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白杨》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11 21:0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白杨》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说课流程
《白杨》是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中的第三篇课文。这一组课文主要是描写西部,祖国版图上神奇的土地!《白杨》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助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愿和奉献精神。一、说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三是,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一、说教材说学情我们学校是农村学校,农村孩子知识面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加上生活时代背景不同,学生对白杨、对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了解甚微理解并掌握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为学生今后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二、说学情四年级学生求知的欲望、能力和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也更为广泛。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体会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重点
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PPT 课本与板书 等教具准备自主合作探究三、教学模式课标要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
不同学习需求,激发主动意识和
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本篇课文的教学模式大体为: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总结归纳(一)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2分钟)
师: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草原及我国古代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不知同学们课后有没有搜集更多的西部风光,对西部这片神奇的土地有更多的了解?生:自我发言。接着老师用PPT向同学们展示一幅幅西部自然风光或民族风景,接着画面停顿到傲然挺立的白杨树。进入这一节课《白杨》四、说教学设计新疆“魔鬼城”的雅丹地貌课标指出:自然风光、风俗民情
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云南大理风光西藏的布达拉宫陕西的秦陵兵马俑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补充资料
白 杨(二)生字词的学习。(2分钟)
在字词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等。(三)初读交流,整体感知(10分钟)
学要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琢磨出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接着分角色朗读。读完后,让学生谈谈他们从朗读中知道些什么,不理解的是什么?我再把他们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来,估计有:①白杨有什么特点?②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借白杨表白什么样的心?③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④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
(三)初读交流,整体感知(10分钟)
设计意图: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回答第一个问题并将描写白杨特点的句子画出。把握文章的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到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四)细读理解,品位感悟(17分钟)
根据文章的线索,将课文分为三层。重点为第二层。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可分为学生齐读、教师与学生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回答上一环节中的第二的问题,明白父亲也是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四)细读理解,品位感悟(17分钟)
在讨论和朗读中,逐步清晰认识到,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白杨树再此生根,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在经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建设者们放弃家乡各方面优越的条件,扎根于此,奉献青春,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借此体会课文在表达上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回答第三个问题。(四)细读理解,品位感悟(17分钟)
另外,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本文的人物描写特点。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对话,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哥哥诚实好奇,妹妹天真幼稚,而对父亲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的心理变化、志向与心愿。第一次“出神”和“沉思”,因看到白杨而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第二次“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时那么的天真幼稚;第三次是“严肃”,因为它与孩子谈白杨的特点,尽管孩子还不懂,但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又陷入沉思”是有树想到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浮起一丝微笑”想到自己后继有人。想到自己的孩子也将扎根于边疆而感到欣慰。进而回答前面提出的第四个问题。(四)细读理解,品位感悟(17分钟)
在分析语句的过程中,我还着重抓住白杨树的特点让学生展开想象重新组合句子,例如:
风沙铺天盖地的卷过去了,
白杨树 。
暴风雨大雪迎面扑过来了,
白杨树 。
干旱的土地一步一步蔓延过来了,
白杨树 。
洪流滚滚咆哮冲过来了,
白杨树 。(五)拓展升华,归纳总结(2分钟)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憾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五)拓展升华,归纳总结(2分钟)
小练笔:
边疆的建设者从来就 。哪儿 ,他们就在哪儿 。不管 ,不管 ,他们总是那么 ,那么 。 设计意图:
在抓住文章关键语词分析课文内容及文章情感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展开一定的想象,从而真正读懂白杨树的内心,进而明确爸爸的心愿。(六)布置作业
1、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2、推荐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林的风格》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及课文中心,同时拓展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白杨
(借物喻人)
白杨 —————— 建设者
高大挺秀 扎根边疆
适应性强 教育下一代
坚强不屈 共建边疆
歌颂建设者们服从祖国需要的爱国情怀 五、说板书设计六、说课堂评价评价建议 口语交际 阅读 写话 综合性学习
以本节课的小练笔为例,要在情感升华的基础上恰当引导,学生写完以后,语言以激励性语言为主。
重视考察学生的语言规范和语言文明,尤其是在环节二概括课文内容时注意组织语言的完整性和流畅性。走出语文、走出课堂开始一生的学习。主要是在环节三中采用生生互评,生读师评,师读生评等多元评价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
多样的评价体系。
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
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
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
的语文能力。
教师资源 说开发 网络资源 社会资源 将以与文本的相关资料引入新课
拓展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图片形式,再现西部风光;
了解西部情况借助班级家委会的力量,使学生与西部小朋友手拉手,使我们成为联谊班级,一起走进更为广阔的语文天地。教材资源 主要是拓展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多读多品位,感受字里行间的真情。感谢您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