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复习】(71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复习】(71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9 14:3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清是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本单元所说的清朝仅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时期。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14课)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15课)
明朝后期,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政权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洲的双重夹击下崩溃。(17课)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18课)面对世界形势的巨变,清朝君臣故步自封,古老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20课)
明清时期。在君权加强的同时,商品经济和市民文化进一步繁荣,在科技、建筑尤其是小说文学上取得了辉煌成就。(16、21课)
一、单元导读
明清时期:
1368
明朝建立
1405
1433
郑和下西洋
1553
攫取澳门居住权
1561
台州九战九捷
后金建立
1616
清朝建立
1636
明朝灭亡
1644
雅克萨之战
1685
1686
《尼布楚条约》
1689
设置驻藏大臣
1727
设置伊犁将军
1762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1771
设立军机处
1729
重大事件
时间
相关人物
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皇太极
葡萄牙殖民者
戚继光
李自成
康熙帝
吴三桂
郑成功
努尔哈赤
1662
收复台湾
1684
设置台湾府
+明清时期经济、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崇祯帝
大顺建立
清军入关
雍正帝
乾隆帝
明朝
1885
台湾建省
1912年
清朝灭亡
清朝
清朝
二、时空定位
三、知识建构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四、14-21课重点回顾
内阁大学士
锦衣卫、东厂等
总结:明朝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立威
集权
震慑
控心
强化皇权
中央废相
八股文(八股取士)
特务统治
地方分权
一方面,有利于稳定政局,维护国家统一。
但,却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并走向
僵局
明朝前期在统治上强化皇权——


明朝青地
番莲印花布
明朝
青花扁壶
明朝水蓝
印金杂花绫
苏州刺绣
明朝南都繁荟图(局部)
明朝经济的发展——

江南地区经济分布
明朝经济的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的船队带着怎样的使命出海航行?
(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及其侪( [chái]同伴
)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 列传 宦官一》
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一、郑和下西洋——原因(目的)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主要原因(目的)
一、郑和下西洋——影响及评价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
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一、郑和下西洋——影响及评价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郑和下西洋
二、戚继光抗倭成就
评价: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 )
1553
居住权
三、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著作 作者 内容 地位
《本草纲目》 李时珍 全书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配一千一百多张药物形态图,对药物进行分类,详细介绍产地、形色、气味和主要疗效;收录药方一万一千多个。 ①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②丰富了医药学宝库;
③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几乎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详尽介绍物品、生产工具、生产流程介绍,120多幅插图 ①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②被誉为“ 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徐光启 涉及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等大类,60卷,约70万字,记录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创新成果。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明朝科技成就总览
建筑——长城
建筑——北京城结构
“皇权为中心”+ 建筑艺术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建筑——故宫的建筑特色
文学——明代小说
汤显祖——明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
代表作 ——《牡丹亭》(联系21课 明代昆曲代表作)
昆曲《牡丹亭》剧照
文学——明代戏剧
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明亡
清兴
西安
北京
明朝统治 终被推翻
——李自成起义
陕北起义
进军中原:
“均田免赋”
攻克西安:
1644年初建立政权,
国号:大顺
攻克北京:
1644年4月
明朝灭亡
崇祯帝自缢
努尔哈赤
统一女真
国号大金
皇太极
改族满洲
国号为清
1643年
顺治帝即位
多尔衮辅政
满洲(后金、清)兴起——
清军入关——
政治腐败
社会动荡
天灾不断
李自成起义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4月,攻进北京城
崇祯自缢
明朝灭亡
努尔哈赤
统一女真各部, 建立 后金
皇太极 改族名为 满洲
明朝将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改国号为 清
总结:明亡清兴(知识脉络、启示)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康熙)1683年消灭郑氏割据势力
1684年设台湾府
(光绪)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顺治)1653年册封达赖。
(康熙)平定准噶尔蒙古势力。
1713年册封班禅。
(雍正)1727年设驻藏大臣。
(乾隆) 1751年设立噶厦。
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置伊犁将军
土尔扈特部东归
(康熙)1685年-1686年
两次雅克萨之战
1689年《尼布楚条约》
西北
东北
西南
东南
清朝时期 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
清朝
恩威并施
因地制宜
西跨葱岭
西北达巴尔喀什湖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南至南海诸岛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清朝前期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产作物得到推广
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湖广熟,天下足”
一、农业的发展
此图: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
(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
二、工商富国
1.手工业发展
手工业工场分工细致
清代纺织图
思考:根据表格数据,清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发展趋势?
三、人丁滋生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意味着有新增人丁不再有人头税负担。雍正时期的“摊丁入地” 政策,意味着人头税负担全部转移到土地上。这就大大刺激了人口的迅猛滋生。……外来的高产粮食作物番薯、玉米等的引进与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了新的粮食来源。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人口快速增长
原因:
(1)清朝前期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政府税收政策的改革致使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2)高产作物的引进与推广
思考:人口快速增长会带来哪些影响?
三、人丁滋生
生态问题:水土流失,地力下降
社会问题:人地矛盾,社会压力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隋唐
北宋

