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创造宣言》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塑相 六贤祠 哑口无言 山穷水尽
B.金刚 无字碑 走头无路 众叛亲离
C.卦辞 茅草房 画龙点晴 陷入绝境
D.封锁 安魂曲 自暴自弃 接二连三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创造宣言
【解析】【分析】A项,“相”应为“像”。
B项,“头”应为“投”。
C项,“晴”应为“睛”。
D项,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然后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
B.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C.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D.点滴的创造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
【答案】C
【知识点】比喻;排比;反问;创造宣言
【解析】【分析】A项,排比;
B项,反问;
C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D项,比喻。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人说:环境太________了,不能创造。
②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________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
③你不能________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
A.平庸 鲁钝 放任 B.平凡 鲁莽 放弃
C.平庸 鲁莽 放任 D.平凡 鲁钝 放弃
【答案】D
【知识点】近义词;词语的使用(搭配);创造宣言
【解析】【分析】平庸:寻常、不高明,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智力。平凡:平常,普通。故①应选用平凡。故排除AC。“鲁钝”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智力。“鲁莽”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故②应选用鲁钝。故排除B。故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正确运用词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切忌望文生义;②辨清词语的感彩;③注意词语运用的范围;④注意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⑤注意区分近义词语;⑥注意某些词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答题时,还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词语使用是否恰当。
4.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什么时候,人都不可以自暴自弃。
B.这副对联挂在这气派的厅堂,真是画龙点睛。
C.以他的个性,事情未到山穷水尽时,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D.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
【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自暴自弃 :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这里使用正确。
B.“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C.山穷水尽 : 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这里使用恰当。
D.众叛亲离: 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这里使用恰当。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正确运用成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准确理解成语的意思,切忌望文生义;②辨清成语的感彩;③注意成语运用的范围;④注意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⑤注意区分同义成语;⑥注意某些成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
5.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文字,却是不然。
②且如一个“天”字,本是苍苍的天,引申为最尊的称呼,再引申为自然的称呼。
③所以有《说文解字》《尔雅》《释名》等书,说那转注、假借的道理。
④若在他国,引申义,必有语尾变化,不得同是一字,含有数义。
⑤三义不同,总只一个“天”字。
⑥中国文字,与地球各国绝异,每一个字,有它的本义,又有引申之义。
A.①②⑤⑥④③ B.⑥④①②⑤③
C.①②⑤③④⑥ D.⑥②⑤④①③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用排除法解答。通读六个句子,①紧承④的句意,据此排除A、C两项;再比较B、D,确定⑥后跟④还是②,②紧承①的句意进行举例说明,排除D项,答案为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作文时,我们一定要详略得当,绝不能添枝加叶,画龙点睛。
B.小张被大家问得哑口无言,只有默默低头承认错误。
C.你如果因为这点挫折便自暴自弃,那这辈子都难有所成就了。
D.这堂诗歌鉴赏课,语文老师匠心独运,以画配诗,诗、画相得益彰,意韵无穷。
【答案】A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项,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与语境不符,应为“画蛇添足”。
B项,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使用正确。
C项,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使用正确。
D项,相得益彰: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二、填空题
7.填空。
(1)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 ”,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罗丹, (国籍)雕塑家、艺术理论家,代表作有《 》《青铜时代》等。歌德, (国籍)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代表作有《浮士德》《 》等。
(2)《易经》又称《 》,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 (人名)在狱中所作。
【答案】(1)生活教育;法国;思想者;德国;少年维特之烦恼
(2)周易;周文王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2)根据对《易经》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1)生活教育;法国;思想者;德国;少年维特之烦恼
(2) 周易;周文王
【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
8.阅读下列语段,给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 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 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hén ,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chòng 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huǐ ,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答案】sù;tǎng;痕;崇;毁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字音和字形的积累答题,注意“塑”不要注成“suò”;“崇”不要写成“祟”。
