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读“固体废弃物污染途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途径主要有( )
①通过大气污染②通过水体污染③通过土壤污染④通过食物链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有关固体废弃物对大气环境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垃圾中的细微颗粒,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大气污染
B.有机固体废弃物被微生物分解后可能释放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
C.垃圾焚烧处理时,可能造成大气二次污染
D.垃圾填埋后不会造成大气污染
3.下列措施中,最能有效降低固体废弃物污染危害的是( )
A.将固体废弃物选择妥当的地方堆放 B.将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处理
C.将固体废弃物填埋、焚烧处理 D.将固体废弃物弃入公海
牛年春晚舞剧《朱鹮》以国际珍稀保护鸟朱鹮为题材,表现人类在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相伴相生、休戚与共的关系。朱鹮(左图)被中国民间称为“吉祥之鸟”,主要食物有黄鳝、蛙、田螺、蚯蚓、稻米等。右图为“我国朱鹮分布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关于朱鹮分布的表述,正确的是( )
A.1950年以前,广布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
B.1951-1980年,分布于黑、吉、陇、浙四省
C.1980年至今,集中分布于温带半湿润阔叶林气候区
D.1950年以来,分布范围不断缩小且逐渐向南移动
5.1951-1980年,朱鹮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①繁殖能力低,抵御天敌能力弱②森林过度砍伐,栖息地减少
③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食物来源减少④大面积旱田改造为水田,土地退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孟加拉国吉大港以北沿岸地区是全球重要的拆船业集聚区之一。来自其他国家的报废船只被拆解后,回收的废钢是钢材生产的重要原料。完成下面小题。
6.该地区形成拆船业集聚区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 )
A.工资水平低 B.港口优良
C.技术水平高 D.钢铁产量大
7.拆船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主要危害有( )
①破坏红树林生态系统②加重风暴潮灾害
③产生水污染④破坏局部海岸生态系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现代社会绿色与环保被提到了第一位,当前“新冠”医疗废弃物处理更加引人注目,特别是废敷料、医用手套、口罩、废防护服、废注射器等感染性废弃物,以及隔离病房、医学观察区域产生的其他废弃物,必须第一时间收集,24小时内必须运走。“新冠”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有硬性规定:处置医疗废弃物需要两级焚烧,程序完成后,再经过脱酸、活性炭吸附、布袋除尘等环节,最终确保尾气达标排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对医疗废弃物进行焚烧易产生的污染是( )
A.固体废弃物污染 B.水污染 C.土壤污染 D.大气污染
9.对医疗废弃物进行处理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中的( )
A.多样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持续性原则
黑雷露天煤矿是世界十大煤矿之一,预计可以开采出14.6亿吨的煤。由于大面积露天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修复困难。下图示意黑雷煤矿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10.黑雷露天煤矿的开采会导致当地( )
A.冰川面积快速萎缩
B.地质结构渐趋稳定
C.地表涵养水源功能减弱
D.森林生态系统趋于复杂
11.当地生态环境修复困难,是由于当地( )
A.资金不足 B.人口密度较大
C.交通不便 D.生态环境脆弱
洋垃圾,指进口固体废弃物,有时又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弃物。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洋垃圾”进口国,洋垃圾的进口热潮开始于20世纪末。2017年7月18日,中国正式通知世界贸易组织,从2017年年底开始将不再接收外来垃圾,包括废弃塑胶、纸类、废弃炉渣与纺织品。面对中国的禁令,英美两国正在积极制定政策彻底解决塑料垃圾问题,但是在相关技术研制成功以及政策出台前,英美两国在塑料等垃圾处理上仍以寻找替代中国的垃圾出口“接盘侠”为主。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中国曾大量进口“洋垃圾”的主要原因是
A.废弃物处理能力强 B.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C.弥补工业原料短缺 D.环境承载力大
13.最有可能成为替代中国的垃圾出口“接盘侠”的国家是
A.加拿大 B.乌克兰
C.尼日利亚 D.新加坡
位于印度洋的查戈斯群岛拥有大面积的珊瑚礁,岛上生活着成群的海鸟,海鸟的粪便可以作为天然肥料,对海洋生态系统有极强的促进作用。18世纪和19世纪,入侵的老鼠捕食海鸟,导致部分岛屿海鸟数量锐减,鼠患严重,珊湖礁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科研人员发现无鼠岛生态系统的含氮量是鼠患岛的多倍。完成下面小题。
14.鼠患岛的珊瑚礁遭受巨大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A.老鼠啃噬珊瑚礁 B.老鼠啃食海草、藻类,危害珊瑚礁
C.老鼠导致鸟类大量减少 D.老鼠的粪便污染珊瑚礁
15.恢复鼠患岛生态系统含氮量的适宜措施是( )
A.植树造林 B.从邻岛引进鸟粪 C.加强对鸟类的监测 D.消灭入侵老鼠
现代社会,光照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了一种可怕的灾难——光污染。具体表现为:“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彩光污染”、“交通污染”。据此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幕墙反射的眩光是典型的“人工白昼”
B.娱乐场所的各种灯光,构成了“白亮污染”
C.亮度过大的夜景照明是“彩光污染”
D.提高驾驶照明度的氙气车灯,是典型的“交通污染”
17.目前全球70%的人口生活在光污染中,并且光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下列关于光污染所产生的影响,错误的是( )
A.天文上,光污染使望远镜无法形成暗夜环境
B.动物上,大型的广告灯箱可使数十万只有趋光特性的昆虫死亡;夜行动物,无论是觅食还是藏身都更加艰难
C.植物上,夜间的灯光会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使植物正常生长、繁殖存活时间大大延长
