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的歌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欣赏《森林狂想曲》感受音乐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喜欢这类现代音乐作品能主动地去欣赏和探索。
2、技能目标:根据图形谱用恰当的动作来表现音乐。
3、知识目标:能明确分清音乐的结构,了解《森林狂想曲》的动物叫声也是音乐的一部分,是一种具体音乐。
教学重难点:感受对比《森林狂想曲》的音乐要素,并用恰当的动作来表现。
板书设计:图形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在《晨歌》的音乐声中,进入教室,安静坐下,准备欣赏音乐。
二、作品导入:
(1)初听引子
教师: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地方,请同学们听下一段音乐,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学生:欣赏引子前半部分。回答:虫叫,蛙叫………
教师:同学们听到了那么多小动物的叫声,你们猜是哪里?
学生:森林里。
教师:在听听,除了动物的叫声,你还听到其他的声音么?
学生:欣赏引子后半部分。回答:钢琴的声音,音乐的声音。
教师:这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舒畅的,优美的……..
教师:音乐的力度如何?
学生:弱。
教师:你觉得音乐离你很近还是从远处传来的?
学生:从远处传来的。
教师:让我们跟着循着音乐声,走近一点,仔细得听一听?
音乐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三、作品前半段赏析
(1)主题A聆听
学生欣赏主题A回答:欢快的,高兴的……
教师:这段欢快的、高兴的音乐,有几个乐句?
学生回答:2、3、4…….
教师:更着音乐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一画。
图形谱A:
学生:2个乐句。
教师:请同学们伸出手听着音乐和老师一起画一画,并告诉我,这两句音乐的前半部分和这两句音乐的后半部分给你什么不同的感觉?
学生画图形谱回答:前半部分欢快点,跳跃点,后半部分抒情点,舒展点……….
教师:让我们把这种感觉带入到动作中,再画一次。在想一想这两个乐句有什么不同?
学生:第一个乐句下沉,第二个乐句是平的。
教师:让我们在画一遍,把这种区别画出来。
学生活动。
(2)B主题聆听
教师:你听那里也有音乐声响起,和第一段音乐对比下,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聆听回答:和第一段感觉有点像,第二段比第一段的音要高,要更加欢快点。
教师:你们看我画一下。
图形谱B:
我们来画一画。对比第一段,手的高低位置。
(3)聆听变化再现的A+B。
教师:同学们画得很不错,我们来听听下一段音乐,你觉得熟悉么?
学生欣赏变化再现A+B回答:就是刚才的A和B。
教师:一模一样么?
学生:不是。音色变多了,动物叫声多了点,力度强了点。
教师:音色变多了,动物也多了,音乐力度也变强了,这个音乐会更热闹了。
教师:用动作来表现强的力度。动作幅度变大。
(4)C主题聆听
教师:这段音乐又给你什么样的情绪呢?
学生聆听C主题回答:十分热烈,有种很激烈的感觉?
教师:音乐的什么地方给你强烈的感觉?
学生:音很高。
教师:这个高音出现了几次?每次都一样高么?
学生:出现了4次,每次都一样高。
教师:我来画一部分图形谱:
图形谱C部分
教师:哪位同学能听着音乐来画一画,你听到的图形谱?
学生上讲台画图形谱。
教师:根据学生所画,修改,提示(注意C段图形谱的整体高度)。
让我们按照XX同学的图形谱来表现下音乐。
(5)聆听作品前半部分,记忆作品结构
A B A B C A
请同学们用1个手指表示A,用2个手指表示B,用3个手指表示C,当你听到相关段落时,用及时用手势告知老师。
(6)动作表现作品前半部分。
①教师分析作品的力度,提示动作的幅度。
②分析作品音乐的增加,提示通过人数来表现。
③在表现过程中,如果高度不够,可以站起来。
(7)插部欣赏,介绍作品相关知识。
教师:欣赏下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听到了什么?
学生:不安,很多动物的声音。
出示幻灯片,介绍作品。
四、作品后半段欣赏
(1)教师:音乐家接下来是怎样表现的呢?
作品的结构是否有变化呢?我们来听一听?请继续用手势告诉老师。
学生欣赏回答:还是A B A B C A的结构。
教师:结构相同感觉完全一样么?
学生:不一样,音色有了变化。
教师:老师把主要的乐器挑选了出来,同学们来听一听。
听辨乐器、介绍乐器种类、现代音乐作品多元素的融合。
(2)教师:这么多的小动物参加了这场音乐会,你们想不想加入他们?
当你听到什么乐器的音色,你就做什么动作 让我们也加入到音乐会中去。
学生听音乐表现。
(3)你们和小动物们配合十分默契,小动物的声音和音乐结合在一起你们觉得好听么?
学生:好听。
教师:作者通过这么好听的音乐来表现动物与音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让我们通过接下来的视频,在次加入到这次音乐会中。
欣赏《森林狂想曲》视频。
五、课堂小结。
这张《森林狂想曲》的专辑,除了这首同名作品以为还有很多好听的乐曲,例如:《晨歌》、《沉睡森林》等等,喜欢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搜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