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一章 第5节 科学探究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一章 第5节 科学探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8-25 14:06:10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一章 第5节 科学探究
一、单选题
1.(2018七上·湖州月考)目前全球的气候均在变暖,近 l50 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 1℃,这个数字在气象学上是个不可忽视的数字。对全球的气候为什么会变暖,有些科学家猜测:可能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科学家提出这种观点是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山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证据,检验假设 D.作出解释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方案、制定计划;收集证据、检验假设;得出结论、作出解释;评价与交流。目前全球的气候均在变暖,近 l50 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 1℃,这个数字在气象学上是个不可忽视的数字。对全球的气候为什么会变暖?这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环节,有些科学家猜测:可能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这是建立猜想和假设的环节。
【解答】有些科学家猜测:可能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因为是猜测,可能是什么什么的原因造成的(引起的),均为建立猜想和假设的环节。
故答案为:B
2.(2018七上·金华月考)加酶洗衣粉是在合成洗衣粉中加入 0.2%~0.5%的酶制剂制成的。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某种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与水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每次实验所选的衣料、奶渍的量、洗衣粉的用量和用水量均相同,测得这种加酶洗衣粉在不同水温条件下除去衣服上奶渍所需的时间,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水温 30℃ 40℃ 50℃ 60℃ 70℃ 80℃
除去奶渍所需时间 28 秒 12 秒 6 秒 4 秒 12 秒 17 秒
由表中数据判断,用这种加酶洗衣粉除去奶渍效果最好的水温条件可能是(  )
A.80℃ B.60℃ C.50℃ D.30℃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方案、制定计划;收集证据、检验假设;得出结论、作出解释;评价与交流。科学探究方法常见的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等,在设计实验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为控制变量法,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在研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和规律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他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该实验探究的是某种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与水温之间的关系,实验的变量是:水温,实验所选的衣料、奶渍的量、洗衣粉的用量和用水量均相同。通过比较除去衣服上奶渍所需的时间,来判断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除去衣服上奶渍所需的时间越短,则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越好。
【解答】该实验探究的是某种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与水温之间的关系,实验的变量是:水温,实验所选的衣料、奶渍的量、洗衣粉的用量和用水量均相同。通过比较除去衣服上奶渍所需的时间,来判断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除去衣服上奶渍所需的时间越短,则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越好。由表格可知,当水温为60℃,除去衣服上奶渍所需的时间最短,故这种加酶洗衣粉除去奶渍效果最好的水温条件可能是60℃。
故答案为:B
3.(2018七上·湖州月考)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蜡烛的故事》系列讲座中,对蜡烛燃烧所涉及的知识做了全面的介绍。下列关于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蜡烛是用什么制成的
泥炭地的石蜡、牛油里的硬脂等等
B 蜡烛燃烧会生成水吗
将一只干燥的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C 火焰会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对火苗起着牵拉作用
D 蜡烛熄灭时的白烟是什么
是石蜡蒸气凝成的固体小颗粒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方案、制定计划;收集证据、检验假设;得出结论、作出解释;评价与交流。
【解答】A、问题:蜡烛是用什么制成的,对问题的回答:泥炭地的石蜡、牛油里的硬脂等等,属于作出解释、得出结论;
B、问题:蜡烛燃烧会生成水吗,对问题的回答:将一只干燥的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通过干燥的冷的烧杯内有水珠产生,可以得出结论蜡烛燃烧会生成水,故将一只干燥的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属于设计实验方案;
