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三章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三章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9-20 16:55:32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三章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一、单选题
1.(2019七上·奉化期末)沙丘能在眼前缓缓移动的现象,是小科同学在新疆旅游时最难忘的沙漠风光。若从引起地形变化的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变化的影响 B.风力的作用
C.流水的作用 D.生物的影响
2.(2020七上·海曙期末)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千沟万壑的特征,主要成因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搬运堆积作用
C.流水侵蚀搬运作用 D.流水搬运堆积作用
3.(2019七上·长兴月考)如图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风力 B.冰川 C.流水 D.生物
4.(2019七上·天台月考)浙江省的地形主要是(  )
A.高原、山地 B.高原、平原 C.平原、丘陵 D.丘陵、盆地
5.(2019七上·天台期末)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点P表示山谷的是(  )
A. B.
C. D.
6.构成我国地形分布骨架的是(  )
A.河流 B.山脉 C.高原 D.盆地
7.在等高线图中,说法错误的是(  )
A.等高线重叠部分表示峭壁
B.等高线凸向高处的地方是山谷
C.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相同
D.等高线凸向低处的地方是山顶
8.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表示的地形是(  )
A.山脊 B.山谷 C.鞍部 D.盆地
9.下列表示盆地的是(  )
A. B.
C. D.
10.当几条等高线重合成一条线时,则表示的地形是(  )
A.盆地 B.山顶 C.山脊 D.陡崖
二、填空题
11.地表形态的改变,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地表   ,而外力作用使地表   。
12.在干旱地区,对地表影响最大的外力因素是   作用;在湿润地区,   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
13.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   ,常见的地形类型有平原、   、山地、   、盆地。
14.陆地地形主要有    、    、    、    和    五种类型。
15.中间值大,四周值小的闭合等高线圈是   ;两座山峰之间相对比较平缓的部位是   ;向等高线数值高处凸起的是   ;向等高线数值低处凸起的是   ;相邻几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   。等高线越   ,坡度越缓;等高线越   ,坡度越陡。
三、实验探究题
16.读“我国东南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①    ,③    。
(2)河流C、D中水能资源较丰富的是    ,其原因是    。
(3)如果要在图中小河上修筑一座水库大坝,建在    (填“C”“D”或“E”)处最合适。
17.读图回答问题:
(1)A表示的地形是    ,B表示的地形是     ,C表示的地形是    ,G表示的地形是   。
(2)B,H两点中坡度较陡的是   ,判断理由是    。
(3)乙山与甲山的相对高度是   米,乙山位于甲山的   方向,测得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则甲乙两地的实地距离是   米。
(4)如果进行攀岩运动适合在   处。
四、解答题
18.(2020七上·吴兴期末)“爬山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读懂等高线地形图不仅有利于我们选择爬山路线,也能帮助我们在面临危险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1)图中字母B所在的地形名称是   。
(2)如果量得大青山山峰与小青山山峰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那么两个山峰的实际(直线)距离是   千米。
(3)小科认为从图中甲、乙两地爬到大青山顶,甲地比较容易,因为   。
(4)若泥石流发生时有人位于图中O点,合理的逃生路线为   (选填数字)。
19.(2018七上·长兴月考)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图中A地与D地的相对高度约为   米,A、B、C、D、E、F六地最能体现“深山藏古寺”含义的是   地。
(2)量得C、D之间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C、D之间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3)图中小溪的流向大致是   。
(4)从E点爬到山顶A和从C点爬到山顶A,比较省力但费时的是从   点爬到山顶A。这是因为   。
(5)该地的地形属于   (类型),如果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最易出现的地质灾害是   。
20.地形与等高线特点: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鞍部
峭壁
山脊
山谷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风力作用指的是风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解答】沙丘的形成与风力作用有关,因为风对物质的风蚀、搬运和堆积过程,由于风力作用很强,成为荒漠地貌发育的主要外营力。
故答案为:B
2.【答案】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世界陆地表面的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它们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売运动、火山和地震活动;外力作用主要是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对地形的作用。
