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中学九年级 语文导学案?
编写: 使用: 审核:九年级备课组
?课题名称:诗经两首
??????? 一、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自主探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 ( ) 窈窕( )( ) 好逑( ) ( )
寤寐( )( ) 溯洄( )( ) 坻( ) 荇 菜( )
合作交流
2、填空题。
(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 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
展示提高
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五、当堂达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 ( ) 窈窕( )( ) 好逑( )( )
寤寐( )( ) 溯洄( )( ) 坻( ) 荇菜( )
2、填空题。
(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 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 周南》。
XX中学
九
年级
语文
课教案
20
13
年
月
日
课 题
《愚公移山》
一
课型
复习
主备人
使用人
班级
九(X)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导学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力
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
难点
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教学
方法
三个环节:导入新课——探究体验——达标检测
五个步骤:探究展示——批改交流——攻坚解惑——巩固强化——总结收获
两个秘诀:课件引领;学案导学。两个原则:让学生动起来,给学生话语权。
课前
准备
制作课件、编制导学案
导 学 过 程 设 计
纲
目
导学环节
教法步骤
导 学 内 容
附注
(效果如何,或今后要注意的事项。)
课 前 准 备
课件引领
有助成功
课件已制作
使用正常
学案导学
一路顺风
使用校统编学案
学生使用较充分
课前热身
说唱都行
诗文朗读
诗文励志
检查作业
落实命令
完成学校统编学案预习部分
效果良好
一、
导入新课,示题示标。
1、
导入新课
随机新颖
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仞”可改为“丈”。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知识理解
2、
示题板题
交代内容
《愚公移山》
教师板书
3、
示标读标
通俗易懂
使用课件示标
简洁明了
学生齐读
机动灵活
二、
探究体验,体会生成。
1、
探究展示
初步体验
①安排任务
具体分明
出示自学指导案,详见学校统编学案
教师口头交代
②自主探究
先尽本能
学生探究,教师巡视、监督,要督学到位
为节省时间,台上展示可与台下探究同步进行。
自主探究为主,合作探究为辅。
自主探究不了的问题,同位同桌之间可小声商讨。
③合作探究
答案初成
学生分组完成
④展示成果
有待验证
安排各组3号同学上台板演展示,其他同学台下做。(为了提高效率,不要忘了对台上台下所有同学的监督)
不要忘了给台下的同学安排任务。
板演的人数不宜太少,也不宜太多。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施教。
2、
批改交流
同学互评
各组4号同学上台批改,其余同学同位或对桌交流。
为节省时间,台上批改与台下批改可同时进行。
3、
攻坚解惑
评价优劣
①筛选疑难
师生互动
有选择性地做好课堂笔记
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②攻坚解惑
学为主兵
课堂教学主要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突破。
③评价优劣
根据学情
小组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
注重课堂用语的明确性
4、
修改读背
巩固强化
①修改读背
记入脑中
做好课堂笔记
自我反思,总结教训,一帮到底,纠错务尽。
②练习巩固
强化提升
课时学案
有所针对性地进行。
5、
总结收获
画龙点睛
①反思草拟
引导学生整理、完善课堂笔记
谈学到的学科知识,
谈掌握的解题方法,
谈悟到地做人道理
②自由展示
指名或自愿
③教师展示
或总结
根据本节课具体学情
三、
当堂达标,布置作业 作业:背诵本首词
1、
达标检测
各显神通
①自测
1、字音
仞( )箕畚( )孀( )龀( )匮( )荷( )
2、词语
(1)重点实词: 许 彻 惧 负 匮
(2)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无陇断焉
(3)古今异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何苦而不平
学生独立完成
②批改
学生同桌互批
教师巡视
③统计
组长统计、班长汇总
独立完成
教师批、组长批或生生互批。
2、
布置作业
练预并重
①本课作业
写写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关的箴言
组长评选出好的箴言
②预习任务
完成同步中理解性题目
学生课下完成
课 后 反 思
今天进行了《诗经》两首的学习,在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之后,我觉得这节课有几点可取之处: 第一,我以诗经中的耳熟能详的名句切入,以中华文化为关键词设计导入语。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让学生重温名句。二是亲近诗经,消除距离感。三是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第二,自由背诵、男女生分读、齐读、齐背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了熟读成诵。避免了学生课下再浪费时间背诵。给课外阅读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环境。
但是上完课之后,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
1、因这是两首爱情诗,学生感觉不太好表达,不好自由发挥,尤其是男同学,更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显得很拘谨。
2、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上讲台进行默写。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没有明显体现。讨论效率不高,基本流于形式。今后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上要下工夫,同时要在学法上予以充分的指导。
课件38张PPT。 蒹葭
(一)导入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 ,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
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
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 ,生于水边。《秦风》“芦苇”①应该怎样来朗读这首诗歌,为什么?