故答案为:sù、tǎng 、痕、 崇、 毁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字形,也是对词语积累的考查。做这样的题必须要做到:①能正确的拼读拼写,牢固掌握字音字形,不写错字别字,尤其要注意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等;②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正确的汉字;③不但要求书写正确,还要在正确的基础上达到工整、规范的要求。
三、现代文阅读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刘根生
①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的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的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选择,影响着结局。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②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的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50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岁后主持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还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
③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④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荷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心念苍生、以苦为乐,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力量。
⑤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比如用新瓶装旧酒,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底片却还是一张;比如习惯于守成、放弃了创新,在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装样子,有难度的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不敢干。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
⑥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开始时,它会用舌尖轻轻地舔舐毛驴的脚踝,接着再咬个小口吸血,毛驴浑然不觉;一只只蝙蝠接力,毛驴终于轰然倒地。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区。这种舒适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一个人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心也方有长久的安宁。
⑦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的目标伟大。高远的目标,寄托着理想和信仰,能激励精神、催人奋进。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标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高度,他们常常自觉选择离开舒适区,艰难地踏上新征程。面对生命这棵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1)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2)首先,提出分论点;然后,用航天员训练的事例进行证明,再引用孟子的话加以强调;最后,得出“求极限”虽使人痛苦,却促人强大的结论。
(3)①举例论证,连用三个“比如”列举一系列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②比喻论证,用洗照片比喻反复显摆成果,形象地说明了模仿自己,机械重复这一现象,进而有力地论证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过程;中心论点;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创造宣言
【解析】【分析】(1)本文第①段首先把普通花样滑冰运动员和顶尖花样滑冰运动员进行对比,然后由此提出问题:“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 最后据此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2)本文开头提出论点: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第②③④段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 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而第三段首先就提出分论点: 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然后举景海鹏敢于“求极限”的事例,接着又引用古人的话进行强调,最后得出结论: 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
(3)认真阅读文章可知,本段是论证走不出舒适区,不能挑战自己的危害,是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的。作者一连举了三个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另外,作者还把“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比作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形象的论证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
【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2)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行文思路的能力。议论文的行文思路有:层进式、并列式、总分式、对照式。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切不可离开内容泛泛而谈。
(3)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学生的精神
陶行知
①现在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有一个很大的通病,就是容;易“自满”。不论研究何种学科,只有相当的了解,即洋洋自得、心满意足。中国“四书”上有两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真是千古不灭的格言,并且是两句不能分开的话。因为要“学而不厌”,才能够做到“诲人不倦”。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学而不厌”。这可说是我现在要讲的学生的精神的先决问题。
②现在开始来讲学生的精神了。学生的精神大约分为三点。
③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我们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多发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例如别人要我们信仰国家主义,我们必须明了国家主义的内容是否合于现代社会,才定信仰不信仰的方针。其他,社会主义亦然,无政府主义亦然……尤其我们研究科学之时,碰到了一个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因为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不知的地方,那还有能够知道的一日;倘若不知的而认为知,那么,不知道的终究没有知道的日子了。这可说是自己斩断自己求学的机能。所以我们学生求学,第一步就要有科学的精神。
④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我们在任何环境里面做事,不可过于急进。譬如园了裁花木,倘只执一镰斧,乱砍荆棘,我相信花木亦必随之而受伤。务须从旁着想,怎样才能使荆棘去掉,那么,非用委婉的功夫不可。改造社会也是一样。尤其是我们学生,因为是领导民众的中坚分子,倘用快刀斩乱麻的手段,必使一般民众起畏惧之心,还怎样讲改造社会?所以我们要改造社会,也需要用委婉的精神,走到民众前头,慢慢地领他们向前走,并且还要告示他们向前走的方法。如此才有改造社会的希望。不然,任你如何轰轰烈烈倡导改造社会,社会还是不能改造的。