【解答】流水的冲刷使疏松的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C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3.【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蜂(欧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通常分布在石质海岸)。
【解答】图中所示的是风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城,属于外力作用。
故答案为:A
4.【答案】C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浙北地区水网密集的冲积平原,浙东地区的沿海丘陵,浙南地区的山区,舟山市的海岛地貌,可谓山河湖海无所不有。西南多为千米以上的群山盘结,其中位于龙泉境内的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浙江省最高峰。地形以丘陵、山脉、盆地为主。四大平原有杭嘉湖平原(杭州、嘉兴、湖州)、宁绍平原(宁波、绍兴)、金丽衢平原(金华、丽水、衢州)、温台平原(温州、台州)。
【解答】浙江山地和丘陵占74.63%,平坦地占20.32%,河流和湖泊占5.05% ,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浙江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以山地为主,中部以丘陵为主,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
故答案为:C
5.【答案】C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
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 。
【解答】由图可知,A为山顶,B为鞍部,C为山谷,D为山脊。
故答案为:C
6.【答案】B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构成我国地形分布骨架的是山脉,骨架之间为我国四大盆地、高原,三大平原与丘陵。
【解答】我国的地形以山地为主,所以选山脉。
故答案为:B。
7.【答案】D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形图的判读,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来判读即可。
【解答】等高线的凸向低处的地方是山脊,不是山顶,山顶是该地最高的地方。其他说法均正确。
故答案为:D。
8.【答案】C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根据等高线特征进行判读即可。
【解答】两个山顶之间相对平坦的部位是鞍部。
故答案为:C
9.【答案】B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答】盆地的特点是四周高,中部低,等高线地图表示为等高线数值从外向里缩小。
故答案为:B.
10.【答案】D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一般不重合,除非是陡崖。根据题意可知,等高线重合成一条线,说明是陡崖。
【解答】几条等高线重合成一条线,表示的地形是陡崖。
故答案为:D.
11.【答案】起伏;平坦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
【解答】我们今天看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主要使得地球表面凹凸不平,而外力地质作用趋向于削高填低,使地壳达到均衡的状态。
故答案为:起伏;平坦。
12.【答案】风沙;流水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外部,如太阳,月球等。这类作用主要有海洋、地面流水、湖泊、冰川、风、冰川等的地质作用。
【解答】在干旱地区,气候干旱缺少水分,多风沙天气,对地表影响最大的外力作用以风力的侵蚀,搬运为主;在湿润地区,降水较多,水分充足,流水的作用表现明显,对地表的侵蚀作用明显。
故答案为:风沙;流水。
13.【答案】地形;丘陵;高原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解答】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地形。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平原海拔较低、地面起伏小;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高原地面起伏小、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地形类型判断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基础知识,细心认真填写
14.【答案】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地球的陆地表面有的雄伟高大、错落有致;有的广阔平坦、起伏和缓;还有的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形态各异。
【解答】陆地地形主要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五种类型。山地海拔一般在 500米以上,并且相对高度超过 200米。高原海拔一般在 500米以上,顶面平坦宽广。丘陵海拔一般在 200--500米,地面起伏和坡度都较缓,相对高度一般在 100米以下。平原海拔一般在 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很小。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平。
故答案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15.【答案】山峰;鞍部;山谷;山脊;陡崖;稀疏;密集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属于基础题。
【解答】中间值大,四周值小的闭合等高线圈是山峰;两座山峰之间相对比较平缓的部位是鞍部;向等高线数值高处凸起的是山谷;向等高线数值低处凸起的是山脊;相邻几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
