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学习目标】
1. 了解驻京三角洲的位置及优越性。
2. 理解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
3. 掌握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知识导学】
1.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
(1)概括其位置特征:
①从纬度位置看,珠江三角洲处于我国的哪个温度带?
②从图中分析珠江三角洲的海陆位置。想一想这种海陆位置对珠三角交通有何影响?
③分析珠江三角洲的相对位置,观察本地区与香港、澳门特区及东南亚的位置关系,思考为什么称珠三角为中国的南大门?
(2)范围:
补充材料:
“泛珠三角”实际上就是沿珠江流域的省份合作.共同发展。我们通常叫“9+2”.它包括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区)。再加上香港和澳门。“泛珠三角”区域里经济的特点,一是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部、中部、西部都有;二是资源很丰富.特别是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水利、矿产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2.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
3.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的两个阶段
阶段 进程特点 形成原因
改革开放初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4.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高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5.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的两个阶段,读图完成下表
第一阶段:外向型是主要特点
第二阶段:产业升级 高新技术产业比值在快速上升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存在问题
优势
主导产业
工业产值增长特点
影响增长速度的原因
6.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其中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工业化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7.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
上面模式主要有:浙江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东北模式;云南德宏模式;苏南模式
请将模式与甲乙丙丁对应正确。
8.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有哪些?
9.阅读教材65页活动题材料,分析珠江三角洲“一镇一品”特色经济的优势有哪些?
10.根据教材66页两幅图,简述珠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的特征。
【能力提升】
1.下图能正确反映珠江三角洲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2.珠三角地区在工业化第一阶段中主要利用的本地资源是
A.资金、技术 B.资金、劳动力 C.劳动力和土地 D.矿产资源和劳动力
右图是广东省城市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省北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比南部低,其主要原因是
A.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
B.矿产资源短缺,能源匮乏
C.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低
D.少数民族聚居,开发较早
4.该省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是
A.以旅游业为主 B.以重工业为主
C.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 D.以金融、服务业为主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目前,城乡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②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乡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③城市化使城乡居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差距扩大
④乡村城镇化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东莞本地人口约150万,外来人口约200万。现在东莞约有3000多家电脑外围设备生产企业,已有“北中关村,南东莞”之说。阅读上述材料,结合下图,回答6—7题。
6.外商在东莞大量投资电脑生产企业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东莞临近香港,海洋运输便利 B.东莞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C.东莞经济发达,电脑消费市场广阔 D.东莞环境优美,科技水平
7.关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
B.由原料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转变
C.由轻度污染工业→中度污染工业→重度污染工业转变
D.由轻工业基地→综合性工业基地→重工业基地转变
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图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完成8~9题。
8.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A.当地市场广阔 B.水运便利
C.科技实力强 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9.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
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
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
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
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读中国和日本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比较图,完成10~11题。
10.上图中表示中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日本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③④①②
11.中、日两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发生的
B.中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
C.中国工业化水平高于日本
D.中国城乡发展差别比日本大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不少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受劳工荒、电荒、油荒、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目前生存困难,面临倒闭或需要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读图回答12~14题。
12.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的
区位选择大多符合
A.模式1 B.模式2
C.模式3 D.模式4
13.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
A.国家中部崛起的需要 B.地理区位相同
C.当地基础设施完善 D.寻求更好的区位条件
14.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目前最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A.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 B.缩小生产规模,加大资金投入
C.降低劳动力报酬,节省成本支出 D.申请破产保护,谋求东山再起
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回答15~17题。
15.在A、C两地的大城市周围,形成特色相似的农产品基地,其决定性因素是
A.政策 B.市场 C.气候 D.地形
16.A地城市采用“内含式”城市化扩展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化水平 B.经济发展水平
C.用地紧张 D.人口数量
17.近年来B、C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
分别是
A.“民工荒”现象严重 水污染严重
B.企业间过度竞争 经济腹地较小
C.投资过多,产品积压 缺乏政策支持
D.改革开放迟缓 资金严重短缺
18.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
