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山歌》
——小学三年级唱歌课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放牛山歌
学科 音乐 学段 3—4 年级 3年级
相关内容 核心内容:《放牛山歌》的演唱。 相关内容:识读乐谱、歌曲表演、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
是否已实施 已实施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设计以力求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为主线,结合学校本身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歌唱能力,使学生从唱会歌到会唱歌,同时巩固学生识读乐谱的能力,并且加大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二)理论依据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其中“感受与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表现”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年级的学生知识领域进一步得到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多次的聆听歌曲,使学生整体感受音乐,体会山歌的演唱特点,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来歌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内容。(引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以《放牛山歌》的演唱为核心内容,有机结合本领域的“识读乐谱”和“综合性艺术表演”这类本领域的相关内容和它领域的“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相关内容。
1.教学内容:
《放牛山歌》的演唱、识读乐谱、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综合性艺术表现。
核心内容:《放牛山歌》的演唱。
本领域的相关内容:《放牛山歌》的识读乐谱、综合性艺术表现。
它领域的相关内容:《放牛山歌》的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
2.教学内容的分析:
(1)对全套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牧歌》中的一首歌曲。
(2)对歌曲的分析:《放牛山歌》是一首以农村题材为内容的四川民歌。2/4拍,五声徵调式。音乐素材简练、朴实,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曲调欢快、活泼,表现了牧童在劳动时愉悦的心情。歌曲为六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全曲用“mi re do”三个音为轴心,贯穿全曲,使其具有山歌高亢的特点。衬词的运用,使歌曲增强了浓郁的地方民歌的风格,从而形成了一领众和的对唱效果。第三乐句切分节奏的出现,抒发了牧童欢乐放牧时的心情。第五乐句宽松舒展的旋律唱出了“哥儿啰喂”,犹如牧童在山坡上向远处呼唤的情景,热情奔放,歌声悠扬。最后一个乐句采用了与第四乐句完全重复的手法,再现了牧童放牧时欢乐的情景和劳动时的喜悦之情。
(3)对音响的分析:本课作品音响由童声演唱,适合孩子演唱。
(4)作品背景分析:本课是一首四川民歌,小牧童边劳动边演唱的歌曲,口口相传形成了四川民歌。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一班学生,该班共有 31 人,本课歌曲情绪欢快、歌词有趣,学生很好奇也很喜欢这种歌曲,因此乐于学习。他们经过两年多的音乐学习,多数学生已经初步建立流动do的概念,音准较好。大部分同学能够准确的读出节奏,本首歌曲节奏紧凑,旋律不是很好唱,视唱歌谱难度较大,所以本课歌曲旋律采用范唱、试唱、接唱的形式学习。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感受和体验,简述出音乐情绪的变化,具有了一定鉴赏和表现能力。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1.在导入环节通过四川民歌吸引学生注意力,感受山歌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放牛山歌”的教学情境中。
2.在学唱歌曲旋律时采用范唱、试唱、接唱的形式,帮助学生较为容易的掌握歌曲旋律
3.在解决歌曲节奏难点时采用了游戏的方法,体现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水平解决难点问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4.其次在教学中还运用了模仿法、鼓励法、比赛法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更好的演唱歌曲。
(四)技术准备
钢琴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前期教学状况:
1.学生的音准较好已初步建立流动do的概念。
2.歌谱中出现的节奏学生掌握较好,但在歌曲实际演唱中,有些节奏的链接与歌词的演唱容易出错,在演唱歌曲时需要教师指导。
3.本课教学内容《放牛山歌》歌曲充满童趣。学生很喜欢节奏欢快的歌曲,这为歌曲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问题:
1.前八后十六节奏、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及切分节奏学生认识,但是不能运用自如,在本课歌曲中第三乐句学生易唱不准确。