16.【答案】(1)鞍部;峭壁
(2)C;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3)E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
利用上表,可对本题做出分析。
【解答】小题1:①等高线在一对山谷等高线组成,所以是鞍部;②多条等高线汇合重叠在一起,所以是峭壁。
小题2:C、D两处,C处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就适合。
小题3:E处为两个山脊之间,内部比较低,此处建造大坝,可以蓄水量大,且大坝建造不长。
17.【答案】(1)鞍部;山谷;山脊;陡崖
(2)B;B处等高线稠密,表示坡度陡
(3)170;西南;3000
(4)G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解答】读图可知:(1).A表示鞍部,B表示山谷,C表示山脊,G表示陡崖。
(2)等高线稠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
(3)乙山的海拔是1320米,甲山的海拔是1150米,乙山与甲山的相对高度是:1320-1150=170米同样根据指向标判断乙山位于甲山的西南方向;图中比例尺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500米,甲乙图上距离是2厘米,则实地距离是3000米。
(4)攀岩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刺激的运动,所以一般会选择陡崖。
故答案为:(1)鞍部;山谷;山脊;陡崖(2)B;B处等高线稠密,坡度较陡(3)170;西南;3000(4)G
18.【答案】(1)山脊
(2)30
(3)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4)②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等高线地形图是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凡等高线重合处,必为峭壁。若等高线成较小的封闭曲线时,这一地区便是山峰、洼地或小岛。等高线的形状是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的为山脊,山脊的连线称为分水线。等高线形状逐渐向山顶或鞍部方向凹八的为山谷,谷地的连线私:为集水线。两条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称为山的鞍部。
【解答】(1)等高线的形状是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的为山脊,山脊的连线称为分水线。所以图中B为山脊线。
(2)由地形图可知比例尺为1:1000000。图上1cm对应实际1000000cm及为10千米。如果量得大青山山峰与小青山山峰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那么两个山峰的实际(直线)距离是30千米。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地面坡度较缓。由地形图可知甲地等高线稀疏,地面坡度较缓,因此登山容易。
(4)泥石流顺着山谷向地处活动,遇到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移动。①和④方向不对,③在山谷内。故应向②方向移动。
故答案为:(1)山脊;(2)30;(3)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4)②
19.【答案】(1)570;F
(2)3
(3)自西北向东南流
(4)C;等高线稀疏,坡度缓和,距离也会拉长
(5)山地;泥石流等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1)由地形图可知A处的等高线高度为670m,而D处等高线高度为100m,所以AD相对高度相差570m;F地等高线海拔高出凸为山谷,最符合深山藏古寺;故答案为:570;F;
(2)由地形可知,该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即地图上1cm代表实际距离为100000cm,所以CD之间地图距离为3cm,实际距离为:300000cm=3km;故答案为:3;
(3)由地形图右上角可知,正上方为北方,溪流的流向是从海拔高的地方流向海拔低的地区,所以小溪的流向为西北向东南;故答案为:自西北向东南流;
(4)由地形图可知,EA方向等高线明显比CA密集,所以EA方向比较陡峭,CA方向坡度则较为缓和,所以比较省力的方向是CA;故答案为:C;等高线稀疏,坡度缓和,距离也会拉长;
(5)由地形图可知,该地区海拔超过500m,且起伏较大,所以该地区为山地;山地地区的植被较为脆弱,如果被破坏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故答案为:山地;泥石流等;
故答案为:(1)570;F;(2)3;(3)自西北向东南流;(4)C;等高线稀疏,坡度缓和,距离也会拉长;(5)山地;泥石流等。
20.【答案】
山顶 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
鞍部 两个相邻的山顶之间相对较低处
山脊 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
山谷 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
峭壁 等高线相交重叠的地方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图
【解析】【分析】等高线的数值可以表示海拔和地势起伏的状况。从等高线的疏密状况, 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 缓。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也不一样。
根据此图中的信息可以清楚的分析,地形类型和对应的等高线的特点。
1.山顶: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
2.鞍部:两个相邻的山顶之间相对较低处;
3.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
4.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
5.峭壁:等高线相交重叠的地方。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填出答案。
