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3课——散步(课件+精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3课——散步(课件+精品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12 13:23:44

文档简介

《散步》
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1.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2..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1min)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分享他们之间那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四)、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2min)
【过渡】明确学习目标,了解了作者,解决了字词,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到文本,看看文章的主要内容。
问题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要想把事情概括清楚,就要留意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也要尽量简洁一些。“快速抢答”的设计使学生快速抓住了文章主干。〗
第一、散步的时间?——初春
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分歧
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第六、谁来解决分歧?——我
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好,下面根据上面的回答,让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迅速组织语言,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师明确: 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问题二:课文的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
师引导:文中说,母亲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真要出去散步,多累啊,应该让母亲在家多休息才好呢。
生1:老人更需要关爱,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单。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
生2:文中说,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说明母亲的心里是期盼春天的到来,希望出去走走。
师引导:春天总算来了,“总算”说明了什么。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反映了什么。(朗读指导:“太迟、太迟了”、“挺不住”、“总算”、“熬”)
师明确: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
那作者为什么要写散步这件这么简单的事呢,它究竟表达了人间的什么情感?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与他的创作背景,思考以上问题。
(三)作者与创作背景。(2min)
莫怀威:笔名 周平安、章大明。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和《家园落日》等。本文创作于1985年,创作的契机在于作者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乎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在追求对外开放、大力提高经济水平时代所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作者想通过此文呼吁人们捡回失落的亲情,多关心自己的亲人。那么下面让我们细读文章,体味文章的亲情。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体味亲情(14min)
教师:看到大家专注的表情,我想文章一定拨动了大家的心弦。那么,你能否说说是什么如此打动你的心呢?
学生回答集锦:
1、这是一个多么温馨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啊!
2、一家人相亲相爱、理解谦让,他们在阳光下、田野间的散步是一幅最动人的画面。
3、这才是天下最浪漫的事!
4、文章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尊老爱幼的赞歌!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是啊,此情此景,人间大美!
再读课文,点评人物
【过渡】那么,在这个温暖的家庭里,你最欣赏的人是谁呢?首先,看看“我”,同学们说说文中的“我”这个人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关于“我”:[5分钟]
你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
(孝顺,善良的人)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板书:“我”:孝顺善良)
关于我的母亲:[4分钟]
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
(板书:母亲:慈爱亲切)
关于儿子和妻子:[5分钟]
教师:文中对妻子、儿子着墨不多,但他们也在尽自己所能维护着家的温馨和谐。那,请同学来说一说你对妻子、儿子的印象又如何呢?
学生小结教师评述: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
教师:我们再进一步思索,从儿子身上有没有折射出家庭教育因素呢?
(这家人有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疼爱但不溺爱。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儿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长大后他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教不如身教”,从小到大孩子就是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学生小结教师评述:从文中看,妻子很贤良,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儿子关怀倍至。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板书:妻子:温柔贤惠)
(板书:儿子:聪明乖巧)
教师总结: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板书:亲情)
教师: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
(“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
(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教师:本文就围绕着这三种亲情表达了一个重大主题——(学生回答)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师小结】:幸福的家庭,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无论写谁,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真挚的情感:母子情、 夫妻情、祖孙情、婆媳情……。 归纳为一个词就是“相亲相爱”或“互敬互爱”(板书:相亲相爱)。
3.水到渠成,把握主旨
【过渡】感知了文章内容,又分析了人物形象,现在,你能概括文章中心思想了吗?
学生概括: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板书: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4.写法探妙,以资借鉴
【师】一次平常的散步,一点小小的波折,要是你,会把这事写入文章吗?