2.歌曲第三乐句“背上那背个呦啥,大背兜啰”的节奏学生易唱乱。
对策:
设计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己读节奏、排顺序、唱旋律感受第三乐句的特点,并联系歌词通过一些动作的提示,掌握第三乐句的演唱。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喜欢歌曲《放牛山歌》,乐于学唱,乐于体验、感受,乐于表现,喜欢参与本课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增强演唱的自信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在感受、模仿、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典型节奏。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节奏难点,并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更好的表现歌曲。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放牛山歌》,丰富歌曲的表现力。并能用齐唱、表演唱、对唱等演唱形式表现歌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歌曲《放牛山歌》的演唱
(二)教学难点:歌曲第三乐句节奏的准确演唱。
五、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由“情境导入”、“感受歌曲”、“学唱旋律”、“演唱歌曲”四个环节组成。具体过程如下:
(一)情境导入:
环节目标:情境导入歌曲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说明:通过聆听《太阳出来喜洋洋》感受山歌明亮、高亢的特点;懂得四川人唱歌时的声音特点。
活动1—— 聆听歌曲,感受山歌明亮、高亢的特点
(1) 教师播放《太阳出来喜洋洋》,简单讲解四川特点,将《太阳出来喜洋洋》第一乐句作为练声曲,学生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后,从师生一同演唱到个别学生演唱体会山歌的演唱特点——明亮、高亢。
(二)聆听并感受歌曲
环节目标:熟悉歌曲旋律,感受歌曲情绪,掌握歌曲中特殊的节奏和衬词。
活动2.1—— 聆听歌曲范唱第一遍,初步感受歌曲情绪,用欢快的情绪演唱音阶
(1) 教师播放歌曲范唱,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情绪。
(2) 教师将音阶贴在黑板上,集体慢速唱准音阶,个别纠正音准后再完整演唱,教师简单介绍民族调式。
(3) 用欢快的情绪演唱音阶。
活动2.2—— 聆听歌曲范唱第二遍,找到体现四川歌曲特点的地方。
(1) 教师播放范唱并提问:歌曲中还有哪些地方让咱们这么开心?
(2) 听后学生可从多个方面进行回答,如:速度、节奏、衬词等
活动2.3—— 聆听歌曲范唱第三遍,小声跟唱,注意节奏、衬词等地方的演唱。
(1) 教师带着学生找一找有衬词的地方
(2) 老师播放范唱,跟学生一起小声演唱,感受四川歌曲的味道。
(三)学唱旋律
环节目标:唱会歌曲中的重复乐句和第三乐句的旋律。
设计说明:根据学生识谱水平,采用范唱、试唱、师生旋律接唱的方法降低识谱难度,感受歌曲旋律。
活动3.1—— 第三乐句特殊节奏的组合练习
(1) 教师出示第三乐句的旋律,
学生跟琴小声试唱。
(2) 个别学生试唱并带领大家一起演唱。
活动3.2——三至六乐句旋律接唱
(1) 教师接唱第四乐句,
学生看谱子重复老师的演唱。
(2) 第一遍三至六乐句旋律接唱。
(3)第二遍加快速度,像老师一样,用好听的声音演唱,注意二分音符 的时值唱准确。
(四)演唱歌曲《放牛山歌》
环节目标:能用明亮的声音有感情准确的演唱歌曲,并能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综合艺术表演。
设计说明:通过听老师范唱,了解歌曲内容熟悉歌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体会、感受、对比自主学习,解决歌曲节奏难点,能够准确演唱歌曲。最后运用不同的演唱形式及表现形式达到更好的演唱歌曲的目的。
活动4.1—— 教师范唱,熟悉歌词
教师范唱,学生感受四川民歌的特点,熟悉歌词,并对教师进行评价。
活动4.2——学生第一遍演唱:演唱第一段歌词,初步掌握
教师弹奏弹奏歌曲第一段,学生演唱。
活动4.3——学生第二遍演唱:发现演唱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学生第二次用情歌唱歌曲第一段
(1) 学生通过力度、声音等表现方法去表现自己的情感,并带领大家演唱。
(2) 教师演唱四至六乐句,学生感受放牛娃的心情——辛苦但很快乐。
(3) 教师演唱带有“个”字的乐句,学生找到有四川方言的地方“个”唱成“过”,师生一同演唱带有“个”字的乐句。
(4) 听四川学生说家乡话,感受四川方言特点——快、弯儿多。师生结合四川话特点,一同演唱歌曲中出现一字多音的歌词,感受四川歌曲的特点。
(5) 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第一段,教师边弹伴奏边指挥,提示学生歌曲的表现,注意“个”字用方言演唱。
活动4.4——学生第三遍演唱:演唱歌曲第二段
简单讲解第二段歌词,教师弹伴奏,学生有感情的演唱第二段。
活动4.5——学生第四遍演唱:完整演唱歌曲
教师弹伴奏,学生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
活动4.6——学生第五遍演唱:个别学生展示,带领全体学生唱第一段
(1) 个别同学展示,演唱第一段。
(2) 全体同学向展示的同学学习,有感情的演唱第一段。
活动4.7—— 学生第六遍演唱:个别学生带领全体学生唱第二段
个别同学展示,带领大家演唱第二段。
活动4.8—— 学生第七遍演唱:学生自愿上来带领全体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更多的同学上来自信的演唱,台上台下一同演唱全曲。
活动4.9—— 感受山歌不同的演唱形式
