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9九上·福田期末)列宁曾用“改良主义的方法”解决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这里的“改良主义的方法”是指( )
A.工业化政策 B.农业集体化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2019九上·福田期末)下表是苏联1928年至1937年粮食、肉类产量的统计表。该表的数据变化说明了( )
时间 苏联粮食人均产量(公斤) 苏联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450 15—20
A.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B.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效一般
C.农业为工业化建设作出牺牲 D.西方经济危机对苏联产生影响
3.(2019九上·正镶白旗期末)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是在( )
A.十月革命后 B.实行新经济政策后
C.两个五年计划后 D.三年国内战争后
4.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他留下了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材料中“桎梏”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 D.华沙条约组织
5.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下列关于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B.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C.苏联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
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一种已经僵化的模式的失败
6.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该成就的获得主要得益于( )
A.农奴制度的废除 B.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7.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方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纠正错误,列宁( )
A.发动十月革命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五年计划 D.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8.“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全球通史》中的这段话显示了斯大林( )
A.采用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有利于苏联工业化的实现
C.在发展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民生建设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9.某政治家在其著作中写道:“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理念是( )
A.重工业的高速增长 B.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
C.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注重思想政治说教
10.1933年,苏联开始推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按固定价格给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农产品。赫鲁晓夫上台后取消了义务交售制,代之以国家采购制,即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这一制度的转变( )
A.为工业化提供更多资金 B.完全突破斯大林体制
C.注重调整工农业比例 D.部分承认市场的作用
二、材料分析题
11.(2018·河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指出,苏联模式具有双重效应。苏联模式对于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是有效的,但在使国民经济结构保持平衡、国民经济整体持续增长方面却显得乏力……
材料二:1928——1940年,苏联国防工业总立值增加了1.8倍,年增长率高达39%。1938年与1930年相比,步、机枪的产量增长了8倍,火炮产量增加了12倍。坦克1930年有170辆,两年后增加到3000辆;到1937年底,苏军拥有各类坦克1.5万辆。1936年苏军拥有飞机6672架,是1928年的4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趣讲应》
材料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军的技术装备全部更新。苏制重型HC-2坦克超过德国“虎式”坦克的威力。火箭炮(“喀秋莎”)、强击机等新型武器都有极大的发展。
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之后,美、苏两国核军备竞赛进一步升级。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
——摘编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师教学用书
(1)据材料一,指出苏联国防现代化迅速实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归纳苏联国防现代化中武器装备发展的主要历程。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国防现代化对当今俄罗斯的重大影响。
12.(2018九下·太平开学考)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两国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和调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6月的一天,23岁的美国人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他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俄去销售。这件事被列宁知道后,他热情邀请哈默前来克里姆林宫会面。列宁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我们刚刚制定出的新经济政策就是要求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的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它将为你们提供很好的机会。”
——《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
材料二: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行业).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斯大林
材料三: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罗曼·罗兰还根据他在苏联的见闻撰写了《莫斯科日记》,在日记中,他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1)依据材料指出苏俄制定“新经济政策”的背景,说明该政策“新”在何处。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斯大林实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有何特点?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3)依据材料分析罗曼·罗兰评价的是什么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体制包含哪些“消极的东西。
(4)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列宁到斯大林,一直在调整苏联(俄)的建设政策,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13.(2018九下·阜阳月考)工业化是人类步入现代社会的重要表现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在已潜藏了多年,然后才爆发式出现了惊人的发展,这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若干因素导致的自然结果。
材料二:斯大林在谈到工业化道路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姿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1)材料中“工业革命的种子”发芽的标志是什么?联系所学知识说说“若干因素”具体包括哪些?