C、问题:火焰会什么向上,对问题的回答:热气流上升,对火苗起着牵拉作用,属于作出解释、得出结论;
D、问题:蜡烛熄灭时的白烟是什么,对问题的回答:是石蜡蒸气凝成的固体小颗粒,属于作出解释、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B
4.科学家在云南的蝴蝶谷做了一个实验:在两棵树之间挂四根长度、粗细、材质均相同的草绳,四根草绳分别在白酒、糖水、盐水和清水中浸泡过,几个小时后,观察到白酒中浸泡过的草绳上停留的蝴蝶最多。这个实验可以研究的问题是(  )
A.蝴蝶喜欢什么颜色的光 B.蝴蝶喜欢什么种类的食物
C.蝴蝶喜欢什么样的温度环境 D.蝴蝶喜欢什么材质的草绳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四根长度、粗细、材质均相同的草绳,四根草绳分別在白酒、糖水、盐水和淸水中浸泡过,几个小时后,观察到白酒中浸泡过的草绳上停留的蝴蝶最多,说明蝴蝶喜欢白酒的气味,与颜色、温度及草绳的材质都无关。
【解答】A、蝴蝶在白酒中浸泡过的草绳上停留的蝴蝶最多,与蝴蝶喜欢颜色无关,A不符合题意。
B、蝴蝶在白酒中浸泡过的草绳上停留的蝴蝶最多,说明蝴蝶喜欢白酒的气味,所以这个实验可以硏究蝴蝶喜欢什么种美的食物,B符合题意。
C、蝴蝶在白酒中浸泡过的草绳上停留的蝴蝶最多,说明蝴蝶喜欢白酒的气味,与蝴蝶喜欢什么样的温度环境无关,C不符合题意
D、蝴蝶在白酒中浸泡过的草绳上停留的蜩蝶最多,说明蜩蝶喜欢白酒的气味,与蝴蝶喜欢什么材质的草绳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锯子的锯齿都“东倒西歪”,不在同一平面内。小明猜想这是为了减小锯木头时的阻力,并设计实验检验猜想。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
A.用同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硬木头和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B.用同一把锯子,分别在“东倒西歪”和拨正锯齿时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C.用一把“东倒西歪”的锯子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D.用一把“东倒西歪”的锯子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2)要探究“东倒西歪”的锯齿对锯木头时阻力的影响,应采取控制变量法,只改变锯齿的形状,控制其它的可变因素相同,如同一把锯子,同一块硬木头等,然后再比较用力情况。
【解答】A、变量是木头的质地,故A不符合题意;
B、只改变锯齿的形状,控制其它的可变因素相同,来比较用力情况,故B符合题意;
C、用的是不同的两把锯子,不符合实验目的,不C符合题意;
D、用中是不同的两把锯子,不符合实验目的,且用到是同一块软木头,实验现象区别不明显,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体育课上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材料进行了讨论,有的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了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问 B.猜想 C.实验 D.得出结论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
【解答】有的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这是属于假设(猜想);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了一下这是属于实施方案(收集证据)中的实验环节,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2017七上·海宁月考)小东和小明分别购买了两种橡胶球。小东说:“我的橡胶球弹性比你好。”小明回答说:“我希望你能证实你的说法。”请你帮助小东选择下列哪个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
A.把两球向墙掷去,测量它们反弹时离墙的距离
B.用手触摸两球,看哪一个球较硬
C.把两球向地面掷下,测量它们反弹的高度
D.让两球从离地等高处释放,测量哪一个反弹得高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此题实际是探究两种橡胶球的弹性好差。设计对照实验研究时,球的种类是控制的变量,其它方面都应该相同。还有的问题就是要将弹性变的可观察,从选项可以看出主要通过球的反弹距离来判断弹性的好差。
【解答】此题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探究两种橡胶球的弹性好差,控制球的种类不同而使其它条件相同。
A、把两球向墙掷去,测量它们反弹时离墙的距离,掷球的力度不一定相同,不能比较;A错误;
B、用手触摸两球,看哪一个球较硬,软硬不能表示弹性的好差,B错误;
C、把两球向地面掷下,测量它们反弹的高度,掷向地面的力度不一定相同,不能比较,C错误;
D、让两球从离地等高处释放,测量哪一个反弹得高,实验中只有球的种类不同,其余条件都相同,方案正确,D正确。
故选D
8.(2017七上·常山期中)实验室中有一瓶无色液体,小明说它可能是酒精,小明提出打开瓶塞闻气味。对于“小明提出打开瓶塞闻气味”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方案 D.收集证据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或者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分享交流。每个环节的语言表述都比较有针对性,考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辨析记忆。
【解答】A、提出问题的具体表述是疑问句或者是带有疑问意思的,所以A选项不正确
B、建立假设的具体表述是“可能是.......”一般是肯定或者否定句式,题干中“小明说它可能是酒精”就属于建立假设。所以B选项错误。
