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导学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导学案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8 16:5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导学案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学习目标: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学科素养:1.结合“开国大典”的相关史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巩固人民政权的必要性及影响。
3.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外交领域的开创性。
4.结合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相关史实,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的努力。自主梳理知识
知识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第一届政协的召开
(1)时间:1949年9月21日。
(2)主要内容
①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②通过了______________,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特别提醒]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4年宪法取代《共同纲领》成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2)意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________向________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③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特别提醒]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并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
知识点二 人民政权的巩固
1.镇压反革命: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土地改革
(1)背景: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措施: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________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4)影响: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________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大大增加。
3.“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1)背景: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2)目的: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________”和“________”。
(3)结果
①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________、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③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4.抗美援朝
(1)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和冷战思维出发,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2)时间:1950~1953年。
(3)概况: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__________上签字。
(4)影响: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特别说明] 新中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实质和目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深化理解]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实质
人民政府进行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是同资产阶级的一场较量,性质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表面上“银元之战”采用行政手段,“米棉之战”采用经济手段,都是为了稳定物价,其实质是党和政府与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
[知识拓展]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国内人民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军民的英勇奋战;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等等。
知识点三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按照“________”方针,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2)按照“________”和“________”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同时,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2.日内瓦会议
(1)时间:1954年4月。
(2)地位: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以________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3)影响: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首次提出:1953年。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________、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4月。
(2)地位: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3)影响:中国代表团提出并坚持“________”的方针,推动了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同时中国影响力扩大,更多的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易错易混] “一边倒”不等于放弃独立自主
“一边倒”是指新中国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但它并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也不意味着中国绝不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交往。
[深化理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
(1)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2)从影响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概念阐释] “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知识点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上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①时间:1953年。
②内容: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
①时间:1953~1956年。
②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③影响:标志着________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3)“一五”计划
①时间:1953~1957年。
②结果:第一个________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政治上
(1)1954年宪法的颁布
①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性质及体现的原则:是一部________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________。
(2)民主政治建设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________的指导思想。
4.意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思维点拨] “一五”计划的特点
(1)“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2)“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3)“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4)“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具有渐进性与长期性。
[易错易混]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等同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政治协商是其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等同于人民代表大会,前者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而后者则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3)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4)民族区域自治下的少数民族虽享有较大的自治权,但不等同于特别行政区。
[归纳总结]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2)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民主政治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石,是当今中国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答案:
知识点一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2)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
知识点二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土地改革 (4)农村生产力 3.(2)银元之战 米棉之战 (3)物资管理 4.(3)朝鲜停战协定
知识点三
1.(1)一边倒 (2)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2)五大国之一 3.(2)互不侵犯 4.(3)求同存异
知识点四
1.(1)资本主义工商业 (2)生产资料公有制 (3)五年计划 2.(1)社会主义类型 社会主义原则 3.社会主义建设
研习重难要点
研习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合作讨论]
材料一 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思考1]材料一反映了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先试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
新中国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
——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
[思考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阐述我国“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和根本特征是什么?
[先试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思考1
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
意义: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思考2
主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本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
[史论背诵]
三大改造前后的变化
方面 改造完成之前 改造完成之后
革命性质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我国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经济基础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以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 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 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管理体制 市场调节与计划管理相结合 国家实行单一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
[巩固练习]
1.在中国百年现代化历程中,私营企业在1956年集体消亡,这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原因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B.全国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
答案:A
解析: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是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的方式,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出现了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现象,故A项正确。
2.下图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中央国家机构组织,它所体现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是(  )
A.国家民主政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C
解析:“国家民主政治制度”包括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题干图中没有反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图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居于最上方充分说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研习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合作讨论]
材料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化集》
[思考]根据材料,概述“这些原则”的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原则”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的?“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有何意义?
