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学习目标】
了解煤炭资源对鲁尔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理解鲁尔区兴起的区位条件及衰落的主要原因。
理解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知识导学】
1、鲁尔区在19世纪中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试分析其发展的优越区位条件?
2、莱茵河流经鲁尔区,读德国图说出莱茵河水文特征?莱茵河水运发达,其便利水运条件极大地促进了鲁尔区的经济发展,试分析莱茵河发展水运的有利条件?
3、什么是传统工业区?鲁尔区有哪五大传统工业部门?分析五部门之间的联系(可画图)?
4、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在经历近一个世纪的繁荣之后,经济开始衰落,查阅资料试分析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5、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措施,从而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试分析其综合整治的措施有哪些?
【问题探究】
6、阅读课本59页活动材料分析煤与酸雨形成的关系?并提出治理酸雨的措施?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美国独立后,工业发展速度加快。19世纪中叶开挖修建连接伊利湖与安大略湖间的人工运河,并且开通匹兹堡与苏必利尔湖间的铁路运输,东北部工业区崛起。图示为“美国东北部区域图”。完成1~2题。
1.19世纪中叶前,匹兹堡主要工业部门及主导区位因素组合,最有可能的是 ( )
A.汽车工业——科技发达
B.煤炭工业——煤炭资源丰富
C.钢铁工业——铁资源丰富
D.机械工业——市场需求量大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区域缩小钢铁工业生产规模的原因不可能是 ( )
A.区域产业升级 B.环境日趋恶化
C.铁矿资源面临枯竭 D.人口外迁,劳动力缺乏
读以下两个区域略图,回答3~5题。
3.两区域共同的特征有 ( )
A.夏季高温多雨 B.城市化水平高
C.水资源丰富 D.重化工业基地
4.目前山西省和鲁尔区在能源开采或利用方面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 )
A.酸雨蔓延 B.市场收缩
C.资源枯竭 D.运输量大
5.针对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两区域目前采取的共同措施有 ( )
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C.完善交通,建设水运网
D.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
鸡西市在发展非“黑”产业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顺利实现了产业由“黑”变“绿”的转变,“黑”与“绿”的比重由过去的8∶2调整为3∶7。据此完成下列6~8题。
6.有关鸡西市产业调整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黑”产业主体是钢铁产业
B.鸡西市产业调整的方向把第一、三产业作为重点
C.药材开发、生态旅游不属于“绿”产业的范围
D.现在鸡西市70%为第一产业,30%为第二产业
7.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 )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8.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 )
A.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C.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
D.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
下表是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表。回答9~10题。
国家 储量(%) 产量(%) 消费量(%)
中国 36 97 41
美国 13 0 13
日本 0 0 26
其他 51 3 20
9. 我国稀土资源储量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从20世纪70年代的74%,降到2009年的36%,其主要原因是 ( )
A.世界稀土资源的消费量提高
B.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
C.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
D.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
10.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
A.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
B.大力开采稀土资源
C.禁止开发稀土资源
D.提高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下表反映的是2007年环渤海地区及全国的重工业比重和能源、水资源利用状况。读表回答11~13题。
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立方米/万元) 工业新水用量占工业用水总量比例(%)
环渤海地区 76 2.16 27.70 8.48
全国 70 1.77 119.87 16.34
注:工业新水用量指工业企业生产用水中消耗的新鲜水量。
11.与全国相比,环渤海地区在资源利用方面的特点是 ( )
A.能耗较低,水耗较低 B.能耗较高,水耗较高
C.能耗较高,水耗较低 D.能耗较低,水耗较高
12.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
A.轻工业比例较高
B.重工业比例较高
C.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较低
D.当地水资源丰富
13.本地区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 ( )
①环境污染加剧 ②能源紧张 ③生产成本提高
④生态破坏加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综合题(共48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德国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又在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等九个国家,鲁尔区是其典型的传统工业区。
材料二 辽中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业区,是我国重工业、基础工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最集中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水资源也愈感短缺。
材料三 德国鲁尔工业区和辽中南工业区图
(1)根据所给材料,分析辽中南工业区和德国鲁尔区发展传统工业条件的异同点,并填写下表。
异同点工业区 相同点(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不同点(从自然条件分析)
德国鲁尔区 ①________②________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
辽中南工业区
(2)针对辽中南工业区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可以采取哪些节约用水的措施以缓解水资源供应紧张的状况,使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3)要想成功实现区域发展的转型,辽中南地区可向鲁尔区借鉴哪些措施?