D、收集证据是指具体实施设计方案,例如进行观察、进行实验,假如题目改成“小明打开瓶塞味道酒精的刺激性气味”,这就属于收集证据。所以D选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C
9.(2019七上·新昌期末)每年的7月下旬至9月是吃回山西瓜的最佳时间。我们在购买西瓜时,习惯用手指来弹西瓜,根据发出的声音判断西瓜是否已经成熟,如右图所示。“用手指弹西瓜”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获取事实与证据 D.得出结论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 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用手指弹西瓜”,是通过这种弹击的方式,利用听到声音的特点对西瓜是否成熟进行判断,因此属于“获取事实与证据”,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0.(2019七上·萧山期末)最早的抗生素—青霉素是弗莱明发明的,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培养皿上不小心沾有青霉菌,而在青霉菌的周围没有其他的细菌生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于是他多次实验考查青霉菌对细菌繁殖的影响,在实验前,最适合做实验猜想的是(  )
A.青霉菌与细菌间是互利关系
B.青霉菌污染了细菌生存的环境
C.青霉菌产生了对人类有益的物质
D.青霉菌产生了可以抑制细菌增殖的物质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弗莱明在培养细菌的器具中发现一种青霉菌,在这种青霉菌的周围没有其他细菌生存,因此,他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青霉菌产生的处为什么没有细菌?作出假设是对提出问题的回答,弗莱明针对青霉菌处没有细菌的事实作出的假设应该是:青霉菌能产生抑制细菌增殖的物质,故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11.(2019七上·越城期末)科学实验设计,需要思考的问题程序有:
①从实际出发,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②查阅收集资料,了解与课题有关的知识和经验;③针对研究的课题,明确实验的目的;④了解现有的仪器设备和可能的实验条件。一般情况下,上述问题程序的合理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③①②④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分析解答。
【解答】科学实验设计,正确的程序为:
③针对研究的课题,明确实验的目的;
②查阅收集资料,了解与课题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④了解现有的仪器设备和可能的实验条件。
①从实际出发,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即正确顺序为③②④①。
故选B。
12.(2020七上·鄞州期末)同学们对体育课投掷的铅球材料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铅做的,有的认为是铁做的。于是他们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观察是否相吸。“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猜想假设 B.设计实验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 “吸一下”这一过程是在进行实验手机证据,故C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13.(2018七上·丽水月考)海鲜馆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种软体动物)炒九层塔(一种香料植物)”,媒体报道九层塔含有黄樟素。小明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A),于是他准备了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B)。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C)。
(1)上文中 A 应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   。
(2)本实验结果   (填“符合”或“不符合”)假设。
(3)步骤 B 采用的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   方法。
【答案】(1)建立猜想与假设
(2)不符合
(3)对照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进行探究、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1)小明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是一种猜测,属于作出假设;
(2)在探究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因此当本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
(3)步骤B用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的食物,采用的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对照实验;
故答案为:(1)作出假设;(2)不符合;(3)对照实验。
14.李刚家里买了一个新的保温瓶,他想研究保温瓶的保温性能与所装开水的关系,他进行了猜测,为验证它,在相同温度的环境中,他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①先在保温瓶中装入初温为t ℃的开水,取水的体积为保温瓶容积的1/3,盖上木塞,每隔半小时测一次水的温度,共测3次;②第二次在保温瓶中装入初温仍为t ℃的开水,其体积是保温瓶的2/3,盖上木塞,每隔半小时测一次水的温度,共测3次;③第三次把保温瓶内装满初温为t ℃的开水,重复前次做法。
