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Ⅰ湘教版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质量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必修Ⅰ湘教版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质量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5-12 11:1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的聚落分布反映的地理环境最有可能位于 (  )
A.滨海地区         B.丘陵地区
C.盆地地区 D.河谷地区
解析:图中聚落形态呈条带状分布,最有可能分布在山区的河谷地区。
答案:D
2.下列关于图中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各聚落都是从集市发展起来的城市
B.都属于热带地区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C.聚落的区位类型是河流发源地
D.聚落里的人多从事第一产业
解析:图中聚落众多,沿河谷分布,应为乡村,居民多从事第一产业。
答案:D
(2010·江苏高考改编)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  )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4.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  )
①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②旱涝灾害增多 ③某些物种灭绝 ④土壤肥力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有关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基础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大气保温作用是指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后,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能量返还给地面,这分别对应图中的①和③。第4题,本题考查了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全球气候的变化,首先使气温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同时,它还会引起大气环流的变化,从而使得降水的时空分布发生了变化,旱涝灾害增多,从而影响农业生产。
答案:3.A 4.A
(2011·广东高考) 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
5.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 (  )
A.上海、天津 B.广东、福建
C.海南、贵州 D.辽宁、山东
6.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资源贫乏 B.交通设施落后
C.煤炭消耗量大 D.第三产业发达
解析:第5题,认真读图即可得出结论。第6题,山西、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消耗量大,人口总量较少,人均CO2排放量高。
答案:5.B 6.C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的合理开发限度为40%。而当利用率超过40%时,即表明严重缺水,可能制约经济发展,并带来一些社会和环境问题。根据材料和下图回答7~8题。
7.图中所示我国部分地区在水资源利用上存在的共同问题是 (  )
A.水资源更新速度快 B.利用率过低
C.水污染严重 D.利用率高
8.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塔里木河流域的高的原因是 (  )
A.降水总量小 B.降水年际变化大
C.浪费更严重 D.水资源需求量大
解析:第7题,本题考查了我国水资源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水资源更新速度快不属于水资源利用的问题;图示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已超过70%,利用率较高;图示的3、4、5地区水污染不严重。第8题,本题考查了不同地区存在水资源利用差异的原因。海河流域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水资源需求量大,所以海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塔里木河流域的高。
答案:7.D 8.D
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图”,完成9~10题。
9.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  )
A.干旱 B.台风
C.洪涝 D.寒潮
10.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7、8月 B.甲—3、4、5月
C.乙—5、6月 D.乙—12、1、2月
解析:由图可知,此灾害在东部地区多发,可能是由于雨带移动而造成的干旱灾害。在华北地区一般在3、4、5月出现严重的春旱,而在江淮地区则在7月易发生伏旱天气。
答案:9.A 10.B
右图为某河流流域管理局根据常年水文数据(1875~2005年)绘制的洪水频率曲线图。若根据1975~2005年的水文数据推算,洪水频率有增大的现象。读图,回答11~12题。
11.开始出现灾害的水位,在1975~200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其再现周期比在187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大约缩短了 (  )
A.1年 B.3年
C.5年 D.7年
解析:读图可知其答案。
答案:B
12.如果此流域内的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造成近年来洪水频率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
①疏通河道 ②退耕还牧 ③城市化 ④林地转牧
⑤围湖造田 ⑥禁止开采地下水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⑤⑥
解析:若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洪水频率增大可能与城市化、林地转牧等植被破坏及围湖造田导致调洪蓄洪能力下降有关。
答案:C
二、综合题(共40分)
13.读我国华北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请在图中用箭头画出河流的流向。(2分)
(2)简述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6分)
(3)说出公路的以下两处弯曲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A处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4)该地聚落分布的特点是什么?(4分)
解析:第(1)题,从等高线分布可得出该地东高西低。第(2)题,华北地区河流特征从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进行解答。第(3)题,从地形对交通线的影响分析,A在山区线路呈“之”字形合理;B在平原弯曲,线路加长带来很多不便是不合理的。第(4)题,聚落多在平原地区和公路沿线。
答案:(1)画图略(河流的流向大致是自东向西流)。
(2)流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大。
(3)合理 公路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 不合理 应走直道,选择通向大城市的最短路线
(4)沿公路分布;山区少,平原地区多。
14.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不均衡,开发与利用形式多样。根据下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1:部分国家石油生产与消费地理分布图(2006年)。
材料2:我国石油消费、生产和出口状况图。
(1)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最大的3个国家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3分)
(2)根据材料2判断,关于我国石油消费、生产和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2分)(  )
A.生产量和消费量同步增长
B.我国消费的石油以进口为主
C.1995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D.20世纪80年代我国石油自给有余
(3)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的原因是什么?(3分)
(4)为了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你认为可以从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方面采取哪些措施?(6分)
(5)材料1中的甲、乙、丙三地,开发太阳能的自然条件最优越的是__________,说明理由。(6分)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第(2)题,由图可知,我国石油消费量增长大于生产量的增长,但石油消费以国内生产为主;1996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大于生产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第(3)题,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的原因一是国内石油增产困难,二是消费增长加快,供需缺口越来越大。第(4)题,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主要从使用石油替代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和进行能源的跨区域调配入手。第(5)题,丙地太阳能丰富与其所处的纬度、当地的气候有密切联系。
答案:(1)美国 日本 中国 (2)D
(3)受石油资源条件限制,增产困难;国内石油消费增长加快,供需缺口越来越大。
(4)合理有效利用,使用液化煤代替石油;加大开发与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水能等能源的力度,提高电能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进程。
(5)丙地 理由:①太阳高度角大(太阳总辐射量大);②热带沙漠气候;③云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