明确:这是一件小事,却折射出人性中最闪光的地方,“以小见大”(板书:“小”“大”)地开掘出颂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深意。这种以小事情表现大主题的写作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美点寻踪,品味语言
【过渡】“好马配好鞍”,好文章除了有好主题,还须有好的语言与之配合,才能珠联璧合。请找出你认为最妙的一个词、最美的一句话,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品一品。如生动的景物描写;贴切的修辞;特殊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投影出示)
1.学生寻找、思考、圈点、勾画、批注。
2.学生畅所欲言。
(1)写景的句子
A:第四自然段“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分析:这段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情绪。
B:第七自然段“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分析:这句描写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母亲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师生适时点评)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分析: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B:“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分析:比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作用: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4)精当的用词
如“熬”“铺”“慢慢地”“稳稳地”等。
(5)含义深刻的语句
A:“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分析:在严重历史关头,民族领袖的决策影响着民族的命运。 “我”是家庭主脑,如果处理不好母亲、妻子、儿子三者间的“分歧”,也会影响家庭和谐。“我”把这种“分歧”的处理想象成“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可见“我”对家庭的重大责任感,表达了“我”对母亲、妻子、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显得既夸张又幽默。
B:“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分析: “我”和妻子都人到中年,既要扶老又要携幼。母亲代表过去,对她要尊重珍惜;儿子代表未来,对他要呵护珍爱。对家庭来说,他们确实几乎就是全部。作者如此形容十分贴切,深切地抒发了我和妻子对生活的使命感。
〖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以此培养学生一种阅读习惯,拓宽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
小结:文章的语言优美,耐人寻味,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样的语言,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要的只是一份朴实自然,一份真情的流露。
3.语言积累:
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放声朗读,看谁能又快又有感情地背诵.〖厚积是薄发的基础〗
六、质疑问难
1.你还有什么疑问么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投影出示)
〖学贵有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有学生提出一问:“结尾处的‘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除了表现‘我’和妻子的尊老爱幼、对生活的使命感之外是否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呢?”(此问提得很有价值,师给予表扬)。
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我”和妻子是家的主心骨,上面有风烛残年的母亲,下面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照顾和关心,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到更广泛的境界。
2.教师提问: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悟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投影出示)
明确:要尊老爱幼,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师】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莫怀戚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孝”,唯愿同学们也能把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七、拓展延伸,音乐升华
1.自省吾身
【师】想想看,在家庭生活中,你与父母有过分歧吗?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学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你该怎样做?(投影出示)
〖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鼓励、表扬。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2.抒写亲情
【师】爱要说出口,现在你也许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小语,回家后深情地向你的亲人诉说;也可以写到贺卡上,在他们生日时给他们一份真挚的祝福(投影出示)。
集锦:
父爱如山,伴着儿女成长;母爱似水,永在心中流淌。我爱你——亲爱的爸爸妈妈!
不老的爸爸,你是我的长青树;幸福的爸爸,你是我甜蜜的思念;快乐的爸爸,你是我看不完的开心辞典!
总希望快乐将你围绕;总盼望幸福把你拥抱;总期望健康与你同在;总奢望能为你做得更多。祝福你——我最亲最爱的爸爸妈妈。
2.真诚行动
爱要说出口,更要有行动。回家常为父母、家人做点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相信你能做到(投影出示)!
【教师寄语】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投影出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衷心祝愿大家家庭美满,阖家幸福!最后就让我们在这首《让爱住我家》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八、课后作业
抓住你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一篇短文,抒写一下你与家人间的浓浓亲情。
附:板书设计
“我”---孝顺温和
母亲——温和慈爱
散 步 相亲相爱
儿子----聪明伶俐
妻子——温柔贤惠
(小) (大)

尊老爱幼
五)、研读赏析(10min)
我想老师不用问,也知道同学们的心灵已经被触动了。下面同学再读一遍课文,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谈一谈为什么会为此打动。1、2、3谈亲情。4、5责任
1、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明确:摸摸,让我感受到奶奶对孙儿的那种爱抚和疼爱;还有她遵从了孙儿的想法,因为她不想让孙儿委屈。这里能体会到浓浓的亲情。
那你从中能看到自己奶奶的影子吗?
你能做一次奶奶把奶奶说的这句话读一下吗?注意: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心甘情愿。(对比孙儿和奶奶)
2、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是体现亲情之美的句子呢?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明确:现在很多人爱幼满分,但尊老却不及格。而我,在尊老和爱幼之间,我做出的选择是首先服从尊老,为什么呢?因为爱幼,我的机会多得是,而孝顺父母能等吗?不能,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孝顺父母要及时啊!
