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9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8 16:5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课程标准】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
2.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4.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时空坐标】
【单元知识概览】
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对内全面改革,对外全面开放,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中国社会从封闭半封闭走向了全方位开放,以全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理论铸就: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铸就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为新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做好了理论准备。
屹立世界:经过四十多年不懈努力,中国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更加自信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继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基础知识必备与认知深化】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与改革开放的进程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历史背景 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观念;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主要内容 工作中心: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恢复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拨乱反正: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意义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3.总结历史: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修订宪法: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历史解释】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标志: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意义: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5、改革开放进程
历史 阶段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 成果
农村 城市
探索 阶段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 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1)1980 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2)1984 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1)1982年,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2)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深化 阶段 (1)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1)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1)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2)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历史解释】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
(3)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认知深化】全面认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从原因上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
(1)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3)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2.从特点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具体表现为:
(1)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2)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宏观调控上: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
3.从实践意义上看: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社会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历史解释】新时期“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特征
(1)“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2)“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一】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材料一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为摆脱贫困,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强调试点不宣传、不报道、不推广。
1979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认为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一般不加以提倡。
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
1980年11月,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为15%;到1983年初,这一比例达到93%。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推进的特点及改革的意义。
材料二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中邓小平所述的核心观点。
 
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图解历史】“一国两制”内涵图示
2.香港、澳门回归
香港 澳门
谈判 1984年12月,与英国 1987年4月,同葡萄牙
成立 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1999年12月20日,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
意义 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缓和: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2)对话
①九二共识: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②汪辜会谈: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3)发展
①颁布《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②习马会面: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
【历史解释】“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及评价
(1)基本特点
时代性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形成
创新性 允许与自己不同的、对立的社会制度存在
科学性 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理论,成功解决了港澳问题
示范性 为世界上和平处理遗留问题、争端提供借鉴
原则性 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
策略性 照顾实际,符合港、澳、台地区及大陆人民利益
包容性 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包容于一个统一国家内
开放性 两种制度取长补短,和谐共存
(2)评价
①“一国两制”构想,是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科学地以和平方式解决一个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尝试。
②在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方面毫不含糊,同时在具体政策和措施上又充分照顾实际情况和各方面的利益,完全符合台、港、澳地区和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一国两制”构想也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家国情怀】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别
(1)港澳问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谈判,而解决台湾问题是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两岸平等协商,属国家内部事务问题。
(2)国家在港澳驻军,表明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具有象征意义。台湾和祖国大陆同属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主要代表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习近平
形成 时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到中共十六大 中共十六大到中共十八大 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以来
主要 内容 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灵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
历史 意义 邓小平理论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中共十五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中共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2018年3月,载入国家根本法
【历史解释】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比较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不 同 点 目的 稳定社会,解决民族问题 祖国和平统一
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权限 一定的自治制度(民族自治权) 拥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
范围 5个民族自治区 港、澳、台
相同点 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都要接受中央的统一领导
【家国情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根本基础,没有祖国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振兴。
(2)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突出标志,是民族复兴和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
【唯物史观】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成为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我们的启示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2)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力量源泉。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
四、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2018年,中国外汇储备居全球第一。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2.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1)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里程都居世界第一。
(2)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国占有7席。
(3)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4)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跨越的快速发展;中国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
(5)中国的人工智能,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3.思想文化事业不断发展
(1)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2)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文化产业持续发力,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
(3)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
4.国防和军队建设: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五、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新时期外交理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历史解释】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实现的四个伟大转变
(1)从经济发展看,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弱国向开放型全球经济大国的转变。
(2)从治国理政看,实现了从单一化传统管理向现代公共服务型治理的转变。
(3)从城乡结构看,实现了从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富足的城乡融合型社会转变。
(4)从社会民生看,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整体性转变。
2.外交活动及成就
(1)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①宗旨: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②活动
A.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会点。
B.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C.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
D.对非洲关系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
E.中国同欧洲、拉美之间也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2)以联合国为中心发挥大国作用
①宗旨: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②活动:推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东和平进程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3)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
①宗旨: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
②活动
A.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B.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C.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3.影响: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历史解释】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和时代价值
(1)背景
①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与大调整的时期。
②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与依存也日益加深。
③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因素非常突出,当今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
(2)时代价值
①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
②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
③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④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材料一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南方谈话(原题《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材料二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2)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大意义的理解。
材料三 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不少国外学者承认“看走眼了”。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在经济管理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是中国共产党软实力和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日裔美国学者福山认为,中国经验刷新了他的部分看法,他没有料到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那么广泛”。伦敦大学教授麦克莱伦认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都令人叹为观止。”
--摘编自《我们误判了中国--西方政要智囊重构对华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为什么会让外国学者承认“看走眼”?
