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中鲁教版必修二《听听那冷雨》课件2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高中鲁教版必修二《听听那冷雨》课件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12 09:4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余光中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
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
的大陆。一、知人赏文,简介作者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右手写诗,故诗作最丰,约六百余首。
其诗常常洋溢着对祖国的呼唤和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追缅怀念之情,“乡愁”式的中国情结是余诗的一大主题 。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乡 愁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民歌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海 风 也听见 沙 也听见
如果黄河冻成了冰河 还有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 从高原到平原 鱼 也听见 龙 也听见如果长江冻成了冰河 还有我,还有我的红海在呼啸 从早潮到晚潮 醒 也听见 梦 也听见 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 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 从A型到O型 哭 也听见 笑 也听见——左手写散文。
其散文被称为“诗化了的散文”。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它独特的散文路径。
常常思想驰骋千里和句式变化多端 ,注重散文的容量和弹性,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意1、余光中为什么听到的是“冷雨”?二、问题探讨2、作者说:“走入霏霏令人想入霏霏.”那么走入霏霏冷雨他想到了什么? 冷春寒料峭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 冷雨的凄冷情的凄冷景情意境
由景生发出的绵绵乡愁
1、余光中为什么听到的是“冷雨”?二、问题探讨2、作者说:“走入霏霏令人想入霏霏.”那么走入霏霏冷雨他想到了什么?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的那一块土地 江南的杏花春雨 叫赤县神州的那片土地 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 瓦屋听雨,回忆的音乐 公寓时代的台北没有音韵的雨季,黑白的默片中国美丽的方块字
宋代米芾父子的山水画
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 听雨》
王禹偁的听雨竹楼《黄冈竹楼记》缠绵悠长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思慕雨《听听那冷雨》的主题意蕴: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乡愁在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说:“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干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里面。” 雨网斜织
满纸离愁……永恒的家园之思,难解的文化之结。 眼观其文,领略其视觉美
口诵其声,领略其音韵美
心会其意,领略其情理美返回活动与体验朗读时要注意的技巧:
1、音乐美——快慢、轻重、高低
2、构图美——带出情景、人物性格以及时间的层次感
3、感觉美——感情的表达要处理得当,使人信服,对朗诵悠然神往欣赏啊
一个词语 一句话语
一个句式 一种修辞
一幅画面 一份享受
一缕思绪 一种联想
……
婉约的叠字
巧妙的比喻
生动的比拟
多变的句式
灵活的化用
丰富的角度
诗化散文五步一楼
十步一阁
步步莲花
字字珠玉1、“铿铿 ”“湿湿 ”“轻轻重重轻轻”“潺潺”“绵绵 ”“潇潇 ” “潮潮润润 ”等词把雨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雨的缠绵、细蜜、柔情等溢于言表了。叠音叠词有轻音乐的美感,连缀这些可以组成另一幅图景,一首诗。
2、 句子的长短变化不仅可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更可以表 达无限的感叹。句子的长正好表现出雨下个不停,雨淅淅沥沥的形象呼之欲出。
3、修辞的多变,如对偶、拟人、排比、比喻 、引用等,多变的修辞让散文具有了诗般的灵动。  雨的“文化情结” 杏花
   春雨
     江南杏花春雨江南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荡胸生层云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绝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商略黄昏雨点绛唇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北雁在太湖西畔随着云彩的飘游飞来飞去。远处的几座山峰,呈现凄清愁苦的样子,好像酝酿着风雨就要在这黄昏时刻到来。第四桥边,想要和我崇敬的诗人陆龟蒙共住一起,像龟蒙这样的人现在哪里呢?此刻凭栏所见所感,只有那长短不齐的柳条,被飒飒西北风吹得乱舞而已。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宋画”与山水风景谁像谁?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天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浦问樵夫。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虞美人·听雨
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眠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歌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思考、探究】
1、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诗人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不同境遇、 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请分别将它们写出来。 2、余光中为什么要引用蒋捷的这首词呢?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虞美人 听雨 宋·蒋捷 ??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思考、探究】
(1)“少年听雨”:?“少年听雨”的画面,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着力渲染的正是 “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而又枯槁的身心
(2)“壮年听雨”: “壮年听雨”的画面,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 心境。 (3)“而今听雨”: “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 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思考、探究】
1、2、余光中为什么要引用蒋捷的这首词呢?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答:作者处境与蒋捷相识都是“饱经风霜”,都是面对萧萧秋雨,想到自己的一生,自然发出“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感慨。
山在虚无之间云烟缭绕
山隐水迢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
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返回 乡愁渐生灯影外
客愁多在雨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