【解答】山顶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鞍部两个相邻的山顶之间相对较低处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峭壁等高线相交重叠的地方
山顶
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
鞍部 两个相邻的山顶之间相对较低处
山脊 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
山谷 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
峭壁 等高线相交重叠的地方
1 / 1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三章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一、单选题
1.(2019七上·奉化期末)沙丘能在眼前缓缓移动的现象,是小科同学在新疆旅游时最难忘的沙漠风光。若从引起地形变化的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变化的影响 B.风力的作用
C.流水的作用 D.生物的影响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风力作用指的是风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解答】沙丘的形成与风力作用有关,因为风对物质的风蚀、搬运和堆积过程,由于风力作用很强,成为荒漠地貌发育的主要外营力。
故答案为:B
2.(2020七上·海曙期末)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千沟万壑的特征,主要成因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搬运堆积作用
C.流水侵蚀搬运作用 D.流水搬运堆积作用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世界陆地表面的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它们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売运动、火山和地震活动;外力作用主要是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对地形的作用。
【解答】流水的冲刷使疏松的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C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3.(2019七上·长兴月考)如图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风力 B.冰川 C.流水 D.生物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蜂(欧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通常分布在石质海岸)。
【解答】图中所示的是风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城,属于外力作用。
故答案为:A
4.(2019七上·天台月考)浙江省的地形主要是(  )
A.高原、山地 B.高原、平原 C.平原、丘陵 D.丘陵、盆地
【答案】C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浙北地区水网密集的冲积平原,浙东地区的沿海丘陵,浙南地区的山区,舟山市的海岛地貌,可谓山河湖海无所不有。西南多为千米以上的群山盘结,其中位于龙泉境内的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浙江省最高峰。地形以丘陵、山脉、盆地为主。四大平原有杭嘉湖平原(杭州、嘉兴、湖州)、宁绍平原(宁波、绍兴)、金丽衢平原(金华、丽水、衢州)、温台平原(温州、台州)。
【解答】浙江山地和丘陵占74.63%,平坦地占20.32%,河流和湖泊占5.05% ,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浙江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以山地为主,中部以丘陵为主,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
故答案为:C
5.(2019七上·天台期末)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点P表示山谷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
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 。
【解答】由图可知,A为山顶,B为鞍部,C为山谷,D为山脊。
故答案为:C
6.构成我国地形分布骨架的是(  )
A.河流 B.山脉 C.高原 D.盆地
【答案】B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构成我国地形分布骨架的是山脉,骨架之间为我国四大盆地、高原,三大平原与丘陵。
【解答】我国的地形以山地为主,所以选山脉。
故答案为:B。
7.在等高线图中,说法错误的是(  )
A.等高线重叠部分表示峭壁
B.等高线凸向高处的地方是山谷
C.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相同
D.等高线凸向低处的地方是山顶
【答案】D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形图的判读,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来判读即可。
【解答】等高线的凸向低处的地方是山脊,不是山顶,山顶是该地最高的地方。其他说法均正确。
故答案为:D。
8.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表示的地形是(  )
A.山脊 B.山谷 C.鞍部 D.盆地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根据等高线特征进行判读即可。
【解答】两个山顶之间相对平坦的部位是鞍部。
故答案为:C
9.下列表示盆地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答】盆地的特点是四周高,中部低,等高线地图表示为等高线数值从外向里缩小。
故答案为:B.