⑤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们处在任何环境里面,必抱有坚强人格,不可自由摇动,尤其到了利害生死关头之时,必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这才算得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国民。现在中国学生在普通情形的时候,各人的性格,好像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到危急存亡利害相冲的关头,就看得清清楚楚,各人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处在任何的环境里面,坚强不摇的人格及不屈不挠的精神,是绝不能少的,尤其在我们学生时代。
⑥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3)下面的材料是原文中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明朝的方孝孺先生,当燕王朱棣篡位之时,使他起草“即位诏”,他大书“燕王篡位”四字,因此被诛十族。燕王篡位之时,势力胜过现在的任何军阀,但不能压倒方先生一笔锥。
(4)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1)今日的学生及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2)比喻论证。将学生改造社会比作园丁栽花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这一论点,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更易于读者理解。
(3)放在第⑤段最合适。因为方孝孺的事例表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这和第⑤段的论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4)首先由中国学生和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过程;中心论点;补充论据
【解析】【分析】(1)根据文章结尾“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可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今日的学生及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2)画线句将学生改造社会比作园丁栽花木,这是运用了比常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这一论点,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
(3)材料中,方孝孺不畏惧燕王,燕王的势力“不能压倒方先生一笔锥”,体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这和第⑤段的观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4)作者首先在第①段由中国学生和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第③至⑤段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⑴ 今日的学生及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⑵ 比喻论证。将学生改造社会比作园丁栽花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这一论点,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更易于读者理解。
⑶ 放在第⑤段最合适。因为方孝孺的事例表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这和第⑤段的论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⑷ 首先由中国学生和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怎样才能准确恰当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呢?一是根据题目来确定该中心论点,文章标题即是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论点。二是根据中心论点提出的位置确定。在文章开头确定中心论点,作者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文章第一句或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由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引出中心论点。在文章结尾确定中心论点,一些议论文,特别是总分式或层层递进式结构的文章,开头提出问题再经过多角度论证,作者往往会在结尾重申中心论点。在文章中间分析论证后推出中心论点。三是根据分论点来确定中心论点。四是根据论证的结构来确定中心论点。五是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隐藏在引用的名言警句中。
⑵此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答题的时候要结合全文的中心论点及语境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进行判断。
⑷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论点;要答出论据或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要使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题的语言。
四、综合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择校就是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情况下,选择上一所好的学校。这种现象在小学升初中显得尤其突出。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在本学区内上初中,都希望孩子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这样就造成了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初中成为择校的热门。
材料二:一些家长不惜拼钱、拼人脉进行择校。为了在好学校“抢”得“一席之位”,大量孩子就会为升入优质初中而报班补课、考试拿证,一些课外培训因此甚嚣尘上,一些孩子也因此身心俱疲、厌学。“择校”使一些学校“人满为患”,一些学校“少人问津”,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钱择校”“权择校”更带来了“教育不公”“教育腐败”等问题。
材料三:在13亿人口的中国,没有哪件事像义务教育一样牵动每个家庭的心,人民群众希望接受更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如何破解“择校”难题?“就近入学”是一直强调的举措。今年年初,教育部就印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如今又聚焦19个“义务教育招生入学问题”更受关注的大城市,明确要求制定完善的规范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
(1)阅读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破解择校,就近入学”的三点好处。
(2)根据材料三续写下句,破解“择校”难题。(要求:句式相同,字数相等)
上句:倾财力择学校家长无奈
下句:
【答案】(1)①减轻学生压力;②体现教育公平或拒绝腐败;③减少教育资源浪费。
(2)定措施近入学政府监管
【知识点】材料探究;诗歌对联;创造宣言
【解析】【分析】(1)认真阅读材料二可知,这则材料从三个方面说明择校的缺陷:一是造成教育不公平或腐败现象;而是增加孩子学习负担;三是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如果破解择校,就近入学就可以避免这些缺陷,带来的好处是:①体现教育公平或拒绝腐败;②减轻学生压力;③减少教育资源浪费。
(2)首先分析上联的内容和形式,内容方面:概括了择校的缺陷和家长的态度;形式方面“倾财力”“择学校”都是三个字,也都是动宾短语;“家长无奈”是主谓短语,因此拟写的下联内容应该是破解择校的好处和政府的态度,形式上要与上联一致。如: 定措施近入学政府监管。
【点评】(1)本题考查探究材料的能力。探究材料一定要在反复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探究材料的深层内容。
(2)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1 / 1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创造宣言》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塑相 六贤祠 哑口无言 山穷水尽
