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藤野先生》导学案
学习目标 :
1、掌握生字词读音和书写
2、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重点)
3、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难点)
导学过程:
(一)课前自学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这篇回忆性散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1)诘( )责 : (2)陌( )生:
(3)畸( ) (4)不逊( ):
(5)匿名( ) (6)油光可鉴:
(7)杳( ): (8)瞥( )见
(9)抑扬顿挫: (10)深恶( )痛疾
2、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 , 家.他的小说集有 , , .著名小说有 , 等.散文集有 ,我们学过选自这个集的课文为 .
3、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 段)在东京,
第二部分(第 段)在仙台,
第三部分(第 段)离开仙台,
(二)课上合作探究
理解人物:
1、外貌描写(白描)“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表现出先生的( )
2、通过四件具体的事件,突出什么精神性格。
A、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
B、 ( )
C、 ( )
D、 ( )
(三)组间交流,精讲点拨
1、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与藤野先生相比,你觉得他“伟大”在何处?
2、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拓展练习
1、但最终鲁迅走了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弃医从文”的?
2文中还写到哪些在日本的中国人?作者抓住什么特征,借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3、小结,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
的人,因此 成为了我们这课的暗的线索.
(五)课后提升
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追述了自己当年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文洋溢着鲁迅强烈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确实让我们深深反思: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们应该怎么做?
课后练案:
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喝( )采 为( )难( ) 血( )管倒( )霉 系( )住 深恶( )痛疾食宿( ) 声调( ) 邮差( )照相( ) 收藏( ) 烟尘斗乱(
二、分析下列各句中黑体词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分别讲讲它们的意思。
1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
2 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精通时事──
3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爱国青年——
三、下列各语段应如何理解?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A 为自己在日本受到优待而感到满意和自豪 B 幽默地表现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感情,也表达了弱国国民的辛酸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C 讽刺日本人对自己的关照并非出于好的动机。
2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A 作者的意思是:中国当时贫弱,教育落后,因此一般中国人智商低,日本学生的怀疑是有道理的。 B 作者承认弱国国民智商低,但认为60多分的成绩并不高,因此不应受到怀疑 C 句子前半部分是模拟日本青年的思路进行推理,揭露他们的逻辑是荒唐的;后半句是反语。全句表达了作者对匿名信事件强烈的义愤,也表达了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
3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A 反映作者对同胞们的愚昧麻木无可奈何。 B 表现了作者对同胞们的愚昧麻木非常痛恨、鄙视的思想感情。 C 表现作者对自己同胞的愚昧麻木强烈的愤激和对造成这种状况的封建统治的深切痛
4、分析下文,回答问题。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②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③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④实在标致极了。
⑤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⑥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中“无非”是 的意思,“这样”是指 。这句话表达作者 的感情。
(2)这两段写作者在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在① ,② ,③ 。
(3)第②句用的修辞方法是 ,它的作用是 。
(4)第④句用的修辞方法是 ,它的作用是 。
(5)第一段中有四个“也”字,其中有一句中的“也”与另三句用法不同,这个句子是 ,不同的理由是 文中三个“顶”字,其中一个与另两个不同;是 ,理由 。
(6)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不满正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再塑生命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一、课前自学
1、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搓捻( ) 繁衍( ) 迁徙( ) 觅食( ) 惭愧( ) 譬如( )
栖息( ) 小憩( ) 遨游( ) 花团锦簇( ) 冥思遐想( )
2、解释下列词语。
企盼:
繁衍:
迁徙:
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
不可名状:
小心翼翼:
3、作者简介
海伦 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于1904年荣誉毕业。当年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发表,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的英文名著。
二、合作探究,组内交流
1、本篇文章的题目是<<再塑生命>>,思考文中 帮 再塑生命。
2、再塑生命的历程是怎样的?(课文先后写了哪几件事情?)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海伦 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 莎莉文老师 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4、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5、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6、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三、交流展示,精讲点拨
1、通过了这几件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读了本文,你认为莎利文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四、达标检测
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二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坏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l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莉文小姐把可怜的洋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并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1.试用简洁的语言给所选的文字加一个小标题。(不超过10个字)
2.你认为“我”不能理解“水”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这段文字,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教育艺术高明在何处
4.文章中画线的句子照应了前文中什么话 请在原文用横线画出来。
5.画线的句子中的“这”是指什么 是不是指摔洋娃娃这件事呢
6.选文中的“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五、拓展延伸
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我的母亲(胡适) 导学案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学习重点:感知内容,理清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一)课前自学,达标检测
1、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翳 ( ) 责罚( ) 气量( ) 广漠 ( ) 管束( )
宽恕( ) 文绉绉 ( ) 庶出( )
2、本文作者胡适,字( ),原名( ),安徽绩溪人,学者, 主要著作有《 》、《 》。
3、读了 ,我看到了一位 的母亲。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 作者说自己“总是文绉绉的”,你认为他形成这种性格特征的原因有哪些?
