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延迟符
学习目标
1.通过研读材料和图片,了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通过分析示意图,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改革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体会改革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变:生产关系
不变:社会主义制度
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内涵:
改革
开放
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为什么进行改革?改革是如何进行的?改革的成果如何?
改革为什么先从农村开始?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稳定的根本
农村已经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
如果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1978年12月)
材料一:
当时出去要饭心里很苦恼,农民有地有田,有牛有犁有耙,为什么搞不上吃的?我们心里不服气,农民不是不会种地,按当时那个政策约束了我们。
——摘自《小岗村,严金昌家的年关》
材料二: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大包干纪念馆》
1.背景
这两则材料反应农村改革前夕“人民公社”体制存在什么弊端?
人民公社政社合一:
统一经营,集中劳动,
统一分配,吃大锅饭
农民缺少自主权
农民积极性受压抑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内容: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目的:
措施:
意义: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特点)。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②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人民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营方式
分配方式
土地归属
以集体为单位
经营
平均分配
所有权、使用
权归国家集体
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交足国家,留足集体,
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所有权归国家集体
承包使用权归农民
按劳分配
变
土地所有制性质和所有权不变
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事件 时间 原因 内容 影响 变化
土地改革 1950— 1952 封建土地制度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土地。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所有权:地主→农民
农业合作 化运动 1953— 1956 分散的个体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有互助合作的要求。 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所有权:农民→集体
所有制:私→公
经营:个体→集体
人民公 社化运动 1958— 1978 党的领导人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 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强调“一大二公”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强调规模、公有化程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 至今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农民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包给农民使用。(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有很大提高 经营:集体→个体
分配:平均→按劳
启示:(1)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国情);
(2) 经济政策必须与时俱进,适时调整;
(3)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4)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
材料一:
那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要盖11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广州日报
材料二:
(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时)“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张瑞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
思考:改革之前,国有企业是怎样的生产经营局面呢?
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
吃“大锅饭”,职工没有积极性
材料三:公私合营后,我国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的公有制,所有制形式比较单一,甚至连小商品也是公有制,这给居民的生活带来 了些不便。
所有制形式单一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单一公有制
平均分配“大锅饭”
政企职责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
内容
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政企分开
扩大企业自主权
实行经营责任制
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所有制形式
管理体制
分配制度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国有企业
国家
企业
工人
管得太多,太死
没有生产自主权缺乏活力
吃大锅饭,没有劳动积极性
给企业松绑
扩大自主权经营责任制
按劳分配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4.影响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面对一个问题——资源如何调配
计划经济:国家统一调控(有形的手)
优点:能高效集中人力、物力
问题:太死板
市场经济:市场进行调节(无形的手)
优点:市场调节能刺激企业活力
问题:忽视社会总体效益,无法
宏观调控
既要政府宏观调控,又要发挥市场作用
有形的手+无形的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材料:“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这就是说,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
——《人民日报》1990年12月17日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1.提出: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确立: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
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3.作用: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特点
改革特点
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
①从思想解放到改革推进
②从农村开始到城市深化
③从群众自发到中央推动
④从局部试点到全国推广
改革启示
①改革要勇于创新
②改革要打破阻力
③改革要循序渐进
……
课堂小结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
城市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发展乡镇企业
所有制形式
经营管理方式
分配方式
增强
企业
活力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有企业改革
1978年
1984年
推动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
改革特点:
先农村、后城市;
先试点,后推广;
循序渐进、不断完善;
改革启示:
要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
要实事求是,不断完善;
要关注广大人民利益;
……
“始终牢记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