从三次的实验记录中,可以得出保温瓶的保温性能与所装入开水多少的关系。你从实验可知,他所改变的量是开水的   。由于影响保温瓶的保温性能的因素除了开水的质量外,保温瓶的型号,开水的   ,环境的温度,观察的   都会影响其保温性能,因此,这些因素应加以控制,应观察的量是经过相同的时间间隔开水的   。
【答案】体积(质量);初温;时间间隔;温度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的步骤,判定李刚在实验中控制的量和改变的量,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解答。
(2)控制变量法是指当多因素(多变量)影响某一物理量时,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
【解答】根据三次实验步骤可知,实验中改变的是保温瓶中水的体积(或质量);在实验中水的初温是相同的;每隔半小时测一次水的温度,即测量温度的时间间隔也是相同;保温性能体现在保温瓶中水的温度的变化,所以最后应观察的量是经过相同的时间间隔开水的温度。
故答案为:体积(质量);初温;时间间隔;温度
15.(2018七上·绍兴月考)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要素:“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论证、⑥合作交流、评估”等。某课外学习小组的张勤同学交流了下面的疑问:如图所示,如果将两个一次性纸杯的杯口向上轻轻叠套起来,用手握住外面的纸杯,在靠近杯口的上方平行于杯口平面用力吹气,里面的纸杯将会出现什么情况?丁强同学回答:“可能向上跳出,可能压得更紧,也可能静止不动”,丁强同学的回答属于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要素,其他同学将张勤的疑问进行实际操作,发现“里面纸杯向上跳出,这又属于科学探究活动中的”   要素(以上两空均选填题中给定的要素编号)。
【答案】②④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丁强同学回答:“可能向上跳出,可能压得更紧,也可能静止不动”,属于丁强同学的猜想;其他同学将张勤的疑问进行实际操作,发现“里面纸杯向上跳出,属于进行实验,获取事实证据;
故答案为:②④。
16.(2018七上·柯桥月考)媒体报道某餐馆的一道名菜含有黄樟素。
①小明认为微量黄樟素可能会导致癌症;
②于是,他准备了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含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
③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以及得出结论。上文①应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哪一步?   。
(2)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说明假设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3)步骤   采用的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对照实验。
【答案】(1)作出假设
(2)错误
(3)②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以及得出结论。
【解答】(1) ①小明认为微量黄樟素可能会导致癌症,意思是假设微量黄樟素可能会致癌,这就是属于建立假设。
(2)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说明假设是错误的。
(3) ②于是,他准备了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含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 两组实验对照,更容易得出实验结果,这是属于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对照实验。
故答案为:(1)作出假设(2)错误(3)②
17.(2018七上·台州月考)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 10m、500m 和 1000m 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明显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主要指海拔)和遗传(指不同海拔的植株)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⑴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 500m、1000m 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于 10m 处。
⑵收集数据:要测量第二年秋天   。
⑶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试验结果:
假设一 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 10m 处的野菊株高   。
假设二 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 10m 处的野菊株高   。
【答案】野菊株高;与10米处的野菊高无明显差异;与原海拔处的野菊株高无明显差异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
【解答】解:根据题干可知,本实验主要比较的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植株高度的影响;故收集的数据为野菊植株的高度;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与遗传无关;因为植株都生长在10米处,故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与10米处的野菊高无明显差异;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与环境无关,则同种野菊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势应该相同,故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与与原海拔处的野菊株高无明显差异;