B.金刚 无字碑 走头无路 众叛亲离
C.卦辞 茅草房 画龙点晴 陷入绝境
D.封锁 安魂曲 自暴自弃 接二连三
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
B.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C.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D.点滴的创造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人说:环境太________了,不能创造。
②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________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
③你不能________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
A.平庸 鲁钝 放任 B.平凡 鲁莽 放弃
C.平庸 鲁莽 放任 D.平凡 鲁钝 放弃
4.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什么时候,人都不可以自暴自弃。
B.这副对联挂在这气派的厅堂,真是画龙点睛。
C.以他的个性,事情未到山穷水尽时,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D.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
5.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文字,却是不然。
②且如一个“天”字,本是苍苍的天,引申为最尊的称呼,再引申为自然的称呼。
③所以有《说文解字》《尔雅》《释名》等书,说那转注、假借的道理。
④若在他国,引申义,必有语尾变化,不得同是一字,含有数义。
⑤三义不同,总只一个“天”字。
⑥中国文字,与地球各国绝异,每一个字,有它的本义,又有引申之义。
A.①②⑤⑥④③ B.⑥④①②⑤③
C.①②⑤③④⑥ D.⑥②⑤④①③
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作文时,我们一定要详略得当,绝不能添枝加叶,画龙点睛。
B.小张被大家问得哑口无言,只有默默低头承认错误。
C.你如果因为这点挫折便自暴自弃,那这辈子都难有所成就了。
D.这堂诗歌鉴赏课,语文老师匠心独运,以画配诗,诗、画相得益彰,意韵无穷。
二、填空题
7.填空。
(1)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 ”,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罗丹, (国籍)雕塑家、艺术理论家,代表作有《 》《青铜时代》等。歌德, (国籍)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代表作有《浮士德》《 》等。
(2)《易经》又称《 》,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 (人名)在狱中所作。
8.阅读下列语段,给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 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 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hén ,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chòng 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huǐ ,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三、现代文阅读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刘根生
①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的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的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选择,影响着结局。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②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的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50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岁后主持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还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
③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④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荷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心念苍生、以苦为乐,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力量。
⑤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比如用新瓶装旧酒,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底片却还是一张;比如习惯于守成、放弃了创新,在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装样子,有难度的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不敢干。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
⑥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开始时,它会用舌尖轻轻地舔舐毛驴的脚踝,接着再咬个小口吸血,毛驴浑然不觉;一只只蝙蝠接力,毛驴终于轰然倒地。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区。这种舒适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一个人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心也方有长久的安宁。
⑦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的目标伟大。高远的目标,寄托着理想和信仰,能激励精神、催人奋进。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标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高度,他们常常自觉选择离开舒适区,艰难地踏上新征程。面对生命这棵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学生的精神
陶行知
①现在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有一个很大的通病,就是容;易“自满”。不论研究何种学科,只有相当的了解,即洋洋自得、心满意足。中国“四书”上有两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真是千古不灭的格言,并且是两句不能分开的话。因为要“学而不厌”,才能够做到“诲人不倦”。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学而不厌”。这可说是我现在要讲的学生的精神的先决问题。
②现在开始来讲学生的精神了。学生的精神大约分为三点。
③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我们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多发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例如别人要我们信仰国家主义,我们必须明了国家主义的内容是否合于现代社会,才定信仰不信仰的方针。其他,社会主义亦然,无政府主义亦然……尤其我们研究科学之时,碰到了一个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因为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不知的地方,那还有能够知道的一日;倘若不知的而认为知,那么,不知道的终究没有知道的日子了。这可说是自己斩断自己求学的机能。所以我们学生求学,第一步就要有科学的精神。
