制已废除,但其残余仍严重地存在,加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新形式的剥削,使广大人民群众陷于极度贫困的境地。在这大革命的前夜,反动的沙皇政府变本加厉地实行暴虐统治。当时的俄罗斯,警探密布,禁止一切科学研究活动,用监狱和流放的手段对付进步作家,封闭进步刊物。政府对舆论的钳制日益加紧,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人民群众敢怒不敢言,享受不到起码的民主权利。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贵族、官僚、地主、资本家和反动的知识分子极力维护旧秩序,他们连结成一张巨大的网笼罩全俄罗斯,连微小的改革都不允许,告密、陷害之风盛行。一些小市民和一部分知识分子退缩、消沉、随波逐流,有的甚至堕落成为沙皇的警察和密探。他们害怕和压制一切新生事物,形成了一股保守势力,适应了沙皇反动统治的需要,成为暴虐政治的大锁链中的一环,别里科夫正是其中的一员。
而恐惧产生的根源是渗透在人骨子里的奴性和漠然。长期的封建高压统治在过国民的身上造成的奴性心理,这种心理让别里科夫战战兢兢,自觉维护旧秩序。这也是别里科夫恐惧病的根源所在。精神的奴性是多么害人,多么可怕,对人的心灵的毒害是多么巨大。
明确: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这类“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表达了作者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拓展延伸,丰富主题
1、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典型形象,至今还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印象之中,一定还将永远流传下去。请问,这一形象对于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他的那些套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学生讨论)
顽固、保守,不仅仅是别里科夫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也可能成为生活在新社会的我们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人是很容易满足的,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小小成绩、满足于眼下比较舒适的生活,于是不再努力奋斗、不再积极进取,“满足”便成了一种套子。不仅自己身受其害,而且还无情地嘲笑、甚至阻止其他人的进步,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其实,在现世,“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
2、“套子”实际上是指限制人的思维、行动的各种思想观念、纪律、法律、制度和生活环境,它对人的要求往往是“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那么,我们的生活的“套子”要不要保留呢?
明确:“套子”的分类。
合理的套子:生活中必要的规章制度、进步的道德规范、在民主基础制度上制定的法律、法规。
落后的套子:已经过时的违反客观实际的套子,如封建社会繁琐的礼仪。
反动的套子:反动统治阶级制定的愚弄人民压迫人民的法律、制度、观念。如课文中的沙俄的各种反动法律、条令;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六、布置作业
请你为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写一段悼词。
七、板书设计
有形的套子
套己—— 无形的套子 “套”死
“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
全城人——战战兢兢
套人—— “骑自行车事件”
“漫画事件”
“争吵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