3、齐读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的很仔细。一个家庭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作者的意思是已经超出了事情本身,实际上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孩子的爱护。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爱。
4、从这一家的散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人间真情?
明确: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尊老爱幼;一家人的幸福和谐。
5、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文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让这个种美德在自己的身上绽放光彩。)
(六).教师总结:(1min)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板书:小事情表现大主题)。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其实,在我们经过的平凡日子里,都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这就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
(七)、布置作业
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散步》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散 步》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推荐学生通过百度搜索搜集整理作者的相关介绍。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教学课题
《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亦不庞杂的文章,但是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在600余字的短小篇幅内,情节简单而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自有其摇曳的韵致。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那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粼光。
《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亲情,体味浓重的情意。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以“人生体验”为主题,《散步》是一篇体现浓浓亲情的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味作品含蓄隽永、富有哲理的语句,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学会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提高选材能力。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老师启发指导,学生合作探究,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谦让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教学难点: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散步》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网上找到课文的朗读录音学习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还下载了几个PPT课件,根据本人及所教班级学生情况重新设计制作适用的课件。使之更为适合课堂使用。
四、教学方法
以“先学后教”的思想理念为指导,我采用的是“自读品悟——诱导点拨——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和品读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品味文章的美感,体悟文章意旨。教师适时点拨,并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音乐铺垫,深情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百度mp3】《回家》萨克斯
http://box.zhangmen.baidu.com/m?word=mp3,,,[%BB%D8%BC%D2+%C8%F8%BF%CB%CB%B9]&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BB%D8%BC%D2++&si=%BB%D8%BC%D2;;%C8%F8%BF%CB%CB%B9;;0;;0&lm=-1&mtid=1&d=9&size=5242880&attr=8,1&titlekey=458125477,1507667820&mtype=2
【师】(边投影出示边深情地导入)亲情是甘泉,给我们枯干的心灵以滋润;家庭是港湾,为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分享他们之间那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
〖柔和的的音乐、深情的导入旨在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到散步的意境中来,为文本的情感解读作铺垫。〗
二、简介作者,检查字词
1.介绍作者
生简介作者【百度知道】莫怀戚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502035.html
(这一环节可采用课前预习的方式让学生搜集资料,自主学习,有利于节约课堂时间。)
2.字词识记(投影出示)
嫩芽(nèn) 霎(shà)时 拆(chāi)散 熬(áo)过
分歧(qí) 水波粼粼(lín) 委 屈 各得其所
3.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出示)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过渡】明确学习目标,了解了作者,解决了字词,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到文本,看看文章的主要内容。
1.两分钟速读课文,快速抢答(投影出示):
a散步的季节?b散步的地点?c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d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学生读后抢答
〖要想把事情概括清楚,就要留意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也要尽量简洁一些。“快速抢答”的设计使学生快速抓住了文章主干。〗
2.据抢答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研读入境,把握主旨
1.听读课文,进入情境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静静地倾听文章的配乐朗诵,一边在脑海中浮现文章所写的情境画面,让我们跟着莫怀戚一家作一次愉悦的心灵旅行。
播放【百度视频搜索】《散步》配乐朗读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E-IDHU3TJg/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教学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我在学生先“速读”把握文章主干的基础上,借助“心读”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理解、品味,而不流于“小和尚念经”的外在形式。〗
【师】看到大家怡然沉醉的表情,我想文章一定拨动了大家的心弦。那么,你能否说说是什么如此打动你的心呢?
学生回答集锦:
这是一个多么温馨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啊!
一家人相亲相爱、理解谦让,他们在阳光下、田野间的散步是一幅最动人的画面。
这才是天下最浪漫的事!
文章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尊老爱幼的赞歌!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是啊,此情此景,人间大美!