10.当几条等高线重合成一条线时,则表示的地形是(  )
A.盆地 B.山顶 C.山脊 D.陡崖
【答案】D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一般不重合,除非是陡崖。根据题意可知,等高线重合成一条线,说明是陡崖。
【解答】几条等高线重合成一条线,表示的地形是陡崖。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
11.地表形态的改变,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地表   ,而外力作用使地表   。
【答案】起伏;平坦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
【解答】我们今天看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主要使得地球表面凹凸不平,而外力地质作用趋向于削高填低,使地壳达到均衡的状态。
故答案为:起伏;平坦。
12.在干旱地区,对地表影响最大的外力因素是   作用;在湿润地区,   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
【答案】风沙;流水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外部,如太阳,月球等。这类作用主要有海洋、地面流水、湖泊、冰川、风、冰川等的地质作用。
【解答】在干旱地区,气候干旱缺少水分,多风沙天气,对地表影响最大的外力作用以风力的侵蚀,搬运为主;在湿润地区,降水较多,水分充足,流水的作用表现明显,对地表的侵蚀作用明显。
故答案为:风沙;流水。
13.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   ,常见的地形类型有平原、   、山地、   、盆地。
【答案】地形;丘陵;高原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解答】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地形。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平原海拔较低、地面起伏小;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高原地面起伏小、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地形类型判断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基础知识,细心认真填写
14.陆地地形主要有    、    、    、    和    五种类型。
【答案】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地球的陆地表面有的雄伟高大、错落有致;有的广阔平坦、起伏和缓;还有的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形态各异。
【解答】陆地地形主要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五种类型。山地海拔一般在 500米以上,并且相对高度超过 200米。高原海拔一般在 500米以上,顶面平坦宽广。丘陵海拔一般在 200--500米,地面起伏和坡度都较缓,相对高度一般在 100米以下。平原海拔一般在 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很小。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平。
故答案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15.中间值大,四周值小的闭合等高线圈是   ;两座山峰之间相对比较平缓的部位是   ;向等高线数值高处凸起的是   ;向等高线数值低处凸起的是   ;相邻几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   。等高线越   ,坡度越缓;等高线越   ,坡度越陡。
【答案】山峰;鞍部;山谷;山脊;陡崖;稀疏;密集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属于基础题。
【解答】中间值大,四周值小的闭合等高线圈是山峰;两座山峰之间相对比较平缓的部位是鞍部;向等高线数值高处凸起的是山谷;向等高线数值低处凸起的是山脊;相邻几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
三、实验探究题
16.读“我国东南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①    ,③    。
(2)河流C、D中水能资源较丰富的是    ,其原因是    。
(3)如果要在图中小河上修筑一座水库大坝,建在    (填“C”“D”或“E”)处最合适。
【答案】(1)鞍部;峭壁
(2)C;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3)E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
利用上表,可对本题做出分析。
【解答】小题1:①等高线在一对山谷等高线组成,所以是鞍部;②多条等高线汇合重叠在一起,所以是峭壁。
小题2:C、D两处,C处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就适合。
小题3:E处为两个山脊之间,内部比较低,此处建造大坝,可以蓄水量大,且大坝建造不长。
17.读图回答问题:
(1)A表示的地形是    ,B表示的地形是     ,C表示的地形是    ,G表示的地形是   。
(2)B,H两点中坡度较陡的是   ,判断理由是    。
(3)乙山与甲山的相对高度是   米,乙山位于甲山的   方向,测得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则甲乙两地的实地距离是   米。
(4)如果进行攀岩运动适合在   处。
【答案】(1)鞍部;山谷;山脊;陡崖
(2)B;B处等高线稠密,表示坡度陡
(3)170;西南;3000
(4)G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解答】读图可知:(1).A表示鞍部,B表示山谷,C表示山脊,G表示陡崖。
(2)等高线稠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
(3)乙山的海拔是1320米,甲山的海拔是1150米,乙山与甲山的相对高度是:1320-1150=170米同样根据指向标判断乙山位于甲山的西南方向;图中比例尺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500米,甲乙图上距离是2厘米,则实地距离是3000米。
(4)攀岩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刺激的运动,所以一般会选择陡崖。
故答案为:(1)鞍部;山谷;山脊;陡崖(2)B;B处等高线稠密,坡度较陡(3)170;西南;3000(4)G
四、解答题
