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8 17:2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学习目标
素养考向 概念聚焦
1.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五四运动爆发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2.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 3.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史实,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4.掌握国民革命的史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巴黎和会、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共产党早期组织、“红船精神”;革命统一战线、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国民革命、广州国民政府、东征、北伐
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
(1)背景
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加剧国内阶级矛盾。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③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④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⑤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索)
(2)过程
开始时间 中心 主力 方式 口号 影响
第一 阶段 5月 4日 北京 学生 罢课游行 示威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学生爱国运动迅速推向全国
第二 阶段 6月 5日 上海 工人 工人罢工、 商人罢市 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
①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②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③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5)意义
①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②它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③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概念阐释〕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其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以五四运动为开端,是因为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军,无产阶级成为领导阶级,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广泛传播:从十月革命后开始。
(2)宣传中心:北京与上海。
(3)表现
①在《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②1920年3月,李大钊又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把一批经历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
③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④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4)意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阶级基础: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3)国际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4)组织条件:1920年后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2.诞生: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最后一天是在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进行的。
3.诞生的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1)首先确定了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2)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4.意义
(1)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
(2)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3)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4)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概念阐释〕
“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图解历史〕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条件
①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经历了革命挫折的孙中山期望和中国共产党合作。
③共产国际的帮助。
(2)过程
①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②实现的标志:1924年1月,在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特别提示]正确认识第一次国共合作
(1)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国民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3)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国民革命的旗帜,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马克思主义。
2.国民革命
(1)条件: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
(3)发展: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4)高潮: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2月,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5)成就: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6)结局:失败
①标志: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国共合作发动的大革命失败。
②原因
A.客观上:敌人力量强大;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
B.主观上: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实践经验,党的主要领导人犯了“右”倾错误。
(7)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
〔概念阐释〕
国民革命,是指1924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其高潮是北伐战争。
考点探究
主题  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
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大致经历了如下过程:
时间 人物 载体 内容或发行情况
1898年 上海广学会 《泰西民法志》 提到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1899年 传教士李提摩太 《万国公报》 提到马克思的名字
1903年 马君武 《译书汇编》 以唯物论解释历史、以阶级斗争为例
1906年 朱执信 《民报》 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1912年 同盟会会员 《民生日报》 全译《共产党宣言》的第一部分
1918年 李大钊 《言治》季刊 介绍歌颂十月革命
1918年 李大钊、陈独秀 《每周评论》 第一次刊载《共产党宣言》摘译
1919年 李大钊 《晨报·副刊》 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
1919 李大钊 《新青年》 编辑了《马克思研究专号》
1919年 李大钊 北京大学 开设讲坛介绍马克思主义
——节选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近代卷)》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加以解释。
[提示](从背景、特点、影响三方面加以解释)
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救亡运动高涨;“西学东渐”,西方思想传入;先进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十月革命的爆发;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
特点:时间早;介绍人的成分多元化;主要通过报刊或期刊作为载体;从零星介绍到系统专题研究介绍;从介绍思想到介绍革命实践;从介绍学术思想到社会改造思想。
影响: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促使李大钊、陈独秀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有助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发展,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拓展]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必然性与方式
(1)必然性
①理论条件: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征服了广大进步青年。
②阶级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
③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的胜利,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出路。
④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⑤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李大钊发表文章并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去做宣传和组织工作,培植革命力量。
(2)传播方式
①发表文章,翻译著作,如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②与反马克思主义阵营论战,如问题与主义之争。
③创建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领导作用。
②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③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传播的。
(2)影响
①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②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③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典例讲解
1.(2021·湖南高考·9)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 B )
A.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1919年11月”“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反思,在反思中西文化中更加认同马克思主义,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对五四运动的反思,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文化的矛盾,只是讲中国人反思中西文化,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判断新式标点成为时尚,故D项错误。
2.(2021·全国高考甲卷·29)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 C )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解析] 由材料“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可知,蔡和森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易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而中国也和农业国俄罗斯一样,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因此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故选C项;蔡和森只是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更容易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其并没有完全否定社会革命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可能,排除A项;英美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不等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B项属于过度解读,排除;材料没有提及革命道路的问题,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3.(2020·山东高考·7)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下图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 C )
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
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解析] 根据材料“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可知,这反映出此时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觉醒民众,促进其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故选C项;近代中国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并非“平民教育运动”的背景,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与材料主旨“平民教育运动”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可知,这反映出此时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觉醒民众是革命的当务之急,并非“团结工农”,排除D项。
4.(2020·江苏高考·9)下图为《劳动音》创刊号的封面《革命火种》。该刊物封面上是一个火炬照耀下的锤子、铁镐、齿轮、禾苗、稻穗所组成的图案,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如同紧握的拳头。该封面内容 ( B )
A.表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B.寓意着工农大众团结起来
C.明确反映出党的中心任务
D.为国共合作营造舆论氛围
[解析] 《劳动音》创刊于“1920年11月7日”,此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锤子、铁镐、齿轮代表工人阶级,禾苗、稻穗象征着农民阶级,火炬、拳头意在鼓励工农大众团结起来同反动统治者进行斗争,故选B项;1898年,在上海出版的《泰西民法志》最早向中国人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排除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排除D项。
5.(2021·广东高考·7)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D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解析] 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孙中山提出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免得再蹈覆辙”,故D项正确;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目的,故A项错误;“均贫富”不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项错误;联合苏俄的政策依据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C项错误。
6.(2021·广东高考·8)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 )
A.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
B.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
C.统一认识促进经济发展
D.根据矛盾变化扩大阶级基础
[解析] 根据“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可得出,中共三大认识到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认识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都受到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压迫,因此要调整策略,开展国民革命运动,A项正确;B项是在国民革命失败后,排除;材料没有强调要统一认识,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要联合开展国民革命,而不是扩大阶级基础,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