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9 16:29:3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4张PPT)
导入: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像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坎坷,因此他的诗广泛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
一 读书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
二 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 战乱流离时期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 漂泊西南时期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杜甫的《三吏》、《三别》
写作背景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讲究押韵,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顿挫相谐,有“行”的动感。
题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 被
歌:诗的体例
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下者飘转沉塘坳。
(秋深)
(怒吼)
(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多)
(江边的地方)
(高高的树梢)
(茅草飞得低的)
(落)
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
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翻译课文
归来倚仗自叹息。
(竟然忍心这样)
(做动词)
(公开,与“对面”呼应)
(呼喊也没有结果)
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
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
(像墨一样黑。)
(衾qīn:被子)
(睡觉不老实)
(被里子)
(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睡得很少.指失眠)
(何由:即“由何”。由:凭。)
(彻:到天明。作动词)
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
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
自从安史之乱后,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怎能得到.安:疑问代词,怎么)
(全部庇覆)
(所有贫苦人)
(安稳得像山一样)
(见xiàn:同”现”)
(小屋)
写诗人推已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
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
无奈痛心
忧思痛苦
第一节:秋风破屋
心苦痛惜
第二节:群童抱茅
第三节:破屋漏雨
课文赏析
第四节:祈求广厦
忧国忧民
1、给每一小节拟一个小标题。感受作者感情的变化。
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卷”字好。既形象又有力度。不仅表现了风之大,
而且写出了茅草的动态。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从而体现出诗人内心的焦虑。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秋风破屋
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群童抱茅
2、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倒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下雨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破屋漏雨
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有人认为,全诗中写得最为传神的地方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为何要将被子比喻为“铁”而不是冰?
“铁”表示a、很凉、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有人认为,全诗中写得最为传神的地方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为何要将被子比喻为“铁”而不是冰?
“铁”表示a、很凉、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第四节赏析: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祈求广厦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忧国忧民
或:广厦万间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3、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 谈谈你的理解。
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全诗描写作者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并由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4、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主旨是什么?
小结 记一记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___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