18.(2020七上·吴兴期末)“爬山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读懂等高线地形图不仅有利于我们选择爬山路线,也能帮助我们在面临危险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1)图中字母B所在的地形名称是   。
(2)如果量得大青山山峰与小青山山峰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那么两个山峰的实际(直线)距离是   千米。
(3)小科认为从图中甲、乙两地爬到大青山顶,甲地比较容易,因为   。
(4)若泥石流发生时有人位于图中O点,合理的逃生路线为   (选填数字)。
【答案】(1)山脊
(2)30
(3)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4)②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等高线地形图是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凡等高线重合处,必为峭壁。若等高线成较小的封闭曲线时,这一地区便是山峰、洼地或小岛。等高线的形状是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的为山脊,山脊的连线称为分水线。等高线形状逐渐向山顶或鞍部方向凹八的为山谷,谷地的连线私:为集水线。两条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称为山的鞍部。
【解答】(1)等高线的形状是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的为山脊,山脊的连线称为分水线。所以图中B为山脊线。
(2)由地形图可知比例尺为1:1000000。图上1cm对应实际1000000cm及为10千米。如果量得大青山山峰与小青山山峰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那么两个山峰的实际(直线)距离是30千米。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地面坡度较缓。由地形图可知甲地等高线稀疏,地面坡度较缓,因此登山容易。
(4)泥石流顺着山谷向地处活动,遇到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移动。①和④方向不对,③在山谷内。故应向②方向移动。
故答案为:(1)山脊;(2)30;(3)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4)②
19.(2018七上·长兴月考)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图中A地与D地的相对高度约为   米,A、B、C、D、E、F六地最能体现“深山藏古寺”含义的是   地。
(2)量得C、D之间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C、D之间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3)图中小溪的流向大致是   。
(4)从E点爬到山顶A和从C点爬到山顶A,比较省力但费时的是从   点爬到山顶A。这是因为   。
(5)该地的地形属于   (类型),如果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最易出现的地质灾害是   。
【答案】(1)570;F
(2)3
(3)自西北向东南流
(4)C;等高线稀疏,坡度缓和,距离也会拉长
(5)山地;泥石流等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1)由地形图可知A处的等高线高度为670m,而D处等高线高度为100m,所以AD相对高度相差570m;F地等高线海拔高出凸为山谷,最符合深山藏古寺;故答案为:570;F;
(2)由地形可知,该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即地图上1cm代表实际距离为100000cm,所以CD之间地图距离为3cm,实际距离为:300000cm=3km;故答案为:3;
(3)由地形图右上角可知,正上方为北方,溪流的流向是从海拔高的地方流向海拔低的地区,所以小溪的流向为西北向东南;故答案为:自西北向东南流;
(4)由地形图可知,EA方向等高线明显比CA密集,所以EA方向比较陡峭,CA方向坡度则较为缓和,所以比较省力的方向是CA;故答案为:C;等高线稀疏,坡度缓和,距离也会拉长;
(5)由地形图可知,该地区海拔超过500m,且起伏较大,所以该地区为山地;山地地区的植被较为脆弱,如果被破坏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故答案为:山地;泥石流等;
故答案为:(1)570;F;(2)3;(3)自西北向东南流;(4)C;等高线稀疏,坡度缓和,距离也会拉长;(5)山地;泥石流等。
20.地形与等高线特点: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鞍部
峭壁
山脊
山谷
【答案】
山顶 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
鞍部 两个相邻的山顶之间相对较低处
山脊 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
山谷 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
峭壁 等高线相交重叠的地方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图
【解析】【分析】等高线的数值可以表示海拔和地势起伏的状况。从等高线的疏密状况, 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 缓。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也不一样。
根据此图中的信息可以清楚的分析,地形类型和对应的等高线的特点。
1.山顶: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
2.鞍部:两个相邻的山顶之间相对较低处;
3.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
4.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
5.峭壁:等高线相交重叠的地方。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填出答案。
【解答】山顶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鞍部两个相邻的山顶之间相对较低处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峭壁等高线相交重叠的地方
山顶
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
鞍部 两个相邻的山顶之间相对较低处
山脊 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
山谷 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
峭壁 等高线相交重叠的地方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