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二则 复习卷
1咏雪①
■南朝宋刘义庆
谢太傅②寒雪日内集③,与儿女④讲论文义。俄而⑥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⑩。”兄女曰:“未若(11)柳絮因风(12)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13),左将军王凝之(14)妻也。(七上)
词语注释
①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403一444)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本文出自《言语》篇,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谢太傅:既谢安(320一385),字安石,陈郡阳夏(jǚ)(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③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④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在女。
⑤文义:文章的义理。
⑥俄而:不久,一会儿。
⑦骤:急。
⑧何所似:像什么。
⑨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⑩差(cha)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
未若:不如,不及。
因风:乘风。因,趁、乘。
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14、王凝之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
今语对释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很大,谢大傅很有兴致地问:“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谢道韫说:“不如说是柳絮乘风舞动。”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阅读指南
1、本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同时,谢道韫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当时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会风气。
2.文章言简意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并固此而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部交待清楚。接着详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谢安出题考听众)。谢安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因为“俄而雪骤”,早先的小雪顷刻间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谢安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记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谢安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女,左将军王凝之也”。这是一个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
3、为何说谢道韫作的比喻更好呢?柳絮,作为春时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 特征。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因风起“更表现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而且柳絮飘飞是春暖花开之时,以春之暖景写冬之冷景,更见诗意。再看“撒盐空中”的比方:盐在空中唰唰地撒,重重地下落,躲都来不及,何谈欣赏?
巩固检测
词语解释
1.与儿女讲论文义 论:
2.未若柳絮因风起 若:
自信
1.与儿女讲论文义 论:谈论
2.未若柳絮因风起 若:如、及。
句子翻译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撒盐空中差可拟。
1、谢太傅很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2、“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三、内容理解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括了谢太傅一家咏雪的背景,包括时间:寒雪日;地点:家中;人物:谢安和他的小辈们;内集的原因:讲论文义。
兄妹两人一个把雪比作盐,另一个把雪比作柳絮。谢安认为哪个更好?你的看法呢?
2、课文中,从谢安“大笑乐”可以看出他更加倾向于后者。
(1)认为“柳絮因风而起”更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白雪纷纷何所似
(2)认为“撒盐”空中更好,因为书中说“雪骤”,大雪下的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漫舞的样子。因此,这个比喻真切的描述了当时的场景。
文本依据
下列与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喻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咏雪“名句是( )
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B.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下列对本文的内容和写法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了作者赞赏谢道温的聪颖和才气。
B.谢太傅“大笑乐”是因为他认为谢道“柳絮”之喻胜过胡儿“盐”之喻。
C“公大笑”的“笑”是嘲讽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比喻的不合时宜。
D“柳絮”有春天即将到来之意,如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意蕴.
A,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了作者赞赏谢道温的聪颖和才气。
四、常识填空
选文是南朝宋(朝代))的刘义庆(人名)。编撰的
实战演练
1.选文出自《世说新语),此书记述了 时期人物的思想言行和时代风尚,是我国
“ ”的代表作
1.选文出自《世说新语),此书记述了 魏晋 时期人物的思想言行和时代风尚,是我国
“ 志人小说 ”的代表作
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咏雪》出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篇。
B.文章记叙了谢安一家讲论文义其乐融融的情景。
C,文章以生动的细节描写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
D.大笑乐“表示谢太傅对侄女咏雪句的不以为然。
2陈太丘①与友期行
南朝宋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②,期日中③。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④,去后乃⑤至。元方⑥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⑦?”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日:“非人载!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⑧。”元方日:“君与家君⑨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10))之。元方入门不顾(11)”。(七上)
词语注释
①选自(世说新语·方正)。陈太丘,即陈寔(sh1)(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颖
(ying)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太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
②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③日中:正午时分。
④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⑤乃:才。
⑥元方:即陈纪(129一199),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⑦尊君在不(fo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⑧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⑨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10、引:拉
11、顾:回头看。
今语对释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友人)还没到、陈太丘就丢下他离开了、
(陈大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友人同元方:“你的父来在吗?”(元
方)回答道:“(家父)等了您很久,您都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我相约出行,却丢下我自己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到了正午您还不
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着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阅读指南
1,本文通过年仪七岁的陈元方与客人的对话,表现了元方不仅聪明机智,而且自幼懂得守信重礼,明晓事理
2.本文布局严谨。按事情的时间变化、人物行为、情节发展,一路写下来,不旁逸斜出,不设悬念。
3本文语言简洁。开篇交代背景后,简洁地描写对话,表现七岁的陈元方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的品质,对客人前倨后恭的不同表现也写得十分简洁。
4.人物形象鲜明。本文以“无礼”“无信”为核心,着重写陈元方与客人的对话,在对话与对比中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首先是元方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待君久不至,已去”。接着描写元方对客人“无信”“无礼”的表现据理驳斥。最后写元方“入门不顾”。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维护父亲与自己尊严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而“无信”“无礼”的友人形象也展现在读者面前。
巩固检测
一、词语解释
L陈太丘与友期行 行:
2.太丘舍去 舍:
3.待君久不至,已去 去:
4.相委而去 委:
5.元方入门不顾 顾:
L陈太丘与友期行 行:出行
2.太丘舍去 舍:舍弃
3.待君久不至,已去 去:离开
4.相委而去 委:舍弃
5.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句子翻译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友人惭,下车引之
陈太丘就丢下(友人)离开了,(陈大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真不是君子啊!和我相约出行,却丢下我自己走了,
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元方。
内容理解
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1,本文写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小小年纪的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特点;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城人们懂礼仪、讲诚信否则会失去朋友,丧失友谊
文中元方应对得体、据理力争的句子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的“方正”表现在:
(1)
3.元方的“方正”表现在:
(1)懂得“信”的重要性
(2)懂得“礼”的重要性
(3)反驳有理有据
(4)用行动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
文末“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却“人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不失礼。
示例一: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一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该以礼待之。
例二: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人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
四、常识填空
1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之分。“尊君“是 称,通常用来 尊称对方的父亲
“家君“是 称,通常用来 谦称自己的父亲
2、下列对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尾“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人木三分
B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用“人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惟妙惟肖。
C在叙述友人问元方时,由“怒”到“问”,感情急剧变化,表现了友人粗鲁无礼的性格
D在叙述元方回答友人质问时,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日”“日”,表现他落落大方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