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初读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蒹 葭 苍 苍 ,白 露 为 霜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道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宛 在 水 中 央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从:追寻
阻:艰险
溯 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译文(一章)河畔芦苇茂苍苍,夜来白露凝成霜。我思慕的那个人,正在河水那一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又在水中中央。蒹 葭 萋 萋 ,白 露 未 晞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跻:高
坻:水中高地译文(二章)河畔芦苇茂密密,露水珠儿还没干。我思慕的那个人,正在那边水草滩。逆流而上去寻她,水路升高舟行难。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又在水中沙洲上。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采采:茂盛,众多
未 已:还没有完 已:停止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译文(三章)岸边芦苇茂又盛,露水珠儿没晒干。我思慕的那个人,正是在那水涯边,逆流而上去寻她,水路迂回曲又弯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沙滩上。 《蒹葭》的结构: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
后六句写人。(1)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忧郁,惆怅,迷茫) 内容赏析诗歌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景、人、物氛围、境界三、再读诗歌,体会意境(2)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写景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①所写景物: “蒹葭苍苍”、 “萋萋”、“采采” (深秋凄凉 、清冷的环境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朝露成霜、化为秋水的渐变过程) ②写景作用: 描写清凉景色,造成迷茫意境,
渲染凄清气氛,烘托忧伤之情。 (3) 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在水一方(之湄、涘), 宛在水中央(坻、沚) 不畏艰险,上下求索,可见渴慕之致①执著追求:
②历经艰险:
③求而不得:
④渴慕伊人:内容赏析写人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
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
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
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
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蒹葭”就是芦苇,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有许多基本定型的意象,芦苇就是其中之一。
本诗中水的意象有“阻隔”和无尽“的含义。
蒹葭与秋水结合,营造出凄凉萧瑟、迷离朦胧的意境。而这种凄凉迷离的秋景与诗人追求伊人时的如痴如醉以及追求不获的失望惆怅是和谐统一的。
“伊人”,多数人想象成一位女性,她长裙飘飘,款款出现于人们的视线之中,她遥远而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心中一个令人惆怅的情结。“秋水伊人”所 谓 “伊 人 ”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 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即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4、“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5、“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历来对“伊人”的解读: 清代叶燮 [xiè]?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 秦风·蒹葭 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对《蒹葭》主题的理解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蒹葭》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见”之情、“执着追求”之意、“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因为诗的朦胧,丰富了诗的内容,想一想:
1从抒情主人公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
2主人公追寻的伊人是什么样的人?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生活中不要忽视求索本身!!!
一种目标,一种尽善尽美的象征,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写作特色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重章叠句
起兴手法秋水,伊人。
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有无数个遗憾?
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面,而相思,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
赤足的女子,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你娇嫩的肌肤?
踏过河岸,你看到了什么?
村庄、炊烟,还是阡陌······
只有白雾,蒹葭的背后还是蒹葭。
你看见了露珠,那些叶片上晶莹的眼泪,随风吹落,任风激扬。
我读到了你寂寞中的美丽,
读到了你暗生的白发,
你的悲伤,你的喜悦。
浅浅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缘,
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