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9 14:3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1课时
第1课时
第1课时
导入
导入
黄继光堵抢眼
邱少云烈火烧
卢沟桥的英雄
狼牙山五壮士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本文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
李大钊(1889-1927)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助读资讯
幼稚 避免 严峻 啪嗒 瞪眼 僻静 瞅见 靴子 魔鬼 苦刑 哼哧 绑住 啃食 长袍 执行
幼稚 避免 严峻 啪嗒 瞪眼 僻静 瞅见 靴子 魔鬼 苦刑 哼哧 绑住 啃食 长袍 执行
zhí
chǒu

xínɡ
jùn

bǎnɡ
zhì
dènɡ
páo

kěn
hēnɡ
读一读
字词识记

xuē
写一写















避 魔
半包围结构
左右结构
稚 峻 啪 瞪 僻 瞅 靴 刑 哼 绑 啃 袍 执


形近字




根据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 ):形容说话的意思不明确。
( ):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 ):脸上长着带有凶相的肌肉。形
容相貌凶恶。
( ):形容非常愤怒的样子。
( ):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含糊
一拥而入
满脸横肉
怒气冲冲
会意
词语解释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哪几件事?
整体感知
时间顺序
(第1自然段除外)
父亲被捕时
父亲被捕前
父亲在法庭上
父亲被害后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交代回忆的时间
表明记忆深刻
交代回忆的内容
照应文题
读第1自然段,了解倒叙及其作用。
‖造成悬念
‖结构富于变化
‖突出中心
(1)
(2~7)
(8~18)
(19~29)
(30~33)
第一部分:
“我”忘不了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部分:
父亲拒绝离开北京。
第三部分:
父亲被捕的经过。
第四部分:
与父亲最后一次见面。
第五部分:
父亲被害后家人悲痛欲绝。
倒叙
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
被害后
结构梳理
◇ 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父亲被捕前
了解父亲的工作状态:
◇ 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
对待革命工作专心致志
第2课时
第2课时
第2课时
课文品读
◇ 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了解父亲对家人的态度:
对子女慈祥和蔼
关心子女的成长
◇ 慈祥、没有骂过、没有打过
语言描写
体会父亲的革命精神:
我哪能离开呢?
反问句,加强语气
父亲被捕时
思考:被捕时,李大钊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惯有的严峻态度
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没有什么” “不要怕”
从容不迫
沉着冷静
视死如归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一拥而入”
作者是怎样描写敌人的?有什么作用?
“挤满了这间小屋”
“粗暴的吼声”
“一群魔鬼”
数量多
残暴
——毫不畏惧
镇定自若
父亲被捕后——在法庭上
◇ 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
◇ 没戴眼镜
生活简朴
备受折磨
◇ 乱蓬蓬的长头发
外貌描写
—— 安慰亲人、感染亲人
—— 不为私情所动摇
—— 从容镇定、无所畏惧
神态描写
—— 百折不挠、疼爱亲人
平静而慈祥
瞅了瞅
非常安定
非常沉着
动作描写
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父亲对家人的不舍和爱恋。
望了望我们
‖父亲希望家人化悲痛为力量。
望了望我们
‖父亲鼓励家人把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望了望我们
父亲被害后——家人悲痛欲绝
梳理父亲被害后家人的不同表现,体会他们的共同情感。
人物 表现 情感
舅姥爷
“我”
母亲
哭着回来、无力地握着
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
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
悲痛欲绝
怀念父亲
憎恨敌人
◇ 呼应开头
◇ 表现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
◇ 表现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结尾为何强调“4月28日”?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李大钊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忠于革命事业
爱护亲人
坚贞不屈
十六年前的回忆
忘不了父亲的被难日
被捕前:形势严峻、工作紧张
被捕时:不慌不忙、态度严峻
被审时:平静慈祥、安定沉着
被害后:伤心过度、记住日子
板书设计
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理解、敬佩,表达了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课文主题
拓展发散
拓展一
拓展二
1920年2月的一个凌晨,从北京朝阳门驶出一辆旧式带篷骡车,在通往天津的土路上卷起了一路行尘。车上有两位乘客,坐在车篷里的一位,40岁左右模样,看上去像是个掌柜;另一位,年龄看上去要小一些,像是一个年前随掌柜外出收账的账房先生。
此时,正值生意人在年底往各地收账之际。
拓展一
谁也不知道,在这辆不起眼的骡车上坐
着的掌柜和账房先生,竟是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
国思想界的两个领军人物——
陈独秀和李大钊。这一路长
谈,一路颠簸,竟然颠出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
☆最珍贵的是今天,最容易失去的也是今天。
☆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今是生活,今是动力,今是行为,今是
创作。
拓展二
李大钊的名言
一、选词填空。
严肃 严厉 严格
1.我们应该( )要求自己,坚决不迟到
不早退。
2.任何有损国格的行为,哪怕很小,都应该
受到( )的惩罚。
3.我们应该( )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情。
严肃
严格
严厉
课堂练习
二、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奇异——( ) 容易——( )
慈爱——( ) 模糊——( )
占领——( ) 领会——( )
奇怪
轻易
慈祥
占据
会意
含糊
课后习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本文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朗读时,要认真感悟李大钊临危不惧、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本文是悼念性文章,朗读基调应是悲痛的,语速要适中,语气要低沉,
描写李大钊神态、语言的句子,要读得坚定有力。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表达了得知父亲遇害消息后全家的悲痛心情,读时应注意语气悲伤凝重,语调低沉。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讲了四件事。第一,李大钊在局势十分危急时刻,仍然在北京坚持革命工作;第二,李大钊被捕经过;第三,李大钊在法庭上所表现出的坚定与沉着;第四,全家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下面的句子描写了李大钊的外貌、神态和言行,读一读,再找出类似的句子体会他的品格。
◇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
平静而慈祥的脸。
这句话说明李大钊即使受过苦刑,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
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
能离开呢?”
这句话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这句话说明李大钊早已预料到这一天的到来,从容不迫。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这样的句子还有:
1.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这句语言描写表现了李大钊的处变不惊。
2.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这句动作描写既包含着李大钊对家人的不舍和爱恋,又包含着他希望家人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把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意图。
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的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处母亲嘱咐“我”记住父亲的被难日,前后照应。这样写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同时,也突出了家人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李大钊、刘胡兰、董存瑞,还有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
提示:查找资料的途径多种多样,可以阅读相关书籍。上网浏览、请教父母长辈,还可
以参观革命纪念馆等。交流时要表达出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敬仰之情。交流的重点是结合革命事迹,说明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并努
力学习,争取做一个对他人、
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1.查阅资料,了解李大钊为革命事业做出
的贡献。
2.结合本文,以“我眼中的李大钊”为题
写一段话。
课外练习
感谢观看!
感谢观看!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