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9 16:38:2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2张PPT)
导入:
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那么诗人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他怎样的感情呢?
石壕吏
杜甫
学习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二、体味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坎坷,因此他的诗广泛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
一 读书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
二 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 战乱流离时期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 漂泊西南时期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写作背景
杜甫就在安史之乱的年代里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郭子仪等率领的六十万大军被包围于安庆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候,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的《石壕吏》。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杜甫的《三吏》、《三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
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
字词过关
投宿
越过
逃跑
多么
上前
防守
捎信回来
最近
苟且活着
停止;完结

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
途,独与老翁别。
字词过关
离去
虽然
回去
还能够
应征
断绝;消失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告别
复述故事:
不要求逐字逐句翻译,说出大意就可以了。
走进石壕村——
想一想
1、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差吏抓丁为什么在夜间进行?
3、老翁为什么要“逾墙”?
4、“泣幽咽”的人是谁?
5、诗歌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了几个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四个人,四件事。
(齐读第一节)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
举动?
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人
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夜捉
第一 ,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
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征兵无度,社会黑暗
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妇苦在何处?
第一层:(前6句)
写战争对老妇家造成了巨大灾难
第二层:(中间四句)
表明老妇家家境贫寒
第三层:(最后四句)
老妇被逼主动服役
  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怎样知道的?
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
听妇前致词
(齐读第三节)
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
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兵役之苛酷及战争之惨烈。
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 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老妪“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
赏析:
  这就是艺术表现手法上的“藏问于答”,并没重复写官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拓展练习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
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只
知道他就在这个山里,
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
道他在哪里。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
(齐读最后一节)
讨论:
作者耳闻目睹了石壕吏捉人的全过
程,但他始终却做了一个旁观者,你如何
评价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虽然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作为杜甫他却有志不展,而当时这场平叛战争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作者支持这场战争,并且希望此战获胜。他同时也明白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对统治阶级爪牙的凶横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杜甫思想的矛盾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
概括本诗的主题吗
讨论
  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120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根据你的理解概括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安史之乱中遭受战争苦难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官吏的凶残,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感情。
小结
安史之乱中,陈陶之战,四万唐军一日内为国捐躯;潼关战役,二十万唐军全军覆灭;邺城战役失利,郭子仪、李光弼等所率唐军战马万匹只剩三千,甲杖十万,几乎全部丧尽…… 《石壕吏》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名篇,其凝重沉郁的风格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学生。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战乱中遭受苦难的人们的深切同情,从中我们也看出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拓展
这个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那么,你如何看待战争和平呢