[先试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问题: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问题。现象:针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提出。意义:这些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史论背诵]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①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②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③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2)作用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②60多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③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巩固练习]
3.邓小平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主要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和平与发展的愿望
B.由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国提出
C.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接受和支持
D.与《联合国宪章》的重要精神一致
答案:A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它强调了国家间的地位、关系平等,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和平与发展的愿望,A项正确。
4.1954年6月27日,尼赫鲁在欢迎周恩来的宴会上谈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说:“这些原则不但对我们两国适用,而且对其他国家也适用,对其他国家来说,这些原则很可以作为一个榜样。”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说法最准确的是(  )
A.是中印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B.具有超越社会制度的包容性
C.体现处理大国关系的灵活性
D.是不结盟运动的指导思想
答案:B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限制,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不但对我们两国适用,而且对其他国家也适用”正说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包容性特点,故B项正确。
[要点记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各项建设奠定了基石。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3.通过镇压反革命、米棉之战与抗美援朝等,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
4.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走向国际舞台的外交实践,推动了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
6.“一五”计划是我国工业化的开端,三大改造使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学业测试达标
一、选择题
1.下图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  )
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
答案:A
解析:从图片信息可以看出,参加1949年新政协的代表来自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社会阶层,这说明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故选A项。B、C、D三项从人数统计图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2.“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此话表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  )
A.促进朝鲜统一
B.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C.保家卫国
D.防止朝鲜战争的爆发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我们不出兵……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是为了保家卫国。故本题答案为C项。
3.“这次会议的召开,推动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打击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实现了新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这次会议”召开的初衷是(  )
A.实现中国与邻近国家友好发展
B.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C.推动广大亚非国家间加强联系
D.谋求国家不结盟对抗美苏控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日内瓦会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是1954年召开的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走向国际外交舞台的日内瓦会议,会议的初衷是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故B项正确。A项错误,实现中国与邻近国家友好发展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初衷;C项错误,推动广大亚非国家间加强联系是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的初衷;D项错误,谋求国家不结盟对抗美苏控制是1961年召开的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初衷。
4.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
A.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B.中国人民开始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人
C.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利的唯一机关
答案:C
解析: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功绩是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故选C项。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的是新中国的成立,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开始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人,B项错误;“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利的唯一机关”的说法过于绝对,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民党军队被消灭、国民党政府被打倒的每一个城市和每一个地方,帝国主义者在政治上的控制权即随之被打倒,他们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的控制权也被打倒。但帝国主义者直接经营的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依然存在,被国民党承认的外交人员和新闻记者依然存在。对于这些,我们必须分别先后缓急,给以正当的解决。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这些都是我们进入大城市的时候所必须首先采取的步骤。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1949年3月5日)
材料二 1953年力主在亚洲向美国示威的斯大林突然去世了。二战结束后一直渴望看到一个和平建设时期到来的多数苏联领导人,都明显地松了一口气。他们马上中止了斯大林几年来一直在推动的进攻性政策,并开始劝告中国、朝鲜和越南,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革命党,停止武装斗争,尝试着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平共处”。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也权衡利弊,接受了苏共中央的建议,与朝鲜党一道在谈判桌上做出了让步,同美国达成了朝鲜停战协议。随后,中共中央进一步接过莫斯科提出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周恩来并将之具体化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用以宣示新中国新的对外政策,及其全面谋求和平外交的诚意。
——杨奎松《新中国的革命外交思想与实践》
材料三 各国现在都要求缓和与和平,只有美国要打仗,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英国一大帮、法国、东南亚各国、加拿大、墨西哥,还有一些南美的国家,都是不喜欢美国的。我们这个时候打出和平的旗号,可以进一步分化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1954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对全国革命胜利后的外交意图。为此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做法?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3年前后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内容及背景。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新中国外交思维的特点。
答案:(1)意图:根除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终结旧中国的一切屈辱外交,结束中国半殖民地的历史。做法: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立“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内容:确立和完善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背景: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新中国即将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揭开苏联改革序幕,渴望一个和平的建设时期;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国际关系缓和。
(3)以阶级斗争和革命思维引导新中国外交,体现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和革命外交色彩,赢得了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苏联对中国的支持,但也加剧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封锁和包围;以“统一战线”思维来处理外交,改善了与亚非拉民族国家的关系,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有所缓和,但一定程度上混淆了“统战”与“外交”的概念,不能根本改变中国的外交环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