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
2.原子的构成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1.认识原子的构成,掌握构成原子的各微粒之间的数量和电性关系.(重点)
2.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知道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了解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重点)
4.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说出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并掌握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知道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难点)
3.以具体例子,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并能写出常见离子的符号。(重点)
答一答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1.水在通电的状态下分解成什么?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大量氢分子聚集成氢气;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2.在化学反应中什么改变,什么不变?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改变,而原子在反应前后不变。
议一议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我们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读一读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原子是可分的
原子的结构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等人发现了电子,这说明原子在结构上是可分的。于是他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原子呈圆球状,充斥着正电荷,带负电荷的电子像一粒粒葡萄干一样镶嵌其中。
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多的高速a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绝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格径,甚至有极少数的a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看一看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原子是可分的
原子的结构
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演示图:
记一记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结构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逐渐认识到了原子的构成。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一定数目的质子(带正电)和中子(不带电)构成的,其带的正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
记一记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结构
2.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所占体积很小,原子核外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内绕核做高速运动。原子核虽然很小,但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这是因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都比电子的质量大得,质子质量约为电子质量的1836倍。
3.原子核所带正电荷(即核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4.在原子中,核电荷数就是所有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放=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记一记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原子的基本性质
原子的结构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如金、金刚石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保持它们的化学性质。金属、稀有气体、部分非金属等物质都是直接由原子构成。
2.原子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如质量和体积很小、原子之间存在间隔和相互作用、总在不断地运动等。
3.物质与原子、分子的关系。
记一记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质量的计算
原子的质量很小,比如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9.288×10-26kg,这给原子质量的记忆和运用都带来不便。于是我们引入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以一个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1.993×10-26 kg)的1/12作为基准,计算出其他原子的相对质量,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6
注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但能反映原子实际质量的相对大小。它的单位为“1”,一般不写也不读。在化学计算中通常采用“四舍五入”法取相对原子质量的整数值(氯除外)。
记一记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中子、电子的关系
原子质量的计算
由于质子与中子的质量基本相等,都约等于碳12原子质量的 1/1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所以: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典例解析
教学过程
学以致用
【典例1】 甲原子与乙原子的质量比为a:b,而乙原子与碳原子的质量比为c:d,则甲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B.
C.
D.
A
记一记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核外电子排布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中的电子
一个原子可能有多个电子,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通常把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称为电子的分层排布。其中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是第一层,由内而外依次是第二层、第三层……第七层。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8
圆圈代表原子核
数字代表核内质子数
2
6
弧线表示电子层
数字代表该层电子数
记一记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及其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原子中的电子
(1)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最外层子数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2)排满第一层再排第二层,排满第二层再排第三层(适用于前三层)。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是不变的,发生改变的只是原子核外的电子。一般地,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
原子类别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结论
金属原子 一般小于 4 易失去电子 活泼 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联系
非金属原子 一般大于 4 易得到电子 活泼
稀有气体原子 一般等于8 (氦为2) 为稳定结构,很难得失电子 稳定
典例解析
教学过程
学以致用
【典例2】 根据下列各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一组是( )
A
记一记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离子
原子中的电子
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为8(只有一个电子层时为2)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结构。不具备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有形成相对稳定结构的趋势。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是不变的,发生改变的只是原子核外的电子。原子失去电子后变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得到电子后变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离子的概念:由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的带电的原子或根叫作离子。
记一记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离子
原子中的电子
离子分类:
(1)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如 H+、Na+、Mg2+、Al3+、NH+等。
(2)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如O2-、S2-、F-、CI-、OH-等。
离子符号:
(1)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及电性,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如Mg+、S2-;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1个单位的负电荷时,“1”省略不写,如 Na+,CI-等。
记一记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离子
原子中的电子
离子符号:
(2)表示的意义:
O2-
表示每个氧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
表示两个氧离子带
2
注意:在离子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不相等。
阳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所带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记一记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离子
原子中的电子
离子的形成:
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后变成阴离子和阳离子,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成不显电作的物质。形成过程如下:
失去一个电子
得到一个电子
Na
Na+
Cl
Cl-
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
NaCl
(不显电性)
记一记
教学过程
新知新授
离子
原子中的电子
分子、原子、离子和物质间的关系
原子
分子
离子
物质
组合
分解
得失电子
静电作用
形成
聚集
得失电子
典例解析
教学过程
学以致用
【典例3】 下列各粒子表示阳离子的是( )
D
用心记记
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
1.原子、分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
2.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的,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所带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它是由质子数决定
3.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该原子的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
4.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主要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多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5.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转变为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
分层作业
教学过程
课后巩固
完成课本相关作业
教学过程
结束新课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