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0张PPT。授课人 李新霞赤 壁 赋 苏 轼关于“赋”这种文体 “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赋体以楚辞为源头,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赋,注重铺陈,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三苏”和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关于“乌台诗案” 北宋元丰二年,因苏轼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被贬调湖州。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话。当时朝中政敌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他加以严办。同时有人举出苏轼的其他诗作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从他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的予以定罪。于是朝廷便将苏轼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朗 读 课 文疏 通 字 词问题探究: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前文略有感伤,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作者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艺术特色:①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②“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