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

文档属性

名称 旅游规划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5-12 11:1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 年级 地理 学科 “课案”
【课题】: 旅 游 规 划
编写人: 审核人:高二地理教研组
【目标导航】:
本节教材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旅游规划的目标、旅游规划的组成要素、旅游规划程序、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旅游规划实践。
【预习检测】:
“旅游规划的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明确旅游规划目标体系确定的基本原则和应考虑的部分层面。
㈠ 确保旅游资源的    :结合具体案例,从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角度分析,明确旅游规划的目的。 协调    与 
   之间的关系 旅游资源需要足够的    。
㈡ 保护和营造旅游资源的  :用身边熟悉的案例从旅游的经济价值角度分析。 研究旅游区的       设计保护    和    的可行性方案 营建  的旅游环境
㈢ 加强  建设,提高  水平:结合案例从旅游发展的保障体系角度分析说明。 要不断加强旅游业的  与  建设
【展示交流】:
(一)预设性问题
“旅游规划的组成要素” 主要介绍的是为了实现旅游规划目标应着手解决的具体问题。旅游区旅游活动的产生是旅游规划目标实现的根本,因此,从旅游六要素“食、宿、行、游、购、娱”展开讨论每一要素的影响因素,在充分展现每一因素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为了确保旅游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旅游规划必须考虑六个方面,即所谓旅游规划的组成要素。
1.旅游   和活动。
2.  设施。
3.其他旅游设施和  。
4.交通条件。
5.其他基础设施。
6.  因素。
这些基本要素不是孤立的,结合教材P.71 图3—4 分析六大组成要素的关系。
(二)点拨性问题
“旅游规划程序” 是旅游规划的一个最基本的简化流程。学生阅读,完善旅游规划的知识体系。
(三)生成性问题
“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 以“纲要图”的形式介绍,了解旅游规划做些什么、怎么做以及最终成果的呈现形式。旅游区划、景区建设和旅游服务设施规划为重要内容。
⒈   区划
⒉   建设
⒊   策划
⒋   要素
⒌   系统
⒍   体系
【自主建网】:(本节内容可以概括为)
【因人训练】:      “名师一号”
【探究创新】:“旅游规划实践” 结合具体的规划案例,直观认识。
景区建设案例:
武汉东湖风景区楚风园项目设计方案(部分)
楚风园位于渔光村东南沿湖一侧,面积约 4.2 公顷,距东湖风景区听涛景
区梨园大门仅百余米。楚风园拟建成一座开放式公园,使东湖环湖沿岸的景点以
点、线、面形式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场所。
一、楚风园的设计指导思想
由于楚风园地处渔光村附近,且与梨园大门仅百余米距离,故无论从地理环
境,还是人文景观来说,它应是听涛景区延伸的一个有机部分,是一个符合楚地
风情的自然山水园。
二、设计原则
1.布局、造景特色应与听涛景区的特色相辅相承,形成一个延伸的有机体。
2.全园要简约化、民俗化、特色化。
3.因为周围的居民较多,要充分考虑全园的实用性、功能性。
4.在尽量少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及植被的前提下,因循就势地展开布
局。
5.要使全园的景观视线通透,能充分欣赏湖面及沿湖美景。
三、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是以南北两个端点连线为划分界线,将大部分建筑与单体放在沿湖大道的远视距区域内,即东南区,而近沿湖大道和西北区域则为视线相对通透的风景林区,当然两者还是有些部分互为穿插。这样一来,既使沿路一侧的景观视线不受阻碍,又使游人在建筑物上的视线更加通透。而且这样的布局可形成一个很有理念的意向空间,既有流动感,又有相互的穿插,从而避免了过于僵硬和呆板的界线感。
四、具体分区规划设计
1.主入口及驳岸(广场入口区)
主入口及停车场作为人流的集散中心,把它设在西南角,一是因为其原址是
房屋群,故基质平坦坚硬,易于铺砖;二是因为此处为人流过密地区,此广场可
用来疏通人群、车流,方便交通;三是此处与听涛沿岸遥遥相对,广场作为一种
强调符号可引导游人视线,吸引游人。
主入口的形式以鸳鸯豆、五十一兽座屏的雕塑及背景植物为主,形成一个虚
化通透的“门”, 入口广场处火凤凰的模纹花坛意为楚人的图腾。而鸳鸯豆门及五十一兽座屏则闪烁着楚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精髓。整个构图形式将古典与现代相融合,而且散发着源远流长的楚文化气息。入口处颇具功能性的绿化花坛将人流集散地与停车场进行了有效的分隔,有机的统一。而南边一侧利用现有鱼塘的驳岸,将其改造为游船的码头,使主入口处的水路、陆路交通非常便利。
2.茶室、石舫(休闲区)
在主入口的东南上端临水处建一茶室,让人们饮茶时体会一下“极目楚天舒”,而茶室旁一古香古色的旱井,更显意境和品味。在茶室的水面前方建一石舫,可让游人登船临水远眺,感受一下李白当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情画意。
3.中心广场(活动区)
服务中心广场依山势临水而建,依山傍水的开阔地带很能吸引人们驻足停
留,而山上控制点处的祈天求雨台以及广场上的鬲更是能聚焦人们的视线,使楚
文化的勃勃生机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亭、桥、岛及雕塑(游览区)
“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山水风光在此充分再现。岛上的渔夫濯缨、岸上的
牧童笛声、水边的亭桥廊榭、满池的亭亭红莲,让游人在这个不大的水体环境中
对鱼米之乡的山水人情流连忘返。
5.晚风廊、樟树林、枫香林区域(游览区)
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意,在枫香林中建一晚风廊,
而幽静深沉的樟树林与瑟瑟红叶的枫香林则将四季之景渲染得有声有色(声为踏
步与沙沙落叶之声,色为瑟瑟红叶之秋色)。
6.水体
对原渔光村的人工鱼塘进行合理的填挖,使之成为不同的景观效果。
在东边最大的人工鱼塘处,由于堤上有大量柳树,故对其进行合理的保留取
舍,使“直线”变“虚线”, 即有隔断、有连接,有遮有透,若隐若现,别有一番情趣,再将水面破开,使整个湖面,有缩有放、有线有面,形式变化多样,更富意境与自然。而水边的湖石则更显自然情趣,宛如一幅自然山水画。
7.植物自然景观
尽量保留原来的自然景观,如原有地形,原有片状风景林,故保留并扩充了
原来的枫香林、樟树林,使其成为主体自然景观,再点缀一点观花植物如白玉兰、桂花、紫薇等,而在其片状区则点缀些耐阴的杜鹃。
在植物布局上,做到与建筑空间相互补充,形成相对应的开敞空间、围合空
间等,做到疏密有致,开放自如。
——引自湖北大学精品课程《旅游规划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