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课标分解〗
新课标 解读:发现问题+重难、点问题 解决问题:史料实证 + 历史解释
10.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1、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指导性及其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 2、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感受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指导意义。 1、通过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指导性及其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 2、通过梳理教材、史料研究,形成思维导图,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感受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指导意义
〖时空定位〗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发展历程:
理论 时间 解决问题 地位
邓小平理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阐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被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加深了对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 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后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后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8年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其载入国家根本法
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国民经济
基础设施建设
思想文化领域
教育发展
国防和军队改革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对外交往:
a、理念: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
b、外交成就:
①新型国际关系
②全球伙伴关系
③大国关系
④周边国家
⑤非洲国家
⑥欧洲、拉美
全球参与
①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②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
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概念阐释〗理解记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全方位外交: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形成了“提倡新安全观,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大旗”等一系列外交新思路。主要内容是反对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发展,繁荣人类和社会的经济,维护我们自己的国家安全与稳定,为我们国家的内政提供坚强的外交保障,维护国家主权,内政和领土完整,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为我们的继续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为改革和建设提供坚实的外交基础。
3、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问题探究〗
理论 时间 解决问题 地位
邓小平理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18年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其载入国家根本法
根据教材P175第一子目,将材料一表格补充完整。
2011至2017年中美日国内生产总值柱状图
“复兴号”与“和谐号”相会的一瞬间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港珠澳大桥
根据材料一图片资料,说一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表现
结合近年来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谈谈科技创新在引领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请列举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实例。
〖知识框架〗
〖对点训练〗
1.2020年6月,“嫦娥四号”团队4位成员荣获国际宇航联合会年度最高奖——“世界航天奖”。阅读下表,结合所学,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空间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的原因
年份 成就
1984年 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92年 “长征2号E”捆绑式大推力火箭发射成功
1999年 第一艘“神舟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成功
2003年 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2007年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
2011年 “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②“向科学进军”热潮的掀起
③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理论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右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
通过年份 文件名称
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20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005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2005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 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3.邓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该讲话的意义在于( )
A.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B.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完全形成
C.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D.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4.中国共产党分别于1956、1969、1982、1992年召开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其中与党的十二大相对应的一组是( )
高频词 会议 社会 主义 阶级 革命 经济 建设 发展 人民 国家 中国 领导
① 118 98 45 53 52 79 111 118 25 57
② 128 35 62 123 124 92 117 77 52 62
③ 179 14 25 209 184 173 102 76 118 59
④ 84 335 288 27 24 28 121 38 68 56
A.① B.② C.③ D.④
5.下表所示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统计》(略表),它反映了( )
2000 2006 2010 2011 2012 2013
中国对中亚出口额(亿美元) 7.7 52.3 165.3 185.8 213 232.3
中国对中亚进口额(亿美元) 10.5 35 135.8 210.2 246.4 270.3
①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进出口额呈上升趋势
②世界银行主导下的金融合作产生积极效果
③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彰显活力
④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
A.进出口贸易增长 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
7.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8.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因此,“中国梦”( )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 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讲道:“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
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城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据《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78年相比,邓小平在1988年对科学技术的论述有何新内容,并说明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小平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
参考答案
1——9:CDCBC BADC
10.(1)新内容:突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高科技。
背景:已实行改革开放;科技水平与西方仍有较大差距;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巨大。
(2)贡献:科技领域中的拨乱反正,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振兴和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强调科技的地位和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