(2)依据材料二,谈谈斯大林对“工业化道路”的认识。你认为这条工业化道路会给苏联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
(3)综上所述,你认为英国工业化道路和苏联工业化道路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列宁”“苏维埃俄国”“经济发展”,联系所学知识,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A项工业化政策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B项农业集体化政策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C项新经济政策属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实行的政策,是题干材料中所说的“改良主义的方法”,符合题意;
D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属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实行的政策,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解决经济问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经济政策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2.【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题目给出的表格数据反映的是苏联1928年至1937年粮食、肉类产量的统计表。该表的数据变化特别农业人均产量数据变少说明了农业为工业化建设作出牺牲。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产值跃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
C项农业为工业化建设作出牺牲是题干表格数据变化说明的问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苏联”、“传统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1928年至1937年实行一、二五计划,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两个五年计划后俄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在历史上是很著名的事件。
4.【答案】C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享年74岁。他的逝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斯大林模式,即苏联模式。面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后续领导人进行了多次改革,如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但均以失败告终。1991年苏联解体。
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时期实行的政策,和题干中“斯大林留下的”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时期实行的政策,和题干中“斯大林留下的”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苏联模式,符合题意;
D项华沙条约组织是1955年签订的,出现在斯大林逝世后,和题干中“斯大林留下的”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苏联模式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伟大尝试,A项表述正确;
B项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项表述正确;
C项苏联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联合体,属于一个国家,所以C项表述错误;
D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能说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是所有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不正确的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掌握 苏联建立的经过及意义的相关内容,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
6.【答案】B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知识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1937年、 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掌握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内容及作用,以此排除其他干扰项确定答案。
7.【答案】B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方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的“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方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故B符合题意;
发动十月革命和题干的“纠正错误”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实行五年计划的是斯大林,故C不符合题意;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与题干的信息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为了纠正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
8.【答案】C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形成。斯大林模式。经济上,斯大林模式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工业化的同时忽视了民生。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材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意图,学会知识迁移,认知和分析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理解并分析斯大林模式弊端的相关内容,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
9.【答案】A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材料“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体现了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理念,这既是一种优先发展更是一种牺牲其他行业的高速发展。
A项重工业的高速增长正确,符合题意;
B项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材料无法体现,材料不涉及管理方式,不符合题意;
C项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说法错误,根据材料其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不符合题意;
D项注重思想政治说教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了其注重思想政治说教,但是这并不是本题的重点和主旨所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利用国家采购制并非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是解决因农业集体化造成的农民积极性低的问题,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是对其进行的小修小补,故B项错误;
根据题意,仅强调的是农业方面的措施,并未牵涉工业方面或者工农比例问题,故C项错误;
根据题目中“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可知,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11.【答案】(1)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2)1928~1940年,生产了大量枪炮、坦克、飞机等常规武器:反法西斯战争中,装备了火箭炮、强击机等新型武器: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了核武器。
(3)使俄罗斯拥有世界一流的军事实力(或为俄罗斯拥有强国地位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的“苏联模式对于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是有效的”可以概括出苏联国防现代化迅速实现的原因是苏联模式也就是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2)据材料二的“1938年与1930年相比,步、机枪的产量增长了8倍,火炮产量增加了12倍。坦克1930年有170辆,两年后增加到3000辆;到1937年底,苏军拥有各类坦克1.5万辆。1936年苏军拥有飞机6672架,是1928年的4倍。”可以归纳出1928——1940年,苏联生产了大量枪炮、坦克、飞机等常规武器。根据材料三的“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军的技术装备全部更新。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之后,美、苏两国核军备竞赛进一步升级。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可以归纳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装备了火箭炮、强击机等新型武器;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苏联发展了核武器。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7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完成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装备了火箭炮、强击机等新型武器;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苏联发展了核武器。苏联逐步实现了国防现代化,国防现代化使俄罗斯拥有世界一流的军事实力,为俄罗斯拥有强国地位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会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
12.【答案】(1)原因: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经济。“新”: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2)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或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3)体制:斯大林模式。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指令性计划来发展经济,效益低下完全使用等。
(4)启示: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搞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经济;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的“新”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可知,罗曼·罗兰评价的是斯大林模式;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指令性计划来发展经济,效益低下完全使用等。
(4)开放性题目,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搞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的相关知识。本题难度较大。
13.【答案】(1)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因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拥有雄厚的资本;手工工场的发展;海外殖民侵略与扩张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资本和原料。
(2)因为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为了保证国家安全,所以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应该发展重工业,这一设想符合苏联的国情。影响:导致苏联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苏联经济长远发展。