给予的优惠政策下,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大力引进外资,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珠三角模式。
材料二: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实力的不断增加,其产业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
材料三:长三角扼据长江入海口,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两翼,区域内经济发达、人口城市密集,高校众多,是我国最大的都市圈。目前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占18%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去年的财政收入中,长三角地区的贡献份额超过了四分之一。
(1)早期的珠三角模式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生产中主要完成的生产环节是 ,以 产业为主;1990年后, 产业逐渐发展成为珠三角的主导产业。
(2)根据材料2,简述1980-2002年间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
(3)有一位深圳网民在网上发表了一篇《谁抛弃了深圳》的文章,文中提到一些跨国公司将驻华总部从深圳迁往上海。请你分析其中的地理原因。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 2011年6月,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干线西起霍尔果斯南至广州)全线贯通通气。下图为“西气东输二线示意图”。
材料二 近几年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相继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大量占用耕地、城镇和工业过度集中、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
材料三 截至2011年6月底,一年来广东在新疆累计开工建设71个援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62亿元,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初见成效。
(1)图中字母A所在省区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绿洲地区,该地区绿洲多分布于 _________ __ 地带,影响其面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________。
(2)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积极影响有那些?
(3)针对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1:2011年9月28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
彭智敏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共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工作终于“由虚入实”。 在长江中游地区,现有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3+5”城市群、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好连成一个整体,是三省经济精华地带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材料2:《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区域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八市。
(1)与长三角都市圈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2)北京在京津冀都市圈中应该如何定位?(4分)
(3)河北八市在京津冀都市圈中有何优势?(2分)
(4)分析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共同的有利区位因素。(4分)
(5)为什么说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可强力推动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发展?(6分)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1.①热带和亚热带 ②交通便利③紧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
珠江三角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珠三角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狭义的不包括。这里所讲的珠三角指狭义的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南临南海。
2.自然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河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的策略。
4.(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2)城镇数量多,分布密度大;(3)城镇经济实力较强;(4)外来劳动力所占比重高,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完善。
5.
9.(1)便于分工协作,提高专业化水平;(2)便于公用基础设施,加强企业间的技术与信息交流;(3)便于降低生产成本,增强规模效益;(4)有利于政府部门的管理。
参照教材全解。
10.从时间上来看,城市的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从空间上来看,城市主要分布在珠江口两岸,以广州、深圳为主要中心,形成城市群。
【能力提升】
1—5 ACACD 6—10 ABBCB 11—15 CBDAB 16—17 CB
18(1)加工(和组装)环节 劳动密集型 高新技术
(2)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先增后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
(3)深圳的政策优势减弱或消失;上海经济腹地比深圳广,产业基础比深圳好,科技力量比深圳雄厚,大城市依托比深圳密集
19.(1)山麓冲积扇 水源
(2)缓解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短缺状况;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3)建议:①(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经济基础好、产业集聚程度高的优势,)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将部分低端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②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③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④促进区域内及区域间的合作,加强优势互补。
20、解析:第(1)题,相比而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等方面。第(2)题,北京应该减轻城市负担,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第(3)题,河北八市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及农业生产等方面。第(4)题,先分别分析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有利的区位条件,最后通过比较寻找共同的有利区位因素。第(5)题,工业化对产业、人口集聚以及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有深刻的影响。
答案:(1)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落后;工业化水平低于长三角都市圈地区。
(2)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等行业为主;发挥大学、科研机构、人才密集的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资源丰富;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4)地形平坦,水热丰富,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足,农业基础好,国家政策的支持等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5)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可大幅度提高区域工业化水平,而区域工业化必然会推动城市化的发展。第一,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第二,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所带来的大机器生产为吸纳大量劳动力提供了条件。第三,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现代化的运作模式和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来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