D.对人类来说,长时间上夜班,接触光线强度大,患病的可能性变大。
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拉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多地推广。图7为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8.该系统( )
A.机械分拣是有效运转的前提 B.杂物和废渣是各工艺的原料
C.能够完全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D.可以在家庭厨房中广泛推广
19.厨余垃圾分类( )
A.首先应在广大乡村地区推 B.处理厂应布局在住宅区附近
C.应进一步增加相关配套产业 D.产品主要用于工业生产范围
林地土壤的蓄水作用主要取决于毛管孔隙的贮水能力,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下表为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林地类型 孔隙度/% 有机质含量/吨公顷
总孔隙 毛管孔
针阔叶混交林 59 45 4.62 503
常绿阔叶林 63 47 3.18 648
楠竹林 52 40 2.08 312
灌木林 73 56 7.79 1833
20.最不适合作为该山地水土保持林的是( )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楠竹林 D.灌木林
21.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条件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下,地表径流出现时间最晚的是( )
A.针阔混交林 B.楠竹林 C.常绿阔叶林 D.灌木林
22.当地灌木林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与其关联度最小的是( )
A.根系较浅 B.枯枝落叶多 C.地表径流少 D.岩石风化速度快
水华是指淡水水体中因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使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某校地理实践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甲湖流域西部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蓝藻水华的发生最早记录可追溯到19世纪末。1980年以来,甲湖蓝藻水华频发,富营养化严重。2018年初,甲湖流域开始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流域水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推测在19世纪末,图示①②③④水域中最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4.1980年以来,该流域蓝藻水华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A.退田还湖使湖泊面积扩大 B.修建水闸使水体不易排出
C.生产生活排放污染物增加 D.全球变暖使区域气温升高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5.由图可知,该省21世纪工业废弃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是( )
A.工业废水 B.工业废气
C.固体废弃物 D.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
26.2000年后,与该省工业废气排放量迅速上升关联性最小的是( )
A.城市发展使绿地减少
B.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把部分有大气污染的产业迁往该省
C.机动车增多
D.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27.该省在1990—2001年间,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大幅度降低,可能是该省( )
A.大规模削减工业生产规模
B.加大了工业废水的处理力度
C.大量修建了水库等水利设施
D.大量利用废水进行农业灌溉
二、填空题
28.垃圾在填埋处理中,会逸出____;采用____法处理时,会产生粉尘、二恶英等物质,造成大气____。
29.环境问题的表现
(1)地区差异性
a.城乡差异:城市人口高度集中,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____;乡村地区因利用____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异: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人均资源消耗量、排污量____;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速____导致的环境污染。
(2)环境问题的全球化
当前环境问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部分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界线,甚至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____、全球气候变暖等。
30.我国草地退化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实行______制度;变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____,建设“草库伦”;优化畜群结构,_____;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三、综合题
31.【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北京某地采用土壤生物工程对公路沿线边坡(路基两侧的坡面)进行整治,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该工程是公路边陂上顺坡码放块石或卵石,在石块缝隙扦插柳干。下图示意柳干扦插时和柳干生根发芽后的景观。
分析该地的土壤生物工程在控制边坡稳定和水土保持方面所起的作用。
32.全球环境问题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使人类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群,下图中A、B、C代表的环境问题在整个环境问题群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被认为是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的名称。
A ;B ;C 。
(2)201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多个物种、一颗星球、一个未来”,该主题体现了 的环境观。简述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措施。
(3)请结合图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必要性。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D
2.D
3.B
1.