2、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
3、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4、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三)精讲点拨,总结全文
1、 综合以上,总结一下本文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性?
2、 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
(四)情感体验,达标检测
亲爱的同学们,胡适笔下的母亲是那么地平凡而伟大,他的母亲让我们感动,那么,请你用饱含深情的笔,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或者写下你想对她说的话吧!
(五)课后提升,拓展延伸
大家公认成为伟人不易,而我觉得平凡更难。母亲就是平凡与伟大的结合体。母亲真是一本永远也读不透的书。夜深人静之时,请撷一轮清辉,读几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吧!
推荐文章:
三毛的《守望的天使》
朱德的《我的母亲》
王恒绩的《疯娘》
韩静霆的《母爱是船也是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识记重点字词。
2.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1、 课前自学
1、注音
迢迢( )( )晾晒( )掺和( )( )马鬃( )
泪水盈眶( )( )哄堂大笑( )挎着( )
酷似( )脊背( )枉读( ) 磨蹭( )
2、解释词语
磨磨蹭蹭: 哄堂大笑:
知书识礼: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 )(2)凄凉悲惨。 ( )
(3)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 )(4)忠实厚道。 ( )
4、文学常识
“我的第一本”不是指自己的第一本书,而是指作者童年时代用过的有特殊意义的小学教科书,是父亲为“我”抄写的书。《我的第一本书》作者是________,原名史成汉,诗人,______家。作者以题目为_______,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苦难的读书生活。
2、 合作探究,组内交流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 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3、围绕我的第一本书,作者回忆了哪些人和事?这些人和事中蕴涵什么样的情?
4.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5.“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组间展示,精讲点拨
1、 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本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地叹着气”?结合上下文说说我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人?
2、 父亲说:“元贞比你有出息”。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后来元贞却以做小买卖为生,对此,
你是怎样理解的?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四、达标检测
阅读下文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我们那里管“上学”叫“上书房”。每天上书房,我家的两条狗(一大一小)跟着我。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弄不成”在教室里朗读课文时,我的狗却不叫,它们听不惯“弄不成”的声调,拖得很长,而且沙哑。我提醒我的狗,轻轻喊一声“大狗”,它就在窗外叫了起来。我们是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引得哄堂大笑。课没法上了。下课后,“弄不成”把我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他罚我立在院当中背书,我大声地从头到尾地背了出来。两只狗蹲在我的身边,陪我背书,汪汪地叫着。后来老师“弄不成”还夸我的狗聪明,说比二黄毛会念书。
抗日战争期间,二黄毛打仗不怕死,负了几回伤。他其实并不真傻,只是心眼有点死,前几年去世了。他的一生受到乡里几代人的尊敬。听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1、 通观全文,“还”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3、 试评价画线句。
4、 你认为第二段中“我”的做法对不对?老师的做法对不对?
5、 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6、乔元贞的命运能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五、拓展延伸
请你想象一下,“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个人可能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用“我”的口吻写一段话,表现出我当时的感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