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说课稿5、记忆大比拼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说课稿5、记忆大比拼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3-05-11 22:2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记忆大比拼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第八册中第5课《记忆大比拼》。下面我将着重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学具、教学思路、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对这个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详细说明。
一、教材分析
《记忆大比拼》是湖南美术出版社《美术》四年级下册第五课。教材以“记忆”为切入点,用半遮半掩的物体图片,让学生有意识地在观察写生中融入默写的因素,理解地补充物体被遮挡的部分,使之成为一个结构连贯而完整的形象,力图解决用线条表现物体结构及空间透视的知识技能,着重于对形体结构的体会和理解。在添画的基础上加以延伸和拓展,紧扣记忆画出完整的物体形状以及细节为知识点,引导学生掌握观察记忆的方法。这种训练活动有利于学生创作能力的提高。
活动一学习内容记忆大比拼是添画。参照教材图片中显现部分的物体结构,理解地补充物体被遮挡的部分,使之成为一个结构连贯而完整的形象,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写实探求心理,又巧妙设置障碍让他们思考理解物体结构转折的变化。记忆大比拼通过添画物体的外轮廓线和内部结构线,让学生了解物体的外形包含了遮挡、收缩和转折等前后空间透视变形的因素。
活动二学习内容是画出完整的立体形。教师需指导学生首先观察立体物的外形特征,然后再分析结构,物象由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除这几个部分本身的形体变化外,其相互组合使轮廓有了较多的变化,每一部分将如何衔接,特别突出的是各形体之间的相互遮挡关系,反映到轮廓线上则是线的遮挡、断连关系,最后再表现细节。儿童描绘形体首先应是画得生动,其次才是画准确。
二、学情分析
此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其关键在于技法的传授,由于学生描绘形体受儿童时期想像画定式的干扰,技法的形成与掌握往往需要长期的枯燥的训练,教师应尽可能将技法形象地、深入浅出地融汇于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单一的、刻板的、传统的技法学习模式,使其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潜移默化地感受和掌握知识技能。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认真观察物体的外形结构,初步感受和认识立体形的轮廓特征。
2、抓住物体外轮廓线与内部结构线的大致关系,合理地添画立体形。
3、能具体细致地描画教材中所提供的对象,用线流畅,表现生动。
4、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能以线条绘画的形式记录对事物的感受。
四、教学重难点
我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新课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合理地添画立体形的外轮廓线和内部结构线。
教学难点:了解圆的透视缩形原理和六面体的透视变形原理。(添画时用线流畅, 表现生动。)
五、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课件,半只花瓶(稿纸一)、半个粉笔盒(稿纸二)、半个楼房 和半个花盆 (稿纸三)图片; 笑脸若干;圆形卡纸一张。
学生准备:纸盒、易拉罐(圆柱体)、彩笔、铅笔。
六、教学思路
儿童写生并不需要具体规定应该怎样画,重要的是指导他们怎样观察,怎样自己画,并在画的过程中根据造型原理不断启发、提醒他们。相关绘画知识技能的传授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进行。
七、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导入,闯关比拼
教师活动:同学们,在我们的记忆中,有过许多难忘的人和事,例如,那些让我们可亲可敬的人,一双旧鞋子,一只旧花瓶,一个难忘的节日……,只要是曾经熟悉,不论它们现在是否完整,不论它是否躲避,我们依然能把它画下来用心珍藏。今天我们就拾起记忆的碎片,进行一次考验记忆的比赛。
(板书课题:记忆大比拼)比赛中有好几道关卡,看看哪些同学能顺利通过这些关卡。下面我们进入第一关:前不久,老师不小心把家里一只漂亮的花瓶打破了,现在只剩下残缺的一半,你们能帮老师把它补充完整吗? (课件出示半只残缺的花瓶)
学生活动:在教师发的稿纸一上添画,把图形补充完整。
教师活动:提示:如果你添画有困难,可以与同学交流一下,或是观察自带的圆柱体。巡回指导。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展示作品。
教师活动:出示圆形卡纸,引导学生观察,由于面的收缩,平置的圆形变成了椭圆形,说明圆的透视缩形原理。
学生活动:修改图形。
教师活动:1、课件演示添补花瓶的另一半。