(3)英国工业化道路是从轻工业开始;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种子”发芽的标志是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工业革命的种子的“若干因素”具体包括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拥有雄厚的资本;手工工场的发展;海外殖民侵略与扩张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资本和原料等。
⑵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因为苏朕面临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为了保证国家安全,所以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应该发展重工业,这一设想符合苏联的国情。但是斯大林这条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导致苏联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苏联经济长远发展。
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工业化道路和苏联工业化道路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英国工业化道路是从轻工业开始;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斯大林模式和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适中。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9九上·福田期末)列宁曾用“改良主义的方法”解决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这里的“改良主义的方法”是指( )
A.工业化政策 B.农业集体化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C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列宁”“苏维埃俄国”“经济发展”,联系所学知识,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A项工业化政策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B项农业集体化政策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C项新经济政策属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实行的政策,是题干材料中所说的“改良主义的方法”,符合题意;
D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属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实行的政策,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解决经济问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经济政策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2.(2019九上·福田期末)下表是苏联1928年至1937年粮食、肉类产量的统计表。该表的数据变化说明了( )
时间 苏联粮食人均产量(公斤) 苏联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450 15—20
A.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B.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效一般
C.农业为工业化建设作出牺牲 D.西方经济危机对苏联产生影响
【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题目给出的表格数据反映的是苏联1928年至1937年粮食、肉类产量的统计表。该表的数据变化特别农业人均产量数据变少说明了农业为工业化建设作出牺牲。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产值跃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
C项农业为工业化建设作出牺牲是题干表格数据变化说明的问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2019九上·正镶白旗期末)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是在( )
A.十月革命后 B.实行新经济政策后
C.两个五年计划后 D.三年国内战争后
【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苏联”、“传统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1928年至1937年实行一、二五计划,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两个五年计划后俄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在历史上是很著名的事件。
4.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他留下了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材料中“桎梏”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 D.华沙条约组织
【答案】C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享年74岁。他的逝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斯大林模式,即苏联模式。面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后续领导人进行了多次改革,如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但均以失败告终。1991年苏联解体。
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时期实行的政策,和题干中“斯大林留下的”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时期实行的政策,和题干中“斯大林留下的”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苏联模式,符合题意;
D项华沙条约组织是1955年签订的,出现在斯大林逝世后,和题干中“斯大林留下的”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苏联模式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5.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下列关于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B.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C.苏联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
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一种已经僵化的模式的失败
【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伟大尝试,A项表述正确;
B项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项表述正确;
C项苏联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联合体,属于一个国家,所以C项表述错误;
D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能说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是所有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不正确的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掌握 苏联建立的经过及意义的相关内容,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
6.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该成就的获得主要得益于( )
A.农奴制度的废除 B.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答案】B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知识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1937年、 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掌握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内容及作用,以此排除其他干扰项确定答案。
7.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方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纠正错误,列宁( )
A.发动十月革命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五年计划 D.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B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方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的“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方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故B符合题意;
发动十月革命和题干的“纠正错误”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实行五年计划的是斯大林,故C不符合题意;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与题干的信息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为了纠正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
8.“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全球通史》中的这段话显示了斯大林( )
A.采用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有利于苏联工业化的实现
C.在发展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民生建设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C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形成。斯大林模式。经济上,斯大林模式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工业化的同时忽视了民生。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材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意图,学会知识迁移,认知和分析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理解并分析斯大林模式弊端的相关内容,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
9.某政治家在其著作中写道:“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理念是( )
A.重工业的高速增长 B.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
C.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注重思想政治说教
【答案】A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材料“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体现了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理念,这既是一种优先发展更是一种牺牲其他行业的高速发展。
A项重工业的高速增长正确,符合题意;
B项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材料无法体现,材料不涉及管理方式,不符合题意;
C项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说法错误,根据材料其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不符合题意;