故答案为:野菊株高、与10米处的野菊高无明显差异、与原海拔处的野菊株高无明显差异。
1 / 1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一章 第5节 科学探究
一、单选题
1.(2018七上·湖州月考)目前全球的气候均在变暖,近 l50 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 1℃,这个数字在气象学上是个不可忽视的数字。对全球的气候为什么会变暖,有些科学家猜测:可能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科学家提出这种观点是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山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证据,检验假设 D.作出解释
2.(2018七上·金华月考)加酶洗衣粉是在合成洗衣粉中加入 0.2%~0.5%的酶制剂制成的。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某种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与水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每次实验所选的衣料、奶渍的量、洗衣粉的用量和用水量均相同,测得这种加酶洗衣粉在不同水温条件下除去衣服上奶渍所需的时间,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水温 30℃ 40℃ 50℃ 60℃ 70℃ 80℃
除去奶渍所需时间 28 秒 12 秒 6 秒 4 秒 12 秒 17 秒
由表中数据判断,用这种加酶洗衣粉除去奶渍效果最好的水温条件可能是(  )
A.80℃ B.60℃ C.50℃ D.30℃
3.(2018七上·湖州月考)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蜡烛的故事》系列讲座中,对蜡烛燃烧所涉及的知识做了全面的介绍。下列关于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蜡烛是用什么制成的
泥炭地的石蜡、牛油里的硬脂等等
B 蜡烛燃烧会生成水吗
将一只干燥的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C 火焰会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对火苗起着牵拉作用
D 蜡烛熄灭时的白烟是什么
是石蜡蒸气凝成的固体小颗粒
A.A B.B C.C D.D
4.科学家在云南的蝴蝶谷做了一个实验:在两棵树之间挂四根长度、粗细、材质均相同的草绳,四根草绳分别在白酒、糖水、盐水和清水中浸泡过,几个小时后,观察到白酒中浸泡过的草绳上停留的蝴蝶最多。这个实验可以研究的问题是(  )
A.蝴蝶喜欢什么颜色的光 B.蝴蝶喜欢什么种类的食物
C.蝴蝶喜欢什么样的温度环境 D.蝴蝶喜欢什么材质的草绳
5.锯子的锯齿都“东倒西歪”,不在同一平面内。小明猜想这是为了减小锯木头时的阻力,并设计实验检验猜想。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
A.用同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硬木头和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B.用同一把锯子,分别在“东倒西歪”和拨正锯齿时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C.用一把“东倒西歪”的锯子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D.用一把“东倒西歪”的锯子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6.体育课上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材料进行了讨论,有的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了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问 B.猜想 C.实验 D.得出结论
7.(2017七上·海宁月考)小东和小明分别购买了两种橡胶球。小东说:“我的橡胶球弹性比你好。”小明回答说:“我希望你能证实你的说法。”请你帮助小东选择下列哪个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
A.把两球向墙掷去,测量它们反弹时离墙的距离
B.用手触摸两球,看哪一个球较硬
C.把两球向地面掷下,测量它们反弹的高度
D.让两球从离地等高处释放,测量哪一个反弹得高
8.(2017七上·常山期中)实验室中有一瓶无色液体,小明说它可能是酒精,小明提出打开瓶塞闻气味。对于“小明提出打开瓶塞闻气味”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方案 D.收集证据
9.(2019七上·新昌期末)每年的7月下旬至9月是吃回山西瓜的最佳时间。我们在购买西瓜时,习惯用手指来弹西瓜,根据发出的声音判断西瓜是否已经成熟,如右图所示。“用手指弹西瓜”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获取事实与证据 D.得出结论
10.(2019七上·萧山期末)最早的抗生素—青霉素是弗莱明发明的,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培养皿上不小心沾有青霉菌,而在青霉菌的周围没有其他的细菌生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于是他多次实验考查青霉菌对细菌繁殖的影响,在实验前,最适合做实验猜想的是(  )
A.青霉菌与细菌间是互利关系
B.青霉菌污染了细菌生存的环境
C.青霉菌产生了对人类有益的物质
D.青霉菌产生了可以抑制细菌增殖的物质
11.(2019七上·越城期末)科学实验设计,需要思考的问题程序有:
①从实际出发,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②查阅收集资料,了解与课题有关的知识和经验;③针对研究的课题,明确实验的目的;④了解现有的仪器设备和可能的实验条件。一般情况下,上述问题程序的合理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③①②④