【历史解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历史方位 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鲜明主题 阐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鲜明主题
奋斗目标 阐明了“分两步走在本世纪(20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
发展理念 阐明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新发展理念
发展布局 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
发展动力 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发展保障 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安全保障 阐明了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与方略
外部环境 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理念
政治保证 阐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要求”
治国理政 世界观 方法论 阐明了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成果作为治国理政的世界观、方法论
治国理政 价值观 阐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
【唯物史观】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成为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我们的启示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2)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力量源泉。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
【高考真题体验】
1.(2021 山东卷·9) 《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高频词汇包括
A. 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 B. 合作、改造、农业生产、先进
C. 技术、现代化、先进、科学 D. 开放、稳定、企业、改革
2.(2021全国Ⅱ卷·31)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3.(2020·全国I卷·T31)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  )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4.(2020·全国卷Ⅱ·31)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
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5.(2020·全国卷Ⅲ·31)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6.(2019·全国卷Ⅱ·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 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7.(2020·天津高考·8)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  )
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 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 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8.(2020·山东高考·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
(苏寺村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山区村落。以下内容节选自该村原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笔记。)
81.12.12号1天
召开两委扩大会议
会议开始由祁凤元汇报了县委召开农业责任制代表会议和真理问题补课会的精神。赵桂枝传达了公社党委当前工作安排......
82年3月23日1天
讨论记录:
……(4)当前几项工作时间如何安排?……2.抓致富:两委队长如何本人富,在(再)代(带)那(哪)一户的规划搞出来。3.责任制与端正党风……
83年3月3日1天
召开两委扩大会议
……会议首先由公社武书记讲关于“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文明礼貌月”活动的意见和公社安排。大队如何制定措施。致富户和文明户怎么确定和召开座谈会。
84年4月12日半天
召开两委扩大会议
会议由老冯同志传达了“乡党委、乡政府就建村(村民委员会)实施方案”……
讨论记录:(1)建村领导小组怎么成立?组长:张明德;副组长:冯青山;成员:姜合、崔玉海、张玉林。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高考模拟训练】
1.20世纪80年代编辑出版的农业史料文献《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中记录过:“1979年春,少数地方的农村社员开始自发隐蔽地实行包产到户。1979年3月国家农业委员会邀请七个省的农村工作部门和六个县的负责人座谈,议题中争议最大的是包产到户,争论的结果是规定除深山、偏僻的孤门独户外不许包产到户。”政府的该项规定 (  )
A.成为复原底层历史全貌的直接依据
B.客观上使包产到户的范围悄然扩大
C.推动了农村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D.说明在突破发展中深化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不同场合,一再强调现在的体制很不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为实现广泛的民主,新时期开创了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C.“一国两制”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  )
A.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4.据香港某大学在2004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回归前48%受访澳门市民以正面形容词描述自己对澳门回归的心情;而在回归后,76%受访澳门市民认为澳门社会改变很大,对于自己转变为中国国民的身份,64%受访澳门市民表示因此感到自豪。这反映出 (  )
A.“一国两制”对澳门社会实际影响并不大 B.澳门社会制度实现了平稳过渡
C.“一国两制”促进了澳门社会的平稳发展 D.香港人民十分关心澳门的回归
5.1979年1月,中共中央下达的文件中指出“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不得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加以取缔”。这规定 (  )
A.开启了农村改革的大门 B.旨在解决农村就业问题
C.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活跃 D.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兴起
6.根据1979~1982年全国自销机构及零售额的统计情况(表)可知( )
项目 1979 1980 1981 1982
自销机构(个) 2832 11180 17373 22052
自销人员(人) 19833 79920 142912 181564
自销零售额(亿元) 103.6 165.0 195.4 216.8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比 5.8% 7.7% 8.3% 8.4%
A.企业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B.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C.自产自销成为行业主流 D.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
7.下表为我国“六五”期间(1981—1985年)与此前国民经济发展概况对比表(部分)。据此可知,“六五”期间(  )
生产性建设投资的比重(%) 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比重(%) 城市公用事业投资的比重(%) 住宅竣工面积(万平方米)
1953—1980年每年平均 79.0 21.0 2.7 2 364
“六五”期间每年平均 57.4 42.6 7.7 8 463
A.经济建设速度出现大幅度回落 B.计划经济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C.人们的生活环境日益得到改善 D.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完成
8.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1982年宪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的说法。这说明(  )
A.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 B.中国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C.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法制建设
9.下图是1978—2008年间我国进出口情况统计表,其中2001年后对外贸易趋势主要得益于(  )
A.取消农业税的直接推动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C.“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 D.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推动
10.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是 (  )
A.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社会经济