D项注重思想政治说教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了其注重思想政治说教,但是这并不是本题的重点和主旨所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
10.1933年,苏联开始推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按固定价格给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农产品。赫鲁晓夫上台后取消了义务交售制,代之以国家采购制,即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这一制度的转变( )
A.为工业化提供更多资金 B.完全突破斯大林体制
C.注重调整工农业比例 D.部分承认市场的作用
【答案】D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利用国家采购制并非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是解决因农业集体化造成的农民积极性低的问题,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是对其进行的小修小补,故B项错误;
根据题意,仅强调的是农业方面的措施,并未牵涉工业方面或者工农比例问题,故C项错误;
根据题目中“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可知,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
11.(2018·河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指出,苏联模式具有双重效应。苏联模式对于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是有效的,但在使国民经济结构保持平衡、国民经济整体持续增长方面却显得乏力……
材料二:1928——1940年,苏联国防工业总立值增加了1.8倍,年增长率高达39%。1938年与1930年相比,步、机枪的产量增长了8倍,火炮产量增加了12倍。坦克1930年有170辆,两年后增加到3000辆;到1937年底,苏军拥有各类坦克1.5万辆。1936年苏军拥有飞机6672架,是1928年的4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趣讲应》
材料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军的技术装备全部更新。苏制重型HC-2坦克超过德国“虎式”坦克的威力。火箭炮(“喀秋莎”)、强击机等新型武器都有极大的发展。
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之后,美、苏两国核军备竞赛进一步升级。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
——摘编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师教学用书
(1)据材料一,指出苏联国防现代化迅速实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归纳苏联国防现代化中武器装备发展的主要历程。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国防现代化对当今俄罗斯的重大影响。
【答案】(1)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2)1928~1940年,生产了大量枪炮、坦克、飞机等常规武器:反法西斯战争中,装备了火箭炮、强击机等新型武器: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了核武器。
(3)使俄罗斯拥有世界一流的军事实力(或为俄罗斯拥有强国地位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的“苏联模式对于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是有效的”可以概括出苏联国防现代化迅速实现的原因是苏联模式也就是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2)据材料二的“1938年与1930年相比,步、机枪的产量增长了8倍,火炮产量增加了12倍。坦克1930年有170辆,两年后增加到3000辆;到1937年底,苏军拥有各类坦克1.5万辆。1936年苏军拥有飞机6672架,是1928年的4倍。”可以归纳出1928——1940年,苏联生产了大量枪炮、坦克、飞机等常规武器。根据材料三的“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军的技术装备全部更新。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之后,美、苏两国核军备竞赛进一步升级。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可以归纳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装备了火箭炮、强击机等新型武器;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苏联发展了核武器。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7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完成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装备了火箭炮、强击机等新型武器;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苏联发展了核武器。苏联逐步实现了国防现代化,国防现代化使俄罗斯拥有世界一流的军事实力,为俄罗斯拥有强国地位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会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
12.(2018九下·太平开学考)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两国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和调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6月的一天,23岁的美国人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他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俄去销售。这件事被列宁知道后,他热情邀请哈默前来克里姆林宫会面。列宁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我们刚刚制定出的新经济政策就是要求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的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它将为你们提供很好的机会。”
——《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
材料二: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行业).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斯大林
材料三: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罗曼·罗兰还根据他在苏联的见闻撰写了《莫斯科日记》,在日记中,他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1)依据材料指出苏俄制定“新经济政策”的背景,说明该政策“新”在何处。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斯大林实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有何特点?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3)依据材料分析罗曼·罗兰评价的是什么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体制包含哪些“消极的东西。
(4)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列宁到斯大林,一直在调整苏联(俄)的建设政策,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1)原因: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经济。“新”: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2)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或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3)体制:斯大林模式。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指令性计划来发展经济,效益低下完全使用等。
(4)启示: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搞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经济;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的“新”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可知,罗曼·罗兰评价的是斯大林模式;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指令性计划来发展经济,效益低下完全使用等。
(4)开放性题目,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搞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的相关知识。本题难度较大。
13.(2018九下·阜阳月考)工业化是人类步入现代社会的重要表现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在已潜藏了多年,然后才爆发式出现了惊人的发展,这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若干因素导致的自然结果。
材料二:斯大林在谈到工业化道路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姿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1)材料中“工业革命的种子”发芽的标志是什么?联系所学知识说说“若干因素”具体包括哪些?
(2)依据材料二,谈谈斯大林对“工业化道路”的认识。你认为这条工业化道路会给苏联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
(3)综上所述,你认为英国工业化道路和苏联工业化道路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答案】(1)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因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拥有雄厚的资本;手工工场的发展;海外殖民侵略与扩张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资本和原料。
(2)因为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为了保证国家安全,所以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应该发展重工业,这一设想符合苏联的国情。影响:导致苏联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苏联经济长远发展。
(3)英国工业化道路是从轻工业开始;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种子”发芽的标志是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工业革命的种子的“若干因素”具体包括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拥有雄厚的资本;手工工场的发展;海外殖民侵略与扩张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资本和原料等。
⑵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因为苏朕面临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为了保证国家安全,所以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应该发展重工业,这一设想符合苏联的国情。但是斯大林这条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导致苏联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苏联经济长远发展。
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工业化道路和苏联工业化道路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英国工业化道路是从轻工业开始;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斯大林模式和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适中。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