2.再读课文,点评人物
【过渡】那么,在这个温暖的家庭里,你最欣赏的人是谁呢?请用“我最欣赏 ,因为,从文中 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回答。(投影出示)
学生各抒己见,各赞所爱:
“我”——孝顺、体贴、温和、稳重(板书:“我”---孝顺温和)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B:“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C:“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我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中的“慢慢地、稳稳地、仔细这几个词语把我的小心翼翼描写得非常逼真,足以看出我对母亲的体贴关心,惟恐母亲有闪失。
…………
母亲——温和慈爱(板书:母亲——温和慈爱)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写出母亲对我的信任。
B:“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动词“摸摸”足以看出母亲对小孙子的疼爱,为了孙子,母亲放弃了走大路的想法。“还是走小路吧”说明母亲理解孙子的心思,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小孙子的心愿,彰显了人类生命的真谛——对幼小生命的保护,体现出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
…………
儿子——聪明伶俐、善于观察(板书:儿子----聪明伶俐)
A:“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妻子——温柔贤惠(板书: 妻子——温柔贤惠)
A: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师小结】:幸福的家庭,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无论写谁,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真挚的情感:母子情、 夫妻情、祖孙情、婆媳情……。 归纳为一个词就是“相亲相爱”或“互敬互爱”(板书:相亲相爱)。
3.水到渠成,把握主旨
【过渡】感知了文章内容,又分析了人物形象,现在,你能概括文章中心思想了吗?
学生概括: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板书: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4.写法探妙,以资借鉴
【师】一次平常的散步,一点小小的波折,要是你,会把这事写入文章吗?
明确:这是一件小事,却折射出人性中最闪光的地方,“以小见大”(板书:“小”“大”)地开掘出颂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深意。这种以小事情表现大主题的写作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美点寻踪,品味语言
【过渡】“好马配好鞍”,好文章除了有好主题,还须有好的语言与之配合,才能珠联璧合。请找出你认为最妙的一个词、最美的一句话,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品一品。如生动的景物描写;贴切的修辞;特殊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投影出示)
1.学生寻找、思考、圈点、勾画、批注。
2.学生畅所欲言。
(1)写景的句子
A:第四自然段“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分析:这段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情绪。
B:第七自然段“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分析:这句描写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母亲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师生适时点评)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分析: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B:“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分析:比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作用: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4)精当的用词
如“熬”“铺”“慢慢地”“稳稳地”等。
(5)含义深刻的语句
A:“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分析:在严重历史关头,民族领袖的决策影响着民族的命运。 “我”是家庭主脑,如果处理不好母亲、妻子、儿子三者间的“分歧”,也会影响家庭和谐。“我”把这种“分歧”的处理想象成“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可见“我”对家庭的重大责任感,表达了“我”对母亲、妻子、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显得既夸张又幽默。
B:“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分析: “我”和妻子都人到中年,既要扶老又要携幼。母亲代表过去,对她要尊重珍惜;儿子代表未来,对他要呵护珍爱。对家庭来说,他们确实几乎就是全部。作者如此形容十分贴切,深切地抒发了我和妻子对生活的使命感。
〖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以此培养学生一种阅读习惯,拓宽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
小结:文章的语言优美,耐人寻味,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样的语言,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要的只是一份朴实自然,一份真情的流露。
3.语言积累:
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放声朗读,看谁能又快又有感情地背诵.〖厚积是薄发的基础〗
六、质疑问难
1.你还有什么疑问么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投影出示)
〖学贵有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有学生提出一问:“结尾处的‘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除了表现‘我’和妻子的尊老爱幼、对生活的使命感之外是否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呢?”(此问提得很有价值,师给予表扬)。
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我”和妻子是家的主心骨,上面有风烛残年的母亲,下面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照顾和关心,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到更广泛的境界。
2.教师提问: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悟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投影出示)
明确:要尊老爱幼,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师】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莫怀戚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孝”,唯愿同学们也能把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七、拓展延伸,音乐升华
1.自省吾身
【师】想想看,在家庭生活中,你与父母有过分歧吗?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学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你该怎样做?(投影出示)
〖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鼓励、表扬。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2.抒写亲情
【师】爱要说出口,现在你也许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小语,回家后深情地向你的亲人诉说;也可以写到贺卡上,在他们生日时给他们一份真挚的祝福(投影出示)。
集锦:
父爱如山,伴着儿女成长;母爱似水,永在心中流淌。我爱你——亲爱的爸爸妈妈!
