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认识“婆、脊、贼”等8个字;会写“漏、喂、胖”等13个字,正确读写“漏雨、胖驴”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和同学分角色朗读,体会故事的趣味。
3. 抓住课文中对老虎和贼的心理、动作描写,体会贼和老虎对“漏”的害怕。(难点)
4. 根据相关的示意图,复述《漏》这个故事。(重点)
教学重点
根据相关的示意图,复述《漏》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对老虎和贼的心理、动作描写,体会贼和老虎对“漏”的害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漏》。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呢?
学生自由畅谈。
3.板书课题:漏。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1.多形式朗读。
a.学生试读。
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2.认读字、词,指导书写。
(1)分小组认读生字新词。全班齐读。
(2)将生字脱离词语,指名认读,全班跟读。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着重分析指导“漏、喂、驴、贼、粘”的写法,以及“狼、厉、胶、偏”的笔顺,并在黑板田字格中示范。
a.引导学生借助字源识记汉字“莫”。
“莫”本义是“日落的时候”,字形的意思是:上下是草,中间是太阳,表示日暮时太阳从草丛中落了下去。后来“莫”字假借为“不要”等义,于是又在原字上加“日”,新造“暮”字来表示本义。
b.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字,说说自己的发现。
“漏、喂、胖、驴、贼、狼、抱、粘、胶、偏”都是左右结构,且都是属于左窄右宽的字。
“莫、架” 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厉”属于半包围结构。
c.学生写字。
3.检查课文整体感知情况。
a.快速默读课文,标出故事中的角色。
b.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课堂练习
呈现课堂练习,与学生共同完成。
四、布置作业
课下思考,故事中的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默写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抛出上课疑问——故事中的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分段研读,探究解疑
1.学习3-7自然段。
a.轻声读本部分内容,分小组合作交流:下着蒙蒙细雨的晚上,老爷爷和老婆婆突然听到有声音,他们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说话呢?老虎和贼的想法又该怎样读呢?
b.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
可引导学生小声、悄悄地读老爷爷和老婆婆的对话,读老虎和贼的想法时,读出他们的担忧和害怕。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全班齐读。
2.学习第8-12自然段。
a.正当老虎和贼很紧张害怕的时候,贼突然脚下一滑,扑通从屋顶的窟窿里跌了下来。请各自轻声朗读第8-12自然段,想象贼和老虎把对方甩掉后,还会有什么心理活动呢?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老虎心里想,终于甩掉漏了!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这么厉害的漏啊!可吓死我了!这辈子也别再让我遇上它!贼心里想,终于甩掉漏了!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过,就是没听过这么厉害的漏啊!吓死啦!吓死啦!这辈子也别让我遇上它!
c.贼和老虎把对方想象成什么?说明了什么?朗读有关句子。
4.学习13-18自然段。
a.指名朗读本部分内容。
引导学生抓住贼和老虎第二次相遇后的神态、语言描写体会贼和老虎的害怕和惊慌失措。
b.齐读本部分内容
5、学习19、20自然段,并回顾全文。
a.朗读最后部分内容,思考,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或者想对故事中的哪个角色说点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这个故事特别有趣,通过心理、动作和语言描写,把贼和老虎对“漏”的害怕表现得十分生动。对老虎说:“漏”只是房子漏水,竟然把你吓成这样,你也太胆小了。以后遇到事情,一定要先弄清楚状况,要不然只是自己吓自己。
c.再次抒情地齐读课文最后1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三、品读感悟,学习语言表达
1.课文写得很有意思,你喜欢哪一部分?小组内读一读,说一说。
2.出示例句,评析。
a.一天晚上,下着蒙蒙小雨。
引导学生体会“下着蒙蒙小雨”是故事发生的环境描写,对下文情节的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b.老虎趴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
贼蹲在屋顶上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过,就是没听说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学习心理描写,体会老虎和贼的担忧和害怕。
c.老虎和贼一齐滚下了山坡,浑身沾满泥水,撞在了一块儿。他们俩对看了一眼,同时惊恐地大喊:“‘漏’哇———”然后都吓昏了过去.。
学习神态、语言描写,体会贼和老虎害怕到了极致的心理。
四、课堂练习
呈现课堂练习,与学生共同完成。
板书设计:
起因——老虎想吃、贼想偷小胖驴
第一次说“漏”,吓坏贼、虎
漏 经过 虎驮贼、贼骑虎;虎蹭贼,贼上树 做贼心虚
树下相遇,滚下山坡
认为对方是“漏”,虎、贼吓晕
结果——再次说“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