④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我们在任何环境里面做事,不可过于急进。譬如园了裁花木,倘只执一镰斧,乱砍荆棘,我相信花木亦必随之而受伤。务须从旁着想,怎样才能使荆棘去掉,那么,非用委婉的功夫不可。改造社会也是一样。尤其是我们学生,因为是领导民众的中坚分子,倘用快刀斩乱麻的手段,必使一般民众起畏惧之心,还怎样讲改造社会?所以我们要改造社会,也需要用委婉的精神,走到民众前头,慢慢地领他们向前走,并且还要告示他们向前走的方法。如此才有改造社会的希望。不然,任你如何轰轰烈烈倡导改造社会,社会还是不能改造的。
⑤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们处在任何环境里面,必抱有坚强人格,不可自由摇动,尤其到了利害生死关头之时,必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这才算得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国民。现在中国学生在普通情形的时候,各人的性格,好像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到危急存亡利害相冲的关头,就看得清清楚楚,各人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处在任何的环境里面,坚强不摇的人格及不屈不挠的精神,是绝不能少的,尤其在我们学生时代。
⑥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3)下面的材料是原文中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明朝的方孝孺先生,当燕王朱棣篡位之时,使他起草“即位诏”,他大书“燕王篡位”四字,因此被诛十族。燕王篡位之时,势力胜过现在的任何军阀,但不能压倒方先生一笔锥。
(4)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四、综合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择校就是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情况下,选择上一所好的学校。这种现象在小学升初中显得尤其突出。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在本学区内上初中,都希望孩子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这样就造成了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初中成为择校的热门。
材料二:一些家长不惜拼钱、拼人脉进行择校。为了在好学校“抢”得“一席之位”,大量孩子就会为升入优质初中而报班补课、考试拿证,一些课外培训因此甚嚣尘上,一些孩子也因此身心俱疲、厌学。“择校”使一些学校“人满为患”,一些学校“少人问津”,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钱择校”“权择校”更带来了“教育不公”“教育腐败”等问题。
材料三:在13亿人口的中国,没有哪件事像义务教育一样牵动每个家庭的心,人民群众希望接受更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如何破解“择校”难题?“就近入学”是一直强调的举措。今年年初,教育部就印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如今又聚焦19个“义务教育招生入学问题”更受关注的大城市,明确要求制定完善的规范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
(1)阅读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破解择校,就近入学”的三点好处。
(2)根据材料三续写下句,破解“择校”难题。(要求:句式相同,字数相等)
上句:倾财力择学校家长无奈
下句: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创造宣言
【解析】【分析】A项,“相”应为“像”。
B项,“头”应为“投”。
C项,“晴”应为“睛”。
D项,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然后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2.【答案】C
【知识点】比喻;排比;反问;创造宣言
【解析】【分析】A项,排比;
B项,反问;
C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D项,比喻。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3.【答案】D
【知识点】近义词;词语的使用(搭配);创造宣言
【解析】【分析】平庸:寻常、不高明,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智力。平凡:平常,普通。故①应选用平凡。故排除AC。“鲁钝”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智力。“鲁莽”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故②应选用鲁钝。故排除B。故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正确运用词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切忌望文生义;②辨清词语的感彩;③注意词语运用的范围;④注意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⑤注意区分近义词语;⑥注意某些词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答题时,还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词语使用是否恰当。
4.【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自暴自弃 :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这里使用正确。
B.“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C.山穷水尽 : 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这里使用恰当。
D.众叛亲离: 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这里使用恰当。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正确运用成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准确理解成语的意思,切忌望文生义;②辨清成语的感彩;③注意成语运用的范围;④注意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⑤注意区分同义成语;⑥注意某些成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
5.【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用排除法解答。通读六个句子,①紧承④的句意,据此排除A、C两项;再比较B、D,确定⑥后跟④还是②,②紧承①的句意进行举例说明,排除D项,答案为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6.【答案】A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项,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与语境不符,应为“画蛇添足”。
B项,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使用正确。
C项,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使用正确。
D项,相得益彰: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7.【答案】(1)生活教育;法国;思想者;德国;少年维特之烦恼
(2)周易;周文王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2)根据对《易经》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1)生活教育;法国;思想者;德国;少年维特之烦恼
(2) 周易;周文王
【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
8.【答案】sù;tǎng;痕;崇;毁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字音和字形的积累答题,注意“塑”不要注成“suò”;“崇”不要写成“祟”。