B.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C.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D.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1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1992年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
A.中国适应了国际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发展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不断发展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成熟
12.漫画《某些“小吏”》寓意深刻,某些基层干部的这一行为严重违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哪项原则 (  )
A.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代表社会的发展方向
13.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农业生产从人拉牛耕、肩扛手提升级到依靠农业机械、无人机等现代装备。截至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达到6.4亿亩,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80%,良种实现全覆盖。这反映了 (  )
A.科技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 B.农业机械化推动良种全覆盖
C.产业结构调整进入新阶段 D.农业效益得益于劳动力投入
14.1996年,中俄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中美两国元首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中国、欧盟双方表示希望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表明中国 (  )
A.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B.努力为改革开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C.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D.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5.“新时期中国外交进行了重大调整。按照是否有利于共同发展和繁荣来决定中国的外交政策,而不是单纯从社会制度出发,不再简单以意识形态画线,不再继续划分敌、我、友。”决定新时期中国外交选择的根本因素是 (  )
A.不结盟外交方针 B.单纯的意识形态画线
C.和平外交的思想 D.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第十七条 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
第二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节选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条 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第十五条 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节选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1982年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确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摘编自许安标《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特点,并简析其对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内容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2年宪法颁布的历史意义。(7分)
17.代长度,指的是孕育下一代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一般18-24年为一个新的世代;代际一般指的是代际关系或代际效应,代际形成的背后是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演变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国后中国代际划分的研究
代际名称 出生年代 代际特征
心理 行为
“文革”一代(50后) 1950—1959 思想保守传统,尊崇传统文化。 吃苦耐劳,怀旧,对价格敏感度高,购买力低下。
“改革开放”一代(60后) 1960—1969 劳动思想根深蒂固,寄厚望予下一代。 低调、务实、社会责任感极强,对新产品的接受度不高。
“转型”一代(70后) 1970—1979 注重理想,渴望成功。 经历贫穷,务实、创造,消费注重性价比。
“计划生育”一代(80后) 1980—1989 崇尚个性,有责任心,积极向上。 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做事执着,追求自由平等,对价格敏感度不高。
“新新人类”一代(90后) 1990—1999 以自我为中心,思维早熟,个性张扬。 兴趣广泛,学习力强,依赖网络,对价格敏感度低,易接受新事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对“建国后中国代际划分的研究”选取两代进行解读。(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8.近代以来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仁人志士们进行了不懈探索。(12分)
材料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大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指出其指导思想并加以分析说明。
第20课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参考答案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一】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特点:从农民自发、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到全国推广;政策从限制到予以肯定;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从少数到基本普及。意义:改变(突破)了束缚农村生产力的旧体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为改革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观点: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新的突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教训(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影响:推动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有利于改变人们固有的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促进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使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1)主要内容:姓“资”姓“社”的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本质。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进一步解放(和统一)了人们的思想;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三个意味着”:一是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二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三是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三个意味着”,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和世界意义。
(3)政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经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经济和社会充满活力;加入WTO,按照国际规则行事。文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的发展。
【高考真题体验】
1.【答案】C。【解析】根据“1979年”、“《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等信息可知这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次会议上中国做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所以这一阶段的高频词汇应该是技术、现代化、先进和科学,故选C;侵略、美帝国主义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频词汇,排除A;改造、农业生产应该是20世纪50年代三大改造时期的高频词汇,排除B;开放、稳定、企业、改革应该是80年代国企改革时期的高频词汇,排除D。
2.【答案】B。【解析】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出现了职工积极性大大增强的局面,说明经济责任制得以实行,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故选B项;1982年中国还是计划经济体制,还不到要理顺计划和市场关系的程度,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题干时间“1982年”不符,排除C项;中国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在1993年,与题干时间“1982年”不符,排除D项。