(1) 学生进行分组对唱。
(2) 师生进行一领众和
(3) 在欢快热烈的情绪下结束本课,学生齐唱歌曲下课。
六、学习评价方式
(一)形成性评价
1.在教学中利用自评、互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评价手段,以鼓励评价为主,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
2.关注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态度,培养学生音乐的体验、模仿能力及音乐的表现力。
3.通过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提高其审美能力。
(二)评价量规:
评价要点 A优秀 B良好 C一般
自 评 互 评 师 评
歌曲演唱:音准、节奏、声音、旋律准确性
歌曲表现:有感情自信的演唱歌曲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创设情境,导入本课学习。明亮的山歌、美丽的风景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自主学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节奏难点问题,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感受自身的主体价值。教师在此环节只起到点拨和引领的作用,这样能够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学习歌曲旋律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听唱典型节奏旋律,到师生旋律接龙,再到模仿老师的的声音,有感情的接唱歌谱。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引领学生逐步达到掌握歌曲旋律的目的。在教学环节中始终提示学生歌唱声音的表现,并通过力度的变化、动作提示、演唱形式等手段,达到学生正确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的目的。
八、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放牛山歌》歌曲充满童趣,四川民歌味道浓厚。中年级学生喜欢节奏欢快的歌曲,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还要注意他们的个性发展,使每一个学生享受音乐的乐趣,并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重点从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出发,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研究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掌握歌曲难点,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感悟。
一、循序渐进,有感情演唱歌曲。
首先学生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范唱感受歌曲情绪,选择用干净、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其次通过对歌曲的力度处理,使歌曲的演唱更为丰富。最后由个人展示、山歌对唱、领唱等形式进行综合艺术表演。通过以上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达到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的目的。
二、体现学生认知特点。
1.本课运用山歌欣赏进行教学环节的引入。欢快的音乐、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放牛山歌》的教学情境中。
2.识谱对于我校学生来说有一些困难。根据学生已有的识谱能力采用范唱、试唱、旋律接龙的形式,降低了学生识谱的难度,增加了趣味性,学生很快的掌握了歌曲旋律。
三、培养学生勇敢表现自己的自信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本课推向高潮。
1.歌曲第三乐句节奏作为本课的难点,我采取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起到点拨引领的作用。对歌曲进行力度处理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怎么去处理更好听?这样一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表现的欲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 在本课的最后部分,学生自信的表演带领大家一起演唱,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本课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学生感觉意犹未尽。
四、在教学实施的整体过程中的不足与今后改进方向:
1. 学生在进行歌曲表演时,由于在演唱的同时加入了动作、不同的演唱形式,学生忽视了原本已经演唱较好的歌曲。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加强此方面能力的培养。
2.在演唱歌曲时,多数学生的气息控制不好,声音位置掌握不好,就会出现喊唱的现象。学生演唱声音的位置和声音的统一,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学习和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对声音的控制也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