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四上8.6《认识平行线》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数学四上8.6《认识平行线》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6-09 09:01:47

文档简介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认识平行线》教学设计
课题名 认识平行线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情境和相关直线位置关系,认识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能举出互相平行线的例子;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学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2.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活动认识平行线,培养一定的操作技能,发展空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产生对图形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直线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学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线。 课件出示: 师:你能找出这些图片上的线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师:这三组直线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 二、新课探究 1、认识平行线 师:根据上图可以画出下面三组直线。 课件出示: 师:大家看看,这三组直线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 反馈: 左边一组直线会相交。 师:为什么是会相交呢? 师:原来是这样呀!那么其余两组呢? 反馈: 中间一组直线不会相交。 右边这一组直线也不会相交。 师:如果把这两组直线慢慢延长再延长,会相交吗? 师: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什么呢? 课件出示: 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师:所以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你能说出一些互相平行的例子吗? 课件出示: 反馈: 黑板上、下两条边互相平行。 秋千架的两根立柱互相平行。 五线谱的横线互相平行。 2、画平行线 师:你能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吗? 反馈;(1)在方格纸上画。 沿着直尺的对边画。 …… 师:你是怎样画的?与同学交流。 反馈并展示: (1)我用两把直尺画。 (2)用一把直尺和一个三角尺。 ……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在下面的方格线上画两组相互平行的直线。 3.分别画出每条直线的平行线。 引导学生得出: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另一条直角边与直尺重合,然后把直角三角板平移,作直线即可。 四、课堂小结 提问: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我知道了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十五”第9、10题。
板书设计 认识平行线 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反思(共18张PPT)
怎样滚得远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目录
01.新知导入
02.探究新知
04.课堂总结
03.巩固练习
新知导入
探究新知
斜面的角度
斜面的长度
斜面的光滑程度和地面的光滑程度。
在这个滚动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滚的距离?
探究新知
斜坡与地面成多少角度时,物体滚得远一些呢?
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的范围是0°—90°之间。
探究新知
反复做几次这样的实验,测量并记录每次滚动的距离,求出它们的平均数。
探究新知
小组提示:
1.每6人一小组,做好小组人员的分工:搭木板、量角度、放物体、量距离、记录数据、计算。
2.搭一搭:用30—50厘米的木板打出一个与地面成30°的斜坡。
3.滚一滚:把圆柱形物体轻轻放在斜坡顶上,让它自动往下滑落。
4.量一量:从木板底部量出物体在地面上滚动的长度。
探究新知
实验记录1:斜面与地面成30°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数
滚动距离/cm
160
150
230
180
把木板分别搭成与地面成45°和60°角的斜坡,进行同样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探究新知
实验记录2:斜面与地面成45°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数
滚动距离/cm
320
300
280
300
实验记录3:斜面与地面成60°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数
滚动距离/cm
250
260
240
250
探究新知
各小组自己选择一个角度试一试,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记录4:斜面与地面成( )°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数
滚动距离/cm
7
8
9
8
90
探究新知
将每次测量的平均数填入下表。
30° 45° 60° 90°
物体滚动距离的平均值/cm
180
300
250
8
比较每次求得的的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
探究新知
斜面的角度
斜面的长度
斜面的光滑程度和地面的光滑程度。
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探究新知
我用一把直尺和一个三角尺。
巩固练习
下面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平 行
平 行
巩固练习
在下面的方格线上画两组相互平行的直线。
巩固练习
分别画出每条直线的平行线。
一贴
二靠
三移
四画
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教材“练习十五”第9、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