3.【答案】选D。【解析】材料“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改变了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管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故选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A;材料做法有利于解决政企职责不分的弊端,但没有体现出得到解决,排除B;材料反映出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没有体现出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排除C。
4.【答案】B。【解析】1978年底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央作出改革开放的决定,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的讨论有助于解放思想,为引进外资和技术奠定思想基础,故选B项;增强企业活力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中国工业结构的调整,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材料“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说明企业自负盈亏,表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和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故选A项;国企改革全面展开是从1984年开始,且材料所述属于个例,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了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家在贯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故选A项;1979-1981年,我国仍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C项表述太过绝对,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根据材料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1978年先由安徽小岗村的农民自主探索并实行,后又有四川等省群众的要求,最终得到党和国家的肯定。这一过程既反映了人民群众为改变现状的探索,又反映出党和国家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故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而没有改变其经济所有制,故A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上提出的,故B项错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在当时是极少数地方农民的自发行为,虽得到中央肯定,但还没有作为政策在全国推广,因此还达不到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程度,故D项错误。
8.【解析】本题要求就一名20世纪80年代村支书的工作笔记展开论述,研究其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名村支书的工作笔记记载了1981年12月到1984年4月的部分工作内容,这部分工作记载属于当事人对当时现实情况的记载,可以用来研究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农村经济改革,属于最具有史料价值的一手史料。在他的工作笔记中记载了农业责任制、抓致富、“本人富,在(再)代(带)那(哪)一户的规划搞出来”“致富户和文明户怎么确定”等内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内容从侧面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根据“公社党委”“乡党委、乡政府就建村(村民委员会)实施方案”可知能够反映20世纪80年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的相关概况。根据“真理问题补课”“端正党风”“开展……文明礼貌月”等内容可知能够反映当时农村改革中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所以这个工作笔记本身属于一手史料,其记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可作为研究我国20世纪80年代社会改革的文献资料。
【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 来源 材料选自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笔记 村党支部书记是农村基层干部,作为改革的亲历者,其工作笔记是研究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一手史料
材料 内容 农业责任制、抓致富、先富带后富、评选致富户等,反映了农村改革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脱贫致富、重视经济发展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工作笔记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改革情况。苏寺村的社会变迁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
公社、大队、乡党委、乡政府、建村等,反映了撤社建乡、村民自治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80年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
真理问题补课,端正党风、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评选文明户等,反映了农村改革中加强党领导、解放思想、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中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高考模拟训练】
1.【答案】B。【解析】题干“争论的结果是规定除深山、偏僻的孤门独户外不许包产到户”实际明确部分地区可以实行包产到户,这客观上使包产到户的范围悄然扩大,故B正确。A说法片面,排除;C与题干无关,排除;当时经济体制改革还未在全国正式开始,谈不上“深化”,排除D。
2.【答案】B。【解析】注意题干关键信息“广泛的民主”“新时期”“开创”等,可知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它是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故选B。A、D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创立的制度,排除;“一国两制”制度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制度,不是民主制度,排除C。
3.【答案】D。【解析】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为当时正在开展的三大改造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1982年宪法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故答案为D。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属于重建和完善,排除A;1982年宪法为拨乱反正提供法律依据,排除B;共同纲领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排除C。
4.【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受访澳门市民对澳门回归、自己转变为中国国民身份的态度“感到自豪”可以看出,澳门回归多年来,民生得到很有力的改善,澳门同胞也在进一步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中来。根据所学可知,这是澳门市民安居乐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的主要表现,这主要得益于“一国两制”的实施。故答案为C。A,影响并不大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根据所学可知,澳门仍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其社会制度并没有发生过渡,排除;D,题干只是香港某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并不代表所有香港人民,排除。
5.【答案】C。【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农村改革的大门,排除A;把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体现了多种经济并存,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B错误,C正确;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不能体现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兴起,排除D。
6.【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全国自销机构的数量和零售额不断增长,说明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故选B项。从时间“1979—1982年”可知此时企业改革才刚起步,还没有进入深水区,排除A项;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所占比例看,自产自销不是行业主流,排除C项;1979-1982年尚未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根据我国“六五”期间(1981—1985年)与此前国民经济发展概况对比表(部分)中的数据对比可知,“六五”期间,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非生产性建设、城市公用事业的投资比重和住宅竣工面积有所上升,说明人们的生活环境日益得到改善,故选C项。
8.【答案】D。【解析】1993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取代原有的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现出了经济发展对法制建设的影响,故D项正确。