确立
皇帝制度
郡县制
巩固
推恩令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发展
行省制度
完善
三省六部制
加强
分割相权
收精兵
制钱谷

废除丞相制度
君主专制
达到顶峰
强化
总结——君主专制的建立与强化

顶峰
设立军机处
二、文化专制
漫画显示了清朝怎样的哪一文化现象
文字狱
乾隆帝时,文字狱则达到顶峰,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这意味着生者凌迟、死者戮尸、男性亲族十五岁以上者连坐立斩。
二、文化专制——文字狱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清 龚自珍
文字狱的恶劣影响——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
阻碍了思想学术的进步
二、文化专制——
大力整编书籍
大力毁书禁书
思考:清政府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目的是什么?影响如何?
根据下面的民谣和相关史事,说说它反映出清朝怎样的社会状况?
三、内部隐患——矛盾重重
相关史事:乾隆皇帝最宠信的大臣和珅,弄权20多年,不择手段地聚敛财物。 民间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朝民谣
官僚体制日益腐败
军队的腐败颓废
养鸟的旗人
康熙、雍正两朝精心管制,存银高达7000万两;乾隆好大喜功,开销巨大;到了嘉庆十九年,存银仅为1240万两,只相当于乾隆朝存银最多时的六分之一。
清朝中期的人口和耕地面积
年份 人口数量(亿人)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 1.84 735.22 4.00亩
1766 2.08 741.45 3.56亩
1784 2.86 760.57 2.66亩
1812 3.34 788.93 2.36亩
1851 4.32 756.29 1.75亩
人口增长造成用地紧缺
国家财政危机
三、内部隐患——矛盾重重
贫富分化严重
社会危机重重
三、内部隐患——矛盾重重
阅读 相关史事P104,材料和图片反映了清朝什么问题
四、闭关锁国
思考:什么是闭关锁国政策?
阅读课本105页,归纳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过程及其表现
时间
过程
表现
顺治帝
厉行海禁
严厉限制海外贸易
康熙帝
四口通商
乾隆帝
一口通商
开放宁波等地,但对出口种类和载重量严格限制
只开放广州一口,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三、外在隐患——闭关锁国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 ——马戛尔尼
闭关锁国的影响:曾经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
但是,清朝的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总结:
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实行文字狱、统治阶级日益腐朽;
经济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城市繁荣,
城市平民增多,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增强;
文化上——适合广大平民阅读欣赏的小说、戏曲迅速发展起来。
建立 时间
人物
都城
衰亡 李自成起义 原因
过程
结果
朱元璋(明太祖)
1368年
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根本: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直接:陕北连年大旱
口号-“均田免赋
政权-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攻破北京城,明朝灭亡
考点:明朝的兴衰
四、重点详解(利用结构、图片)——中考巩固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领域 措施 影响
政治 (1)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设殿阁大学士,后形成内阁制度; (2)在地方,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 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3)明成祖时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思想 文化 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内容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不能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限于八股文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知识分子大都成为皇帝忠实的奴仆
监察 (1)明太祖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特务机构; (2)明成祖时,增设特务机构东厂,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考点:明朝强化皇权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宋朝
明清
分科考试
进士科
科举制正式诞生
增加科举考试人数、科目
殿试
武举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
八股取士
1905年
科举制废除
隋朝:创立
唐朝:完善
宋朝:发展
明清
僵化、直至废除
以积极影响为主
以消极影响为主
考点:科举取士制度的演变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削弱,中央权力不断集中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趋势
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国家统一
2、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
隋唐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
秦朝
隋唐
北宋
元朝
明朝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中书省
枢密院
御史台
废丞相和中书省
清朝
设军机处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西汉
中央:
地方:
郡县制
推恩令
刺史制度
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
行省制度
废行省设三司,分封诸子为王
中央集权制度 类别 目的 趋势
中央官制
地方行政制度
加强君主专制
加强中央集权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二殿阁大学士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有参决。
明太祖
朱元璋认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意为很快)而亡,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
相权威胁到皇权统治
明朝-朱元璋-废丞相
废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特点-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影响-加强了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
1、(2021年湖北黄冈)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丞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纵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明朝则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里帝负责。上述变化的实质是
A.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B.分工协作,提高效率
C.相互制约,杜绝贪腐 D.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汉代丞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纵于几个部门”、“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可知,从汉代到明朝,丞相的权力逐渐被削弱最终被废除,加强了皇权,故选D项;集思广益,减少失误,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A项;分工协作,提高效率,指的是三省六部制,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项;相互制约,杜绝贪腐,说法错误,故排除C项。
2.(2020·辽宁建昌)“(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
A.设立军机处 B.采用八股取士 C.废除丞相制度 D.设立锦衣卫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结合所学知识,明朝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B正确;设立军机处是在清朝雍正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A排除;废除丞相制度是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但这属于中央机构的变革,不属于考试选官制度,C排除;设立锦衣卫是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但这是设立特务机构监视臣民,不属于考试选官制度,D排除。故选B。