12.(2020七上·鄞州期末)同学们对体育课投掷的铅球材料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铅做的,有的认为是铁做的。于是他们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观察是否相吸。“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猜想假设 B.设计实验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二、填空题
13.(2018七上·丽水月考)海鲜馆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种软体动物)炒九层塔(一种香料植物)”,媒体报道九层塔含有黄樟素。小明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A),于是他准备了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B)。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C)。
(1)上文中 A 应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   。
(2)本实验结果   (填“符合”或“不符合”)假设。
(3)步骤 B 采用的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   方法。
14.李刚家里买了一个新的保温瓶,他想研究保温瓶的保温性能与所装开水的关系,他进行了猜测,为验证它,在相同温度的环境中,他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①先在保温瓶中装入初温为t ℃的开水,取水的体积为保温瓶容积的1/3,盖上木塞,每隔半小时测一次水的温度,共测3次;②第二次在保温瓶中装入初温仍为t ℃的开水,其体积是保温瓶的2/3,盖上木塞,每隔半小时测一次水的温度,共测3次;③第三次把保温瓶内装满初温为t ℃的开水,重复前次做法。
从三次的实验记录中,可以得出保温瓶的保温性能与所装入开水多少的关系。你从实验可知,他所改变的量是开水的   。由于影响保温瓶的保温性能的因素除了开水的质量外,保温瓶的型号,开水的   ,环境的温度,观察的   都会影响其保温性能,因此,这些因素应加以控制,应观察的量是经过相同的时间间隔开水的   。
15.(2018七上·绍兴月考)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要素:“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论证、⑥合作交流、评估”等。某课外学习小组的张勤同学交流了下面的疑问:如图所示,如果将两个一次性纸杯的杯口向上轻轻叠套起来,用手握住外面的纸杯,在靠近杯口的上方平行于杯口平面用力吹气,里面的纸杯将会出现什么情况?丁强同学回答:“可能向上跳出,可能压得更紧,也可能静止不动”,丁强同学的回答属于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要素,其他同学将张勤的疑问进行实际操作,发现“里面纸杯向上跳出,这又属于科学探究活动中的”   要素(以上两空均选填题中给定的要素编号)。
16.(2018七上·柯桥月考)媒体报道某餐馆的一道名菜含有黄樟素。
①小明认为微量黄樟素可能会导致癌症;
②于是,他准备了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含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
③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以及得出结论。上文①应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哪一步?   。
(2)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说明假设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3)步骤   采用的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对照实验。
17.(2018七上·台州月考)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 10m、500m 和 1000m 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明显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主要指海拔)和遗传(指不同海拔的植株)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⑴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 500m、1000m 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于 10m 处。
⑵收集数据:要测量第二年秋天   。
⑶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试验结果:
假设一 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 10m 处的野菊株高   。
假设二 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 10m 处的野菊株高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方案、制定计划;收集证据、检验假设;得出结论、作出解释;评价与交流。目前全球的气候均在变暖,近 l50 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 1℃,这个数字在气象学上是个不可忽视的数字。对全球的气候为什么会变暖?这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环节,有些科学家猜测:可能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这是建立猜想和假设的环节。
【解答】有些科学家猜测:可能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因为是猜测,可能是什么什么的原因造成的(引起的),均为建立猜想和假设的环节。