根据示意图可直接得出结论。固体废弃物通过大气、水、土壤进行传播,最后通过食物进入人体,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
2.
垃圾中的细微颗粒,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大气污染,排除A。有机固体废弃物被微生物分解后可能释放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排除B。垃圾焚烧处理时,会产生烟尘可能造成大气二次污染,排除C。垃圾填埋处理后,会逸出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D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叙述错误的选项,故选D。
3.
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处理,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数量,有效降低污染危害,B正确。堆放会占用土地,随雨水下渗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排除A。将固体废弃物填埋、焚烧处理会导致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排除C。将固体废弃物弃入公海会导致水污染,排除D。故选B。
垃圾处理方式:1.填埋,填埋处理需占用大量土地。同时,垃圾中有害成份对大气、土壤及水源也会造成严重污染,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2堆肥,堆肥处理对垃圾要进行分拣、分类,要求垃圾的有机含量较高。而且堆肥处理不能减量化,仍需占用大量土地。
3焚烧,首先将垃圾放在焚烧炉中进行燃烧,释放出热能,然后余热回收可供热或发电。烟气净化后排出,少量剩余残渣排出、填埋或作其它用途。其优点是迅速的减容能力和彻底的高温无害化,占地面积不大,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且有热能回收。
4分类回收
4.B
5.C
4.
1950年以前朱鹮主要分布在二三阶梯,A错。读图可知,1951-1980年,朱鹮分只在黑、吉、陇、浙四省有分布,B对。1980年至今,朱鹮集中分布在秦岭南坡,属于亚热带湿润阔叶林气候区,C错。1950年以来,分布范围不断缩小,但并未出现逐渐南移的趋势,D错。故选B。
5.
朱鹮是一种古老鸟类,能够繁衍至今,繁殖能力和抵御天敌能力绝不会很低,①错。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大片森林,使得朱鹮栖息地减少,数量减少,②对。人类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将朱鹮的食物黄鳝、蛙、田螺、蚯蚓等杀死了,其食物来源减少,③对。无论旱地还是水田都不是朱鹮的理想栖息地,④错。故选C。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看清朱鹮分布图,准确推断出朱鹮分布范围的变化规律。
6.A
7.C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的区位条件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6.拆船业应该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工资水平较低,A项正确。港口条件优良会影响海洋运输产业,对拆船业影响较小,并且港口优良主要依靠优越的海岸线条件等自然条件,B项错误。拆船业对技术要求较低,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C项错误。根据题意,拆船业回收的废钢是钢铁生产的重要原料,所以该产业聚集的一个原因是当地钢铁原料不足,钢铁产量受到生产条件等其他条件影响,不是拆船业聚集的原因,D项错误。故选A。
7.拆船业聚集会产生水污染,大量废料堆积,破坏局部海岸生态系统,③④正确。世界红树林分布地区较少,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印度和孟加拉国分界处,该处没有红树林分布,其次该处是港口,并不是红树林海岸,①错误。大量废船和钢材集聚在该港口处,在一定程度上会减轻风暴潮产生的危害,②错误。ABD项错误,C项正确。故选C。
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质上是指资本 (或资金) 有机构成较低的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的主导因素是劳动力的数量或价格。
8.D
9.D
8.
本题考查环境污染类型的判读,对医疗废弃物进行燃烧,降水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D正确,医疗废弃物燃烧后会减少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ABC错误,故选D。
9.
考查及可持续原则的判读,持续性原则体现在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因此对医疗废弃物进行处理,主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D正确;公平性原则体现在同代人之间、代际人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故B错误;共同性原则体现在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地方决策和行动,故C错误;多样性原则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故A错误,故选D。
本题考察环境污染的类型判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分析,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0.C
11.D
本题主要考察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0.
冰川面积快速萎缩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与煤矿的露天开采关系不大,A项错误。煤矿是埋藏在地下一定深度的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会破坏地质结构的稳定性,B项错误。露天煤矿开采会影响土地环境,使植被萎缩,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涵养水源功能降低,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C项正确,D项错误。故选C。
11.