3、(2021年江苏镇江)下图是《榜葛剌进麒麟图》,它描绘的是15世纪早期南亚地区的榜葛剌国王来中国进献长颈鹿的场景。当时的中国人将长颈鹿视为瑞兽麒麟。与这一场景的出现有直接关联的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城 B.宋辽澶渊之盟
C.郑和下西洋 D.雅克萨之战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下图是《榜葛剌进麒麟图》,它描绘的是15世纪早期南亚地区的榜葛剌国王来中国进献长颈鹿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事件与郑和下西洋有关。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使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C正确;张骞出使西域是在西汉时期,与“15世纪早期”不符,排除A;宋辽澶渊之盟发生在北宋时期,排除B;雅克萨之战是康熙反抗俄国的侵略,发生在17世纪中期,排除D。故选C。
4、(2021年成都)明朝抗倭将领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和诗人,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之所以被称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A.赶走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 B.抵抗了英国殖民者的侵略
C.收复了被外国势力占领的新疆 D.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倭患
【答案】D
【详解】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D符合题意;赶走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 的是郑成功,A排除;戚继光抗击的是日本侵略者,B排除;收复了被外国势力占领的新疆的是左宗棠,C排除。故选择D。
明长城 北京城
修筑目的 概况
起止点 构成
影响
特点
影响
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反映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和杰出创造力。
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称为京师。
宫城(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呈“凸”字形;中轴线纵贯南北,均衡布局;
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奋智慧、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考点:明长城、北京城
5.(2021·山西)下图为太和殿,是明清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位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是 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殿前设有广场,可容纳上万人朝拜庆贺。这种建筑理念反映出
A.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的
B.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
C.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D.北京是由宫城、皇城、京城三大部分组成的
【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 故宫的设计贯穿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而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
《农政全书》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我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考点:明代科技成就
6、(2021年云南昆明)兰茂(1397~1476),明代云南嵩明人,著名学者、药物学家。他编著的《滇南本草》是一部记述西南高原地区药物,包括民族药物在内的药物学著作。一百多年后,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出著名的药物学著作
A.《伤寒杂病论》 B.《唐本草》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答案】D
【详解】明朝李时珍著有 《本草纲目》, 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故D符合题意;A是东汉时期医学著作,排除;B和C均是唐朝时期的医学著有。排除。故选D。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图
金奔巴瓶
驻藏大臣
伊犁将军
达赖金印
班禅金印
方式
军事;册封;机构设置;制度
主题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考点: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国-吴国
元朝
1662年
1684年
1885年
孙权派卫温到达夷州
澎湖巡检司
郑成功收复台湾
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设台湾省
唐太宗
元朝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1965年
文成公主入藏
宣政院
册封“达赖喇嘛”
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金瓶掣签制度
噶厦政府
驻藏大臣
西藏自治区
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考点: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台湾、西藏的管辖
西汉
唐太宗
武则天
元朝
康熙
乾隆
1876—1878
西域都护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北庭都元帅府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伊犁将军
土尔扈特部回归
平定准噶尔叛乱
左宗棠收复新疆
台湾、西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要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认识:
考点: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新疆的管辖
7、九年级(一)班历史学习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如右下方框内的史实,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D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戚继光抗倭,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明末郑成功收复,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由此可知,史实反映了明清时期解决祖国统一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正确;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A排除;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时代特征,B排除;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C排除;故选D。
启示:
①改革开放则国运盛,闭关锁国则国运衰,要坚持改革开放;
②学习他国的长处发展自己,要与时俱进。
考点:中国的对外交往
8、(2021年山东济宁)美国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这样写道:“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这反映了清政府
A.固守传统,重商抑农 B.对外开放,积极交流
C.固步自封,闭关锁国 D.学习西方,变法通商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乾隆时期,关闭其他港口,仅开放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依据材料“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仅限于广州一地”可知,清政府固步自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材料明显是固步自封,不是对外开放,也不是主张学习西方,排除B和D。故选C。
9.(2020·山东莒县)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答案】B
【解析】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反映了通俗文学蓬勃发展,这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B正确;唐宋元明清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的演变,主要适应了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不是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A排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不符合题意,C排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不符合题意,D排除。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