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创新引领发展
科技赢得未来
2022中考预测(7)
【热点链接】
今年5月30日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围绕“创新争先、自立自强”主题,中国科协、科技部等多个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中国科技馆推出“科创百年 群星闪耀——向科技工作者致敬”主题线上天文课,带领观众“穿梭”太空,探访深空中的中国印记;广西科协开展科技志愿服务进企业活动,助力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福建科协举办“科普希望行”活动,20名院士专家走进90余所中小学校,帮助青少年了解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等,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十六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1.科技创新改变了人类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图是敦煌莫高窟445窟唐代壁画中的《牛耕图》。图中犁辕向上弯曲,犁辕末端和犁衡固定在一起,犁衡则横架在两牛肩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犁耕技术发展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
——据朱筱新《文物讲读历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曲辕犁的发明对古代农业发展的意义。
(1)借助畜力提高生产能力,减轻人力负担;便于农业精耕细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工具的改进,带来人们劳作方式的变化;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等。(答出两点即可)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受地点、季节等条件限制,需要发明一种“万能”动力机。1763年,瓦特为格拉斯哥大学修理机器,同时旁听了理论课程。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实践,瓦特改进了蒸汽机。由于有了这种动力装置,曼彻斯特地区的棉纺厂从18世纪80年代初的2家发展到1830年的99家。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原因。
(2)原因: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原有动力的具有局限性;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个人的深入思考和反复实践等。(答出三点即可)
材料三
(3)概括材料三对科技发展的认识,并从图示成就中任选一个领域或者一项发明为例,对该认识进行说明。
(3)认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说明:(任选一个领域即可,正反两个方面)交通领域(或汽车、火车、飞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快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问题。互联网领域:提高了工作和生活效率,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但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航天领域:便于人类进一步探索太空、科技强国、科技强军、加强国防建设,但也存在一定的耗资巨大和太空污染等问题。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2.【科技创新 智创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创新”的论述,可谓数次提及,掷地有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4世纪初期四种伟大发明传入欧洲,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到重要作用。 A 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 B 的发明导致发现了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美国)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1)阅读材料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并根据句意选择①②③的序号填写在A、B处。现代,对中国和世界性饥饿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而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谁?
①造纸术②指南针③印刷术 A、_____B、______
(1)①③;②。袁隆平。
材料二:
(2)材料二中图一人物为解决祖国的统一,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伟大构想,在这一构想下1997年7月1日哪一地区回到祖国 图二人物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科学家,请写出她研制的主要成果。
(2)香港;发现了能够有效地址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材料三:2022年1月4日晚8时许,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正式开始。巨型“雪花”主火炬台、超过1万平方米的光影地屏、60米高的冰瀑屏、三维运动追踪技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北京为世界奉上了一场融合科技感、体验感、唯美感的视听盛宴。这场美轮美奂开幕式的完美呈现,离不开LED屏幕、超高清视频、三维仿真技术等科技创新的“鼎力相助”。
(3)“硬科技”加持,冬奥开幕式异彩纷呈。在过去的两次工业革命都促使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极大提高生产力的是哪一机器的广泛使用?举一例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的交通工具。
(4)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创新能力
(3)蒸汽机;汽车、飞机等。
(4)善于与学习,有扎实的基础;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勇于实践,不怕失败等。(言之有理即可)
3.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科技推动进步】
材料一 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定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造纸术有助于人文精神的传播……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焦点在宋代”的两项发明成果。
(1)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材料二 今天,金属和塑料补充了石头和木头;铁路、汽车和飞机取代了牛、马和驴;蒸汽机、柴油机和原子动力代替风力和人力驱动船只……电已成为只需按一下开关便可做许多事的动力之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铁路”的出现有何意义?材料二中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2)铁路时代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成果:塑料、汽车、飞机、柴油机。
【科技增强国力】
材料三 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名称是什么?分析这些成就的取得对我国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科技创新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3)东方红一号。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造就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重视科技创新。(符合题意即可)
4.科学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科技创新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无人机、智能家电等新兴行业,一些中国品牌发力创新、注重质量,不仅在国内影响力与日俱增,还与国外市场精准对接,给海外消费者带来更多智慧和绿色新体验。随着中国制造业优化升级,“中国制造”正向着“中国质造”和“中国智造”迈进。
——《人民日报》(2021年5月19日)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相关知识回答,四大发明作为“中国智造”,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请问其中发明于战国时期的是哪一项?此项发明外传后对现代世界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 指南针发明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司南。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指南针传到欧洲后,应用到航海上,促进了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材料二: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科技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午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引自《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这两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2)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根据“多半是由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得出发明主要是技工;第二次工业革命:根据“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结合所学,得出发明主要是科学家,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作用:根据所学可知,两次科技革命都促进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
材料三: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大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习近平在贺电中指出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你们勇于挑战,追求卓越,使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卓越功勋。
——《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5月16日)
(3)材料三中“我因首次大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具有里程碑意义。回顾历史,1970年,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是什么?2003年10月,哪位航天员乘坐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飞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3)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飞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5.某校九年级(2)班同学以“科技创新与大国崛起”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英美科技创新】
材料一:从16到19世纪之间,在英国出现了培根、牛顿等近代科学先驱,“科技进步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思想深入人心。“皇家学会”、“工艺制造业和商业促进会”等各类学术团体的涌现,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英国在工业革命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至187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占全球比重为31.8%,美国为23.3%,德国为13.2%,法国为10%,同时在工业革命前后两个世纪内,英国还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摘编自王铁成《英国科技强国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最早开展工业革命的条件,并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崛起有何影响?
(1)条件:科学家和科学技术的推动;各类学术团体的促进;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政局稳定。(答对任意两点)。影响:使英国最早成为工业化国家;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推动了英国民主制度的改革(答对任意一点,即可)。
材料二:1936年11月3日,水晶宫在一场意外大火中化为灰烬,一个英国主导的蒸汽机时代和帝国时代宣告结束……美国已经成为成长为新的世界领导者……在平民精神的鼓舞下,美国不仅发明环锭纺织机、缝纫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还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从惠特尼的互换技术,福特的大量生产到泰勒的现代管理。正是依靠这些革命性的“软件”技术,美国从一个后起之秀迅速成长为世界工业第一国。
——摘编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2)机器:内燃机。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原因:美国重视科技发明;重视生产与管理技术的创新。(答对任意一点即可)。
(2)材料二图中的交通工具使用的动力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成为“世界工业第一国”的原因。
【日本科技发展】
材料三:1983至1992年,日本科研人员总数由699万增加到953万,其中企业科技人员从377万增加到565万,由54%上升到59%。同时,科研机构与大学中的科研人员相对减少……这既能借助企业的盈利动机确保科技创新的持续动力,又能及时,准确地搜集市场信息,开发适销对路的垄断型产品和技术,加快科技转化,对于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至2000)》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90年代日本科研人员分布的变化情况,并指出这种变化如何促进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
(3)变化:企业科研人员上升,科研机构与大学中的科研人员相对减少 。
方式:借助企业的盈利动机,开发新型产品和技术;及时、准确地搜集市场信息;加快科技转化。(答对任意两点)。
【中国科技新动态】
(4)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请列举一例20世纪50到70年代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根据图B,归纳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举措。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科技创新与大国崛起的关系。
(4)举例: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70年代,屠呦呦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等。(答对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即可)。
举措:加强国家创新体制建设;倡导创新文化,保护知识产权;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答对任意两点)
关系:科技创新提升综合国力,推动大国崛起;大国崛起后采取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能够推动科技发展等。(答出言之有理的任意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