2、作业评析,初步感受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特点,线条是否流畅,是否抓住了大小比例特征。
3、小结:圆柱形(类似于圆柱形)物体的特征:顶部和底部圆形的透视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特点和圆的透视缩形原理。
活动二:尝试表现,探究方法
教师活动:我们已顺利通过了第一关,下面我们进入第二关。昨天四年一班调皮捣蛋的王健同学把教室里的粉笔盒撕坏了,我们能帮他复原画出另一半吗?(课件出示残缺的粉笔盒图片)
学生活动:在教师发的稿纸二上添画,把粉笔盒补充完整。
教师活动:提示,如果添画时有困难,可以观察自带的纸盒。巡回指导。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展示作品。
教师活动:出示方形的立体实物,引导学生首先观察立体物的外形特征,然后再分析结构,物象由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除这几个部分本身的形体变化外,其相互组合使轮廓有了较多的变化,每一部分将如何衔接,特别突出的是各形体之间的相互遮挡关系,反映到轮廓线上则是线的遮挡、断连关系,最后再表现细节。
学生活动:修改补充图形。
教师活动:1、课件演示添补粉笔盒的另一半。
2、作业点评:能比较合理地添画物体的外轮廓线。
3、小结:方形物体的特征,对边平行,垂直于地平线的线永远垂直。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方形物体的特征,使他们懂得由于面的收缩,侧面的方形将变窄,在绘画时,应注意归纳轮廓线特征。
活动三:拼图游戏,激趣观察
教师活动:你们已顺利通过了两个关卡,下面我们来玩个小游戏放松放松。让我
们一起进入第三关:找找另一半。(课件出示4个水壶的半张图片,并出示打乱顺序的另外四幅半张图片)
学生活动:观察,小组讨论连线。
教师活动:你从哪里看出它们是同一个水壶的?
学生活动:回答连线的依据。
教师活动:1、课件演示拼图。
2、小结:要完成拼图,必须仔细观察,找到特征,拼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我们在绘画时也要仔细观察,才能抓住物体的特点,从而画出生动的画。
设计意图:通过拼图使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在绘画中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活动四: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教师活动:同学们已经通过了第三关,下面进入最难的第四关。大家都知道4月14我国青海省的玉树县发生了7.1级大地震,那里的许多楼房都被震塌,也包括学校的教学楼,当然教室里的花盆也被打破了。今天我们用手中的笔为灾区小朋友们恢复教学楼和教室里的花盆,献出我们的一片爱心。(课件出示:残缺的楼房和半个花盆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出示的图形,并把稿纸三中的物体添画完整。
学生活动:观察、添画。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
学生活动:小组评议,选出组内的优秀作品展示在黑板上,每个小组派代表将本组的笑脸贴在大家认为较好的作品上,并说明理由。
教师活动:1、课件演示添画楼房和花盆。
2、小结:这些作品都是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细心绘画出来的。它们的线条流畅,比例恰当,可以看出作者都是用心在绘画。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形物体和方形物体透视变化的认识。使他们懂得在绘画时,应注意归纳轮廓线特征。
活动五:总结拓展
教师活动:课件出示一些线描画。
学生活动:观看线描画。
教师活动:这些作品都是跟大家差不多年龄的同学画的,有的是规则的物体,有的是不规则的物体,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根据前面讲过的规律来画,不规则的物体,就要根据记忆和想象来添画。下面我们来看这幅画怎样添画完整。(课件出示不完整的鞋图)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
1、教师在实物展示台上示范添画不完整的鞋。
2、不规则物体的添画我们下节课再去研究。绘画其实不难,只要找到规律,用心去画,你也能画出优秀的作品。课后,同学们可以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进行线描添画。
艺术的起源之一就是游戏”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改变技法训练中一贯使用的枯燥的重复式训练方式,针对中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把握课题“记忆大比拼”的竞争精髓,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及竞技小道具等为学生营造比赛氛围,并根据教材知识点设置四个关卡,让学生边比拼边画边学,使学生在竞技状态中充分发挥潜能,在闯关中始终保持高度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主动而有目的地快速作画,巩固知识,逐步训练,提升技能。让学生自觉发现绘画中经常存在并最容易被忽略地问题。轻松解决了知识难点。
以上便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予以指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