故答案为:sù、tǎng 、痕、 崇、 毁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字形,也是对词语积累的考查。做这样的题必须要做到:①能正确的拼读拼写,牢固掌握字音字形,不写错字别字,尤其要注意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等;②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正确的汉字;③不但要求书写正确,还要在正确的基础上达到工整、规范的要求。
9.【答案】(1)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2)首先,提出分论点;然后,用航天员训练的事例进行证明,再引用孟子的话加以强调;最后,得出“求极限”虽使人痛苦,却促人强大的结论。
(3)①举例论证,连用三个“比如”列举一系列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②比喻论证,用洗照片比喻反复显摆成果,形象地说明了模仿自己,机械重复这一现象,进而有力地论证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过程;中心论点;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创造宣言
【解析】【分析】(1)本文第①段首先把普通花样滑冰运动员和顶尖花样滑冰运动员进行对比,然后由此提出问题:“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 最后据此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2)本文开头提出论点: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第②③④段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 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而第三段首先就提出分论点: 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然后举景海鹏敢于“求极限”的事例,接着又引用古人的话进行强调,最后得出结论: 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
(3)认真阅读文章可知,本段是论证走不出舒适区,不能挑战自己的危害,是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的。作者一连举了三个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另外,作者还把“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比作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形象的论证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
【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2)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行文思路的能力。议论文的行文思路有:层进式、并列式、总分式、对照式。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切不可离开内容泛泛而谈。
(3)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10.【答案】(1)今日的学生及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2)比喻论证。将学生改造社会比作园丁栽花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这一论点,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更易于读者理解。
(3)放在第⑤段最合适。因为方孝孺的事例表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这和第⑤段的论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4)首先由中国学生和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过程;中心论点;补充论据
【解析】【分析】(1)根据文章结尾“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可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今日的学生及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2)画线句将学生改造社会比作园丁栽花木,这是运用了比常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这一论点,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
(3)材料中,方孝孺不畏惧燕王,燕王的势力“不能压倒方先生一笔锥”,体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这和第⑤段的观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4)作者首先在第①段由中国学生和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第③至⑤段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⑴ 今日的学生及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⑵ 比喻论证。将学生改造社会比作园丁栽花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这一论点,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更易于读者理解。
⑶ 放在第⑤段最合适。因为方孝孺的事例表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这和第⑤段的论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⑷ 首先由中国学生和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怎样才能准确恰当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呢?一是根据题目来确定该中心论点,文章标题即是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论点。二是根据中心论点提出的位置确定。在文章开头确定中心论点,作者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文章第一句或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由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引出中心论点。在文章结尾确定中心论点,一些议论文,特别是总分式或层层递进式结构的文章,开头提出问题再经过多角度论证,作者往往会在结尾重申中心论点。在文章中间分析论证后推出中心论点。三是根据分论点来确定中心论点。四是根据论证的结构来确定中心论点。五是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隐藏在引用的名言警句中。
⑵此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答题的时候要结合全文的中心论点及语境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进行判断。
⑷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论点;要答出论据或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要使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题的语言。
11.【答案】(1)①减轻学生压力;②体现教育公平或拒绝腐败;③减少教育资源浪费。
(2)定措施近入学政府监管
【知识点】材料探究;诗歌对联;创造宣言
【解析】【分析】(1)认真阅读材料二可知,这则材料从三个方面说明择校的缺陷:一是造成教育不公平或腐败现象;而是增加孩子学习负担;三是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如果破解择校,就近入学就可以避免这些缺陷,带来的好处是:①体现教育公平或拒绝腐败;②减轻学生压力;③减少教育资源浪费。
(2)首先分析上联的内容和形式,内容方面:概括了择校的缺陷和家长的态度;形式方面“倾财力”“择学校”都是三个字,也都是动宾短语;“家长无奈”是主谓短语,因此拟写的下联内容应该是破解择校的好处和政府的态度,形式上要与上联一致。如: 定措施近入学政府监管。
【点评】(1)本题考查探究材料的能力。探究材料一定要在反复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探究材料的深层内容。
(2)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