故答案为:B
2.【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方案、制定计划;收集证据、检验假设;得出结论、作出解释;评价与交流。科学探究方法常见的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等,在设计实验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为控制变量法,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在研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和规律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他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该实验探究的是某种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与水温之间的关系,实验的变量是:水温,实验所选的衣料、奶渍的量、洗衣粉的用量和用水量均相同。通过比较除去衣服上奶渍所需的时间,来判断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除去衣服上奶渍所需的时间越短,则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越好。
【解答】该实验探究的是某种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与水温之间的关系,实验的变量是:水温,实验所选的衣料、奶渍的量、洗衣粉的用量和用水量均相同。通过比较除去衣服上奶渍所需的时间,来判断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除去衣服上奶渍所需的时间越短,则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越好。由表格可知,当水温为60℃,除去衣服上奶渍所需的时间最短,故这种加酶洗衣粉除去奶渍效果最好的水温条件可能是60℃。
故答案为:B
3.【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方案、制定计划;收集证据、检验假设;得出结论、作出解释;评价与交流。
【解答】A、问题:蜡烛是用什么制成的,对问题的回答:泥炭地的石蜡、牛油里的硬脂等等,属于作出解释、得出结论;
B、问题:蜡烛燃烧会生成水吗,对问题的回答:将一只干燥的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通过干燥的冷的烧杯内有水珠产生,可以得出结论蜡烛燃烧会生成水,故将一只干燥的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属于设计实验方案;
C、问题:火焰会什么向上,对问题的回答:热气流上升,对火苗起着牵拉作用,属于作出解释、得出结论;
D、问题:蜡烛熄灭时的白烟是什么,对问题的回答:是石蜡蒸气凝成的固体小颗粒,属于作出解释、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B
4.【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四根长度、粗细、材质均相同的草绳,四根草绳分別在白酒、糖水、盐水和淸水中浸泡过,几个小时后,观察到白酒中浸泡过的草绳上停留的蝴蝶最多,说明蝴蝶喜欢白酒的气味,与颜色、温度及草绳的材质都无关。
【解答】A、蝴蝶在白酒中浸泡过的草绳上停留的蝴蝶最多,与蝴蝶喜欢颜色无关,A不符合题意。
B、蝴蝶在白酒中浸泡过的草绳上停留的蝴蝶最多,说明蝴蝶喜欢白酒的气味,所以这个实验可以硏究蝴蝶喜欢什么种美的食物,B符合题意。
C、蝴蝶在白酒中浸泡过的草绳上停留的蝴蝶最多,说明蝴蝶喜欢白酒的气味,与蝴蝶喜欢什么样的温度环境无关,C不符合题意
D、蝴蝶在白酒中浸泡过的草绳上停留的蜩蝶最多,说明蜩蝶喜欢白酒的气味,与蝴蝶喜欢什么材质的草绳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2)要探究“东倒西歪”的锯齿对锯木头时阻力的影响,应采取控制变量法,只改变锯齿的形状,控制其它的可变因素相同,如同一把锯子,同一块硬木头等,然后再比较用力情况。
【解答】A、变量是木头的质地,故A不符合题意;
B、只改变锯齿的形状,控制其它的可变因素相同,来比较用力情况,故B符合题意;
C、用的是不同的两把锯子,不符合实验目的,不C符合题意;
D、用中是不同的两把锯子,不符合实验目的,且用到是同一块软木头,实验现象区别不明显,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
【解答】有的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这是属于假设(猜想);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了一下这是属于实施方案(收集证据)中的实验环节,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此题实际是探究两种橡胶球的弹性好差。设计对照实验研究时,球的种类是控制的变量,其它方面都应该相同。还有的问题就是要将弹性变的可观察,从选项可以看出主要通过球的反弹距离来判断弹性的好差。
【解答】此题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探究两种橡胶球的弹性好差,控制球的种类不同而使其它条件相同。
A、把两球向墙掷去,测量它们反弹时离墙的距离,掷球的力度不一定相同,不能比较;A错误;
B、用手触摸两球,看哪一个球较硬,软硬不能表示弹性的好差,B错误;
C、把两球向地面掷下,测量它们反弹的高度,掷向地面的力度不一定相同,不能比较,C错误;
D、让两球从离地等高处释放,测量哪一个反弹得高,实验中只有球的种类不同,其余条件都相同,方案正确,D正确。
故选D
8.【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或者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分享交流。每个环节的语言表述都比较有针对性,考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辨析记忆。
【解答】A、提出问题的具体表述是疑问句或者是带有疑问意思的,所以A选项不正确
B、建立假设的具体表述是“可能是.......”一般是肯定或者否定句式,题干中“小明说它可能是酒精”就属于建立假设。所以B选项错误。