15.萍乡工业以1898年安源煤矿的开办为发端,属我国最老的工矿城市之一。读下图与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0分)
材料一 萍乡附近地区地图
乙 甲
材料二 被誉为“江南煤都”的萍乡,已探明煤炭资源可开采量为4.01亿吨,经过100多年大规模机械化开采后,现已累计开采原煤2.8亿吨,剩余可开采储量中近四成为劣质煤,且基本处于地层深部。
材料三 多年来,萍乡主要工业产品都是利用当地资源发展起来的原煤、焦炭、水泥、陶瓷、玻璃、钢铁等。
(1)萍乡市位于________省西部,乙图中E河的大致流向为____________。
(2)该市早期发展煤炭工业的最主要阻力是____________。近年来,该市煤炭工业的发展呈现衰落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列举该市在发展煤炭工业中会出现哪些环境问题?
(4)该市拟在乙图中A、B、C、D四地中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你认为最合适的地方是________,简述你判断的原因?
16.(2012·广州测试)晋、陕、内蒙古三个省级行政区接壤的地区被称为“乌金三角”。根据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分)
材料1:下图是“乌金三角”地区区位示意图。
材料2:下图是“乌金三角”地区河流某水文站某时段水文监测的情况。
(1)这里的“乌金”是指________。“乌金三角”地区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________生产基地。(4分)
(2)“乌金三角”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自东向西,处于________的过渡地带,呈现典型的________规律。(4分)
(3)根据材料2,“乌金三角”地区雨季的降水特点是______________。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关系是________。(4分)
(4)分析“乌金三角”地区成为我国重要工业生产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4分)
(5)分析“乌金三角”地区在开发建设中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4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1:2011年10月24日中央电视台消息 日前从山西省政府召开的推进全省能源产业发展专题会议上获悉,为推进新型能源工业基地建设,山西将加快转变能源工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以集约、绿色、多元、低碳为特征的新型能源产业体系,把山西省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可持续的国家新型能源基地。
(1)山西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说明该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4分)
(2)下图为山西能源基地某产业链示意图,填出E、F处的工业部门。此产业链是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10分)
(3)与20世纪初期的鲁尔区比较,山西能源基地所在地区面临哪些不同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要回答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因素。(6分)
答案
1.B 2.D 3.D 4.D 5.B 6.B 7.B 8.D 9.C
10.A 11.C 12.B 13.A
14.(1)相同点: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任答两点) 不同点:辽中南工业区有丰富的铁矿资源,而鲁尔区铁矿资源贫乏;鲁尔区水资源丰富而辽中南工业区水资源短缺。
(2)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在平时生活中注意节约用水等。
(3)①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改造或淘汰传统工业部门,扶持电子、信息等新兴工业和高技术工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②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③加强交通建设;④开展科技创新。(任答3点即可)
15.(1)江西 自北向南
(2)交通不便(地形崎岖) 资源枯竭
(3)①煤矸石、粉尘等固体废弃物污染,②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造成酸雨,③地下水位下降,④地面沉降,⑤水土流失,⑥诱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⑦导致红色荒漠化。(答出4点即可)
(4)C 附近有公园,环境优美;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靠近铁路,交通便利
16、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该地煤炭丰富,是我国主要的煤炭能源基地。第(2)题,该区自东向西由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3)题,本区降水多且集中在夏季,又以暴雨形式降落,植被较少,河流含沙量较大。第(4)题,该区煤炭丰富,邻近东北、华北地区、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加上国家支持,成为重要工业基地。第(5)题,开发煤炭资源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答案:(1)煤炭 能源(煤炭、重化工)
(2)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森林向草原)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3)降水集中,以暴雨为主 流量大,含沙量大(成正相关关系)
(4)煤炭丰富;临近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
(5)开发煤炭资源,导致植被破坏;加剧土地的沙漠化、荒漠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工业三废污染严重;重工业需水量大,加剧水资源短缺。
17、解析:第(1)题,山西作为我国的能源基地,其建设的区位条件包括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交通条件、消费市场和地形、水源等方面。第(2)题,根据题目“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工业联系的特点可以判断出E为电力工业,F为建材工业,建材厂可以利用火电厂的粉煤灰等制水泥、砖瓦等建筑材料。第(3)题,与20世纪初的鲁尔区相比较,山西能源基地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最主要的人为原因是对地表植被的破坏。
答案:(1)煤炭、天然气能源资源丰富;质量好,开采条件好;地形开阔平坦,靠近水源;交通便利,邻近消费区。
(2)E:电力工业,F:建材工业。 理由:充分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3)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主要人为因素: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乱挖滥采矿产资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