根据其经纬度位置,该地位于美国西部落基山区,气候类型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较少,生态环境脆弱,D项正确。美国为发达国家,该地资金充足,交通便利,AC项错误。美国地广人稀,B项错误。故选D。
露天煤矿采矿不仅会污染水源,污染大气,更会污染大地,破坏种植农田的土壤。
12.C
13.C
本题考查固体废弃物污染。
12.改革开放初期,中同制造业快速发展对原材料需求增大,进口“洋垃圾”可以弥补部分工业原料不足,节约制造成本,从而满足人们对工业产品的需要。C正确。
13.“洋垃圾”虽然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为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发达国家对固体废弃物进口有着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而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为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对固体废弃物进口监管较松,所以成为“洋垃圾”的出口市场。C正确。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全面获取信息进行概括即可,难度一般。
14.C
15.D
14.
根据材料可知,鼠患岛因老鼠入侵,海鸟大量减少,海鸟粪便相应减少,没有了天然肥料的滋养,海洋生态系统自然就会遭受不良影响,最终导致鼠患岛珊瑚礁遭受巨大破坏,C项正确。老鼠以生活在岛上的海鸟为主食,不吃珊瑚礁,A项错误。老鼠啃食海草、藻类,对珊瑚礁危害不是很大,B项错误。老鼠粪便会污染珊瑚礁,但不会使珊瑚礁遭受巨大破坏,D项错误。故选C。
15.
结合材料分析可知,海鸟数量锐减是导致鼠患岛含氮量减少的根本原因。因此,消灭入侵老鼠才能增加海鸟数量,从而恢复鼠患岛上的含氮量。植树造林、加强对鸟类的监测,并不能有效恢复鼠患岛生态系统含氮量。从邻岛引进鸟粪可能会影响邻岛的生态系统。综上,ABC错误,D正确。故选D。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三、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6.D
17.C
16.
眩光属于白亮污染,A错误;各种灯光有很多颜色,属于彩色污染,B错误;亮度夜过大的夜景照明属于人工白昼,C错误;车灯属于交通污染,D正确;故选D。
17.
注意题干错误的是。光污染是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等污染之后的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源,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使望远镜不能形成暗黑环境,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广告灯箱会吸引趋光性昆虫,对昆虫有害,而夜行动物适合晚上出行,光污染会影响他们的觅食和藏身,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植物只会在白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夜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叙述错误,符合题意;长时间上夜班接触光线强度大,患病可能性大,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光污染一般分为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1、白亮污染: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反射光线,明晃白亮、眩眼夺目。2、人工白昼:夜幕降临后,商场、酒店上的广告灯、霓虹灯闪烁夺目,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样,即所谓人工白昼。3、彩光污染:舞厅、夜总会安装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构成了彩光污染。据测定,黑光灯所产生的紫外线强度大大高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且对人体有害影响持续时间长。要减少光污染这种都市新污染的危害,关键在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合理布置光源,加强对广告灯和霓虹灯的管理,禁止使用大功率强光源,控制使用大功率民用激光装置,限制使用反射系数较大的材料等措施势在必行。作为普通民众,一方面切勿在光污染地带长时间滞留,若光线太强,房间可安装百叶窗或双层窗帘,根据光线强弱作相应调节;另一方面应全民动手,在建筑群周围栽树种花,广植草皮,以改善和调节采光环境等等。
18.A
19.C
18.
该系统机械分拣是有效运转的前提 ,A正确。厨余垃圾才是各工艺的原料,B错。完全实现污染物零排放是不可能的,C错。该系统安装成本并不低,在家庭厨房中广泛广使用不现实,D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9.
根据材料提示,我国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厨余垃圾分类应进一步增加相关配套产业,C正确。首先应在城市地区推广,A错。处理厂不可布局在住宅区附近,会污染环境,B错。产品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范围,D错。所以选C。
本题组主要考查厨余垃圾的处理问题的相关知识。
20.C
21.D
22.D
20.
由材料信息可知,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在材料所给的四种林地类型中,楠竹林的毛管孔隙度最低,说明楠竹林的林地土壤蓄洪作用最小,产生的地表和地下径流大,这表明水土保持作用最小的是楠竹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1.
由材料可知,“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说明土壤饱和持水量越多,产生的径流越多。表中显示,四种林地类型,饱和持水量最大的是灌木林,所以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条件和相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产生径流时间最晚的是灌木林,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2.
由所学知识可知,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植物根系较浅,也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A正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枯枝落叶多,将更多的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B正确。地表径流少,会减小对地表有机质的侵蚀,搬运等作用,有机质降低少,C正确。岩石风化速度快,有利于土壤的相成,但岩石为无机物,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增加,D错误。因为本题要选择与当地灌木林有机质含量高关联度最小的,故选D。
本题考查森林的作用及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因素。
23.B
24.C
23.