D、收集证据是指具体实施设计方案,例如进行观察、进行实验,假如题目改成“小明打开瓶塞味道酒精的刺激性气味”,这就属于收集证据。所以D选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C
9.【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 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用手指弹西瓜”,是通过这种弹击的方式,利用听到声音的特点对西瓜是否成熟进行判断,因此属于“获取事实与证据”,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0.【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弗莱明在培养细菌的器具中发现一种青霉菌,在这种青霉菌的周围没有其他细菌生存,因此,他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青霉菌产生的处为什么没有细菌?作出假设是对提出问题的回答,弗莱明针对青霉菌处没有细菌的事实作出的假设应该是:青霉菌能产生抑制细菌增殖的物质,故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11.【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分析解答。
【解答】科学实验设计,正确的程序为:
③针对研究的课题,明确实验的目的;
②查阅收集资料,了解与课题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④了解现有的仪器设备和可能的实验条件。
①从实际出发,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即正确顺序为③②④①。
故选B。
12.【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 “吸一下”这一过程是在进行实验手机证据,故C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13.【答案】(1)建立猜想与假设
(2)不符合
(3)对照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进行探究、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1)小明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是一种猜测,属于作出假设;
(2)在探究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因此当本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
(3)步骤B用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的食物,采用的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对照实验;
故答案为:(1)作出假设;(2)不符合;(3)对照实验。
14.【答案】体积(质量);初温;时间间隔;温度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的步骤,判定李刚在实验中控制的量和改变的量,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解答。
(2)控制变量法是指当多因素(多变量)影响某一物理量时,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
【解答】根据三次实验步骤可知,实验中改变的是保温瓶中水的体积(或质量);在实验中水的初温是相同的;每隔半小时测一次水的温度,即测量温度的时间间隔也是相同;保温性能体现在保温瓶中水的温度的变化,所以最后应观察的量是经过相同的时间间隔开水的温度。
故答案为:体积(质量);初温;时间间隔;温度
15.【答案】②④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丁强同学回答:“可能向上跳出,可能压得更紧,也可能静止不动”,属于丁强同学的猜想;其他同学将张勤的疑问进行实际操作,发现“里面纸杯向上跳出,属于进行实验,获取事实证据;
故答案为:②④。
16.【答案】(1)作出假设
(2)错误
(3)②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以及得出结论。
【解答】(1) ①小明认为微量黄樟素可能会导致癌症,意思是假设微量黄樟素可能会致癌,这就是属于建立假设。
(2)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说明假设是错误的。
(3) ②于是,他准备了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含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 两组实验对照,更容易得出实验结果,这是属于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对照实验。
故答案为:(1)作出假设(2)错误(3)②
17.【答案】野菊株高;与10米处的野菊高无明显差异;与原海拔处的野菊株高无明显差异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
【解答】解:根据题干可知,本实验主要比较的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植株高度的影响;故收集的数据为野菊植株的高度;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与遗传无关;因为植株都生长在10米处,故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与10米处的野菊高无明显差异;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与环境无关,则同种野菊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势应该相同,故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与与原海拔处的野菊株高无明显差异;
故答案为:野菊株高、与10米处的野菊高无明显差异、与原海拔处的野菊株高无明显差异。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