9.【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税正式取消是在2006年,与材料内容无关,故A项错误;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与进出口总额因此都大幅度增长,故B项正确;“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施行于2015年,与材料时间点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早在1991年就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故D项错误。
10.【解析】选B。“超越”即旧理论中没有的内容。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是新经济政策没有的,符合“超越”的要求,B正确;A、C、D都是二者的相同点,排除。
11.【答案】选D。【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党中央错误地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起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后,随着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成熟,党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故D正确。A、B、C说法正确,但A是推动新理论出现的原因之一,B是理论发展的特点,C是材料反映的现象,都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
12.【答案】C。【解析】从图中居委会“小吏”傲慢地对来人说“平常不来,现在要盖章,没门!”可知,这违背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原则,故C正确。A、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不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排除。
13.【答案】选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科技不断发展进步,材料中的信息“从人拉牛耕、肩扛手提升级到依靠农业机械、无人机等现代装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标准农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良种实现全覆盖”即体现了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成果,表明科技发展加速了农业现代化,故A正确;B说法片面,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14.【答案】选B。【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积极发展同美国、欧盟与俄国的外交关系,共同目的是努力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故选B。
15.【答案】选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外交政策调整后更加注重政策“有利于共同发展和繁荣”,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外交政策的出台原因在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D正确;不结盟外交方针是材料中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而非原因,排除A;B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和平外交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外交思想,并未发生转变,其并不构成影响外交政策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排除C。
16.【解析】第(1)题第一问,据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可以得出其具有民主性和彻底性的特点,从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等方面可以得出具有全面性的特点;从共同纲领的职能可以得出,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第二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性质、革命性质和现代化的角度回答。第(2)题第一问,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第二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革命成果;巩固新政权;为了保障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创造条件等方面加以回答。第(3)题,据材料三“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
【答案】(1)特点:运用立法手段;革命的彻底性;民主性;全面性;过渡性临时性,起临时宪法作用。作用:①推动社会性质变化: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独立自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并向社会主义过渡。②促使革命性质变化:由新民主主义革命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③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4分)
(2)变化:①赋予国家性质以崭新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②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作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原因:①巩固革命成果。②巩固新政权。③为了保障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④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创造条件(或为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创造条件。或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需要)。(4分)
(3)历史意义:①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法律制度走向健全,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奠定基础。③重建和完善民主制度。④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⑤推进祖国统一大业。(7分)
17.【答案】 示例
同代人的心理和行为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密切相关,会有大致相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50后经历过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文化大革命”时期,拥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埋头苦干,生活朴素。
60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时期,有机会在恢复高考后接受髙等教育,首先把握住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比较务实、社会责任感较强。
70后经历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成长起来,注重理想,善于创造。
80后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经历了改革开放、高等教育的发展,学历较高,受中国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的影响,积极向上、追求自由平等。
90后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于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生活条件优越,自我意识较强,与众不同。(任选两代作答即可)
总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建国后中国代际划分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人与人的相互理解,有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有利于国家调动不同代际的人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如观点也可以表述为:不同时代的人因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等。)
18.【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事件和指导思想比较容易回答,说明一般包括三部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即回答原因、内容(或主要解决的问题)、影响三个方面,论述中要注意史实的准确,指导思想与事件要呼应,指出指导思想对事件的推动。
【答案】示例1:事件:建立中国共产党。(2分)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2分)
说明:新文化运动后期,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8分)
示例2:事件: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2分)
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2分)
说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压迫受奴役的历史,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对世界格局产生深刻影响。(8分)
示例3:事件: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分)
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分)
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实行改革开放,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高。(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