根据材料信息,材料提到“甲湖流域西部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蓝藻水华的发生最早记录可追溯到19世纪末”,可知西部河流将西部地区出露的磷大量带至②,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因此最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的是②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4.
退田还湖使湖泊面积扩大利于降低氮磷物质浓度,利于减轻水体富营养化,A错误;修建水闸使水体不易排出,可能加剧水体富营养化,但是修建的时间无法确定,根据材料不能判断是不是1980年以来修建,B错误;1980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生产生活排放污染物增加,水中氮磷物质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加重,C正确;全球变暖会使气温升高,但升温幅度不大,D错误。故选C。
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限制污染企业的引进与发展;2、制定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测;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4、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5、提高技术,污染物治理达标再排放;6、加强绿化建设,增强环境自净能力;7、加强国际合作,联合治理(主要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25.C
26.D
27.B
25.读图可知,该省21世纪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大幅度减少,说明它的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在2002年后又有明显上升,所以选C。
26.工业废气大多来自能源的消耗,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可以减少废气的排放,绝不会使废气的排放量迅速上升,与该省工业废气排放量迅速上升关联性最小,D符合题意;工业废气与绿地面积无关,但绿地面积影响废气的吸收与扩散;把部分有大气污染的产业迁往该省,与工业废气排放量迅速上升的关联性大;机动车增加,加剧尾气排放,但它不是工业废气。所以选D。
27.大规模削减工业生产规模,会影响经济发展,不现实,A项错;加大废水的处理力度,可以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放量,B项正确;利用废水进行农业灌溉会影响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污染,C项错;修建水库与废水排放量减少无关,D项错。所以选B。
28. 沼气 焚烧 二次污染
本题考查垃圾常见处理方式的危害。
【详解】
垃圾填埋场中的生活垃圾含有大量有机物,它们大多可被微生物厌氧消化、降解,产生大量的垃圾填埋气体,垃圾在填埋处理中,会逸出沼气。采用焚烧法处理时,垃圾焚烧会产生大量粉尘、二恶英等物质,污染大气,出现大气二次污染。
29.(1) 环境污染 资源 大 工业化
(2)臭氧层破坏
30. 禁牧、轮牧 建立饲草料基地 合理放牧
本题组主要考查草地退化的有关知识。
【详解】
针对我国草地退化的现象,主要采取禁牧、轮牧制度的治理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变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降低对天然草场的依赖性;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建立健全配套的供水设施;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优化畜群结构,合理规定载畜量,合理放牧;加强立法,鼓励退耕还草,制定法规,严禁滥牧,滥垦,滥挖,保护天然草场。
31.块石可固定表土,紧实土壤,增加坡面稳定性;柳树生长时根系固土,吸收多余水分,防止土坡下滑。
该地夏季多暴雨,码放的块石可防止土壤直接遭受暴雨的袭击,增加下渗,减少坡面径流;植物的枝叶还可拦截降雨防止坡面溅蚀。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土壤生物工程在控制边坡稳定和水土保持方面所起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详解】
图示块石或卵石压在坡地的土壤上,柳干置于坡面且根系垂直于地面。对边坡稳定的作用体现在,块石可压紧表面土壤使其不易下滑,柳干根系对边坡起到了固土作用。对水土保持来说,块石、柳干枝叶可防止暴雨冲击土壤,也可减缓坡面径流、增加雨水下渗。由材料“该工程是在公路边坡上顺坡码放块石或卵石,在石块缝隙扦插柳干”可知,块石可固定表土,紧实土壤,增加坡面稳定性;柳树生长时根系固土,吸收多余水分,防止土坡下滑;该地夏季多暴雨,码放的块石可防止土壤不直接遭受暴雨的袭击;块石可增加下渗,减少坡面径流;植物的枝叶还可拦截降雨防止坡面溅蚀。
32.(1)臭氧层破坏 全球变暖 酸雨
(2)人地和谐或人地伙伴(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禁止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掠夺式利用。
(3)①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②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共同参与;③解决环境问题存在利益冲突。
【详解】
(1)全球三大环境问题,A主要受制冷物质氟氯烃影响,表示臭氧层破坏。B与二氧化碳气体、森林破坏有关,表示全球变暖。C 是由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影响形成,表示酸雨。
(2) 201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多个物种、一颗星球、一个未来”,该主题体现了人地和谐、人地伙伴理论,可持续发展观点。保护物种多样性,应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禁止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掠夺式利用。
(3)从经济角度分析,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从全球性环境问题分析,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参与。区域间解决环境问题存在利益冲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