不老的爸爸,你是我的长青树;幸福的爸爸,你是我甜蜜的思念;快乐的爸爸,你是我看不完的开心辞典!
总希望快乐将你围绕;总盼望幸福把你拥抱;总期望健康与你同在;总奢望能为你做得更多。祝福你——我最亲最爱的爸爸妈妈。
2.真诚行动
爱要说出口,更要有行动。回家常为父母、家人做点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相信你能做到(投影出示)!
【教师寄语】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投影出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衷心祝愿大家家庭美满,阖家幸福!最后就让我们在这首《让爱住我家》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播放【百度mp3】歌曲《让爱住我家》http://box.zhangmen.baidu.com/m?word=mp3,,,[%C8%C3%B0%AE%D7%A1%CE%D2%BC%D2+%C2%F3%E7%E2%E6%C3]&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C8%C3%B0%AE%D7%A1%CE%D2%BC%D2++&si=%C8%C3%B0%AE%D7%A1%CE%D2%BC%D2;;%C2%F3%E7%E2%E6%C3;;796785;;0&lm=-1&mtid=2&d=8&size=2831155&attr=0,0&titlekey=3446482542,504376627&mtype=2
八、课后作业
抓住你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一篇短文,抒写一下你与家人间的浓浓亲情。
附:板书设计
“我”---孝顺温和
母亲——温和慈爱
散 步 相亲相爱
儿子----聪明伶俐
妻子——温柔贤惠
(小) (大)

尊老爱幼
六、教学反思
上完这一堂课,我欣喜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一次“洗礼”,就连班上平时最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学生都聚精会神,并在发言时表达了对父母的歉疚之情,而且之后确实有了可喜的转变:可以说这堂课在情感目标上的实现是十分成功的。
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因为它主要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来进行教与学的。而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思维和情感的结晶,自然包含了很多情感因素。语文课区别于其它课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好的文学作品,还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材选编者所选的课文都是一些优秀的、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品,它们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一些语文或写作的知识,更大的价值还在于文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
语文课,也绝不仅仅在于教学生语文知识,它具有多重功能。华东师大中文系钱谷融教授在他主编的《文学概论》中就指出“文学是人学”,即文学最大的价值是教会人们怎样做人。所以,语文课中的思想、情感的价值绝不能被忽视。
像本课《散步》的教学,知识上没什么难点,课文分析上也并不太难,但人物文章的主题思想却是可以挖掘的,可以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所以,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学生思想情感的激发上,让他们通过学习课文得到一些启示和触动。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宠的比较多,他们往往依赖于自己的父母,却体会不到父母亲人对他们的良苦用心。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大人的话,把不理解父母归结为“代沟”,更有甚者和父母关系僵化甚至敌对。这一切,我认为可归结为孩子的“不成熟、不懂事”,那如何让学生变得成熟与懂事呢?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利用一切可用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课也便成了德育的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和平台。《散步》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进行亲情教育的文章。
除了让学生研读文本,从文章字里行间去挖掘情感因素之外,我还充分利用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所有多媒体资料的素材都是来源于百度,再进行加工编辑,成为自己课上所需的材料。回头看看,本节课中的情感激发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这些多媒体的运用,或许,没有音乐与画面渲染的气氛,光阅读文本,学生们的情感还不至于那么深入,从而最后学生的感悟也不像现在这样深刻。所以,在这节课上,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
还有一点,是教师自身方面的因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更应具备感性的思考。对一篇文章,教师要有自己深刻的认识,要去挖掘文本背后蕴藏的思想价值和情感价值,而不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你要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而老师自己还没有思想和情感,那如何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
语文教师除要有自己的思想之外,还必须有不凡的口才。导语、过渡语、提示语、总结语,这些课堂上常用的语言,只有说得到位、精彩、发人深思,才会起到相应的作用。本课中,我精心设计了这些语言,应该说,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同样起到了激发学生情感的作用。
从《散步》这一堂课看,已足以说明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极佳载体。一篇篇名家名作,一堂堂精彩纷呈、激情四溢的语文课,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在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丰富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更学会怎样去做人。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江苏省 学校:泰兴市古溪中学 姓名:孙爱军 职称:中教一级
通讯地址:江苏省泰兴市古溪初级中学 邮编:225417
邮箱:txsunaijun@sina.com 手机:
多年来,我一直奋斗在农村教育事业的第一线。孩子们求知的目光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进。我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科研,努力探索实践,严谨治学,孜孜不倦。从教以来,教学实绩突出,发表论文十余篇,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在接触到互联网后,“百度”一直陪伴着我,为我的教学工作插上腾飞的翅膀。使我的工作更加轻松,生活更加愉快。让我们永远相伴,共同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课件24张PPT。散 步莫怀戚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中浓浓的亲情。
2、赏析优美的语句。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4、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预习测评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分歧水波粼粼 霎时熬1.了解文章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概括。
 整体感知A、散步的人有:       母亲、我、妻子、儿子田野初春
分歧一家人在田野里温馨地散步F、结局:B、散步的地点是:    C、散步的时间是:   
E、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D、记叙的事情是:祖孙三代初春在田野里散步快速抢答创作背景 本文创作于1985年,创作的契机在于作者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乎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在追求对外开放、大力提高经济水平时代所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假如你有一束鲜花,你会把它送给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每位同学选择文中的一个人,试归纳人物性格。)鲜花献给可敬的人品文入理 合作探究我
母亲
妻子
儿子
“我”:孝敬、有家庭责任感、讲原则、不宠爱孩子“母亲”:慈爱、疼爱孙子、善解人意妻子:贤良、孝顺、家庭责任感儿子:调皮、活泼可爱、聪明、听话英国哲学家培根说: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散步(分歧)尊老爱幼小中 见大孝赏读入心 本文的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有味。请找出你感受最深、最喜欢的句子,并简要阐述你喜欢的理由。文章美在……赏析指导  A.春景的生动描绘。
  B.对称句式的使用。
  C.用动作、心理、语言等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思想感情。
  D.明快又含蓄、浅显又深刻、催人玩味深思的语言。
回答方式:我最喜欢 _ _ _ _ ,因为 _ _ _ _ _
我会答细节描写细节是指人物细微的举止行动或细微的故事情节。细节虽小,但将其综合起来,便具有了典型的意义和塑造完整人物形象的容量,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细节描写,人物显得空洞、抽象。我们观察生活中的人物,总是通过他的一个一个细节,来分析他具有哪些性格特征或思想品质。没有细节,就无法构成一个活生生的人。 细节描写的要求第一,细节描写要真实、恰当,有生活实感。
第二,对细节要认真筛选。
第三,选择细节要能以小见大。   我最喜欢 _ _ _ _ ,因为 这个细节从字面上看,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要绝对稳当。同时还有深远的象征意义,“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 , 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 。也提倡整个社会都有这样的责任心。例句品析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联系生活,诗意表达请同学们根据学习体会和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家”为主题进行仿写
例: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老人孩子都怡然自乐;
家,是一副沉重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家,是一根生命的链条,老年、中年、幼年,生命就像永远也达不到终点的接力棒,代代相传,繁衍不息。
1.认真分析例句,弄清例句特点:  ①内容上,仿句应与例句思想一致,内容贯通,相互映衬。  ②句式的一致。答题时要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尤其是分句间的关系,关联词语也要一一对应。  
③注意例句的修辞手法,仿句要与之相同。 ④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例句要褒,仿句就不能贬,仿句要与例句的感情基调一致。
2.组织语言仿写,如果和比喻结合起来考查,还要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选好喻体。让我告诉你仿句技巧家,是 ————————————————————
家,是———————————————————— 小试身手小结:本文通过 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
野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示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 生活情趣,体现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亲爱的同学们: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 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最后送给大家一副对联:让住我家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相亲相爱真行实感,完成作业 1、真行: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
力所能及的